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本书主要借鉴话语分析的方法,努力突破20世纪80年代启蒙主义的国民性研究,也避免了由于简单挪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而产生的误读,考察了国民性理论产生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它和"启蒙运动"之间的渊源关系,对晚清至"五四"时期的国民性话语作了细致和系统的研究。在历史的脉络中,主要着眼于中国国民性话语的具体实践,从文明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问题、奴性批判、道德批评、种族问题、国粹问题、个人观念、乡土问题等不同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回顾19世纪后期以降朝鲜早期民族主义史学与随后形成的殖民地史学,以及20世纪50至80年代两个朝鲜交织而又差异的民族主义历史编纂学概况基础上,通过梳理晚近时期英语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研究状况,呈现韩朝历史编纂学重要观念和研究范式的推演流变。西方学术界的韩朝历史研究在50年代以后长期受现代性话语、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主导,80年代以后逐渐受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人类学研究方式等影响,出现历史修正思潮,与韩朝史学界自身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历史研究取向交错感染,辩难纠缠,形成非常复杂的学术状态。晚近韩国历史学家对西方的韩朝历史编纂学已经做出较有深度的评析。透过西方韩朝历史编纂学的推演历程,可以看到现实价值取向与历史客观性取向之间的复杂纠结。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50—70年代,西方学术界曾基于"以社会为中心"的学术取向,相对忽视对"国家"与"帝国"的研究。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认识到"社会"无法脱离开"帝国"以及相应政治制度的影响;(2)同时随着现代化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史和后殖民主义等各种学派对于"帝国"的关注,世界历史领域中出现了"帝国转向","历史中国"的叙事也发生相应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帝国"概念自身就具有一种"荒唐的杂乱现象"。(3)故有必要对这种学术范式的转移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罗马革命》中,罗纳德·塞姆对罗马共和晚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西塞罗的道德品质与历史地位做出了负面评价。塞姆对西塞罗的批评与蒙森等德国史家的相关论述存在着表面上的相似之处,但其根源却在于塞姆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法西斯主义政治宣传甚嚣尘上的形势下形成的、对几乎一切政治制度与政治家持道德批判态度的政治批判史观。该史观在塞姆的后期史学创作中逐渐弱化,但仍在塞姆从传统政治史转向罗马史学史、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转向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这构成了塞姆学术生涯中思想演变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到文化转向、语言转向、国际局势等因素的影响,法国经典社会史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在法国学界引发了一场有关史学"危机"的大讨论。在此背景下,比较研究作为历史学克服危机,进行革新的方法被重新提出。比较社会史是对经典社会史的比较研究传统的重新发掘与革新,体现了比较方法与社会史方法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当下,比较社会史从超越民族国家史出发,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视角。而来自"文化迁移"、"交叉史"等相关研究范式的质疑与竞争,有助于比较社会史进一步厘清它的研究理路,使之与上述研究范式一起共同推进对欧洲共同历史记忆乃至全人类发展进程的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包括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在内的所谓后学思潮在西方学术界风靡一时,质疑和冲击了长期以来被视为合理、理性的欧美中心主义的霸权意识及欧美主导的现代主义的权威话语。后学各流派或与之相关的主要概念和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其思想和学术的精神与方法也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后学虽然在观念和视角等较为宏观的领域产生了突破性的启迪作用,但在具体历史研究中尚处在摸索阶段,也存在着严重争议。  相似文献   

7.
布赖恩·帕尔默是加拿大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杰出代表,在劳工史和社会史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劳工史研究中,他考察了加拿大工人阶级的兴起和再塑造.在社会史研究中,他从阶级对抗的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转型时期处于社会边缘的"另类"文化及其对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所进行的斗争.此外,他还批判了社会历史研究的语言学转向,捍卫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学科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傅守祥 《攀登》2004,23(3):32-35
曾几何时,传统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独霸天下,成为批评家手里最为有力的话语武器;是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后起理论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丰富和充实了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由此,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已经告别尖锐的“文化革命“或乌托邦式的“审美救赎“阶段,步入了文化民主与多元共存的“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是 2 0世纪 70年代在欧美等西方学术界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 ,我国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介绍颇多 ,但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论著则较少。本文对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史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疏理 ,尤其是就后现代史学对现代史学的挑战作了认真的探析 ,认为后现代史学的核心是力图动摇西方现代历史编撰学的基础 ,颠覆西方自启蒙以来建立起来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期寄语     
正本期"理论与思想"栏刊发了两篇关于当代亚洲史学的论文。赵轶峰的《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在回顾朝鲜半岛早期民族主义史学、殖民地史学基础上,梳理了晚近时期英语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文章指出,西方学术界的韩朝历史研究曾受现代性话语、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1.
尤学工 《安徽史学》2006,(6):127-128
近年来,清史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取向也由侧重于社会上层的历史而转向"上下兼重"、由侧重于革命史模式而转向现代化模式或社会史模式.这种研究取向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清史研究的课题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法国舆论界围绕1/20税展开的有关税收特权的辩论促进了财政公开性的政治话语的形成。在此过程中,高等法院等特权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它们在抗议王权的新税制、为等级—团体社会的特权制度辩护时,使用的权利、自由等概念,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复数的:在一个以个别主义为组织原则的社会,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权利和自由,这种局面是历史形成的。到1780年前后,关于税收特权的思考和辩论中逐渐发展出一种超越个别性、忽视历史先例、基于普遍理性和平等原则的新政治话语,这也是对特权者们所使用的概念的单数化和抽象化的过程。这个语义——概念史的转变过程,内嵌于18世纪后期法国政治—社会史的发展进程之中;它在重塑传统概念的同时,也改变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自由与平等这对概念从不兼容到并立的转变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果爽 《神州》2011,(9):96-97
后殖民话语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主要是在中国的音乐批评界出现了反思“五四”以来的音乐发展道路,批判现代音乐的契机。后殖民话语是建立在当代文化批判中的现代性反思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的。  相似文献   

14.
散乱的历史——福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歇尔·福柯 (192 6—1984年 )是后现代主义一个重要代表。他对哲学、史学 ,文学、艺术、医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者 ,他对西方的现代性作了深刻的批评。现代历史哲学是现代性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 ,福柯对现代历史观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这种批判成为他对历史学方面独到的贡献。特别要指出的是 ,他的后结构主义思想①对新历史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德森说福柯“创建一种新的历史方法”②,韦纳称福柯为“纯粹的历史学家” ,德勒兹评价更高 ,认为福柯是“一种哲学研究方式的开创者 ,这种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与历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旭鹏 《世界历史》2006,32(4):107-116
殖民主义是始于1500年前后的一种政治、经济现象,二战后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使之日趋衰落,但其影响却延续至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后殖民主义,是对殖民主义种种影响及后果的批判性反思,是探讨殖民主义之后全球政治、文化状况的一种理论话语,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当前,后殖民主义更多地关注于第三世界与第一世界的文化/权力关系,要求消解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政治格局,重新界定第三世界的文化身份及其民族文化的前景。作为后殖民主义在历史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后殖民性的历史学反对西方的历史主义传统和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历史叙述模式,希望以一种反本质主义的策略来重新书写第三世界自我的历史,展现第三世界历史与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寻求西方支配话语表述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一直以来存在着深刻的理论分野,中西学界对此问题都作出纷繁各异的理论回应与分析。约恩·吕森是当今国际学界具有代表性的史学理论家之一,他对此的主张是走一条介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中间路线,一方面我们需要现代主义的确定性为我们提供导向,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后现代主义为历史思考所作的拓展和深化。在具体的理论分析中,吕森以学科范型论为中心对现代和后现代的理论差异进行了分析、弥合,认为在人类历史意识发展的高度和历史研究的人文关怀以及伦理维度上,两者之间的认同多于冲突。吕森的研究态度将理性这个后现代所批判的现代性维度恰与其本身结构性地关联起来。学科范型论在吕森的逻辑中是自足的,但在具体运用中,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小田 《近代史研究》2006,4(1):79-92
包括漫画在内的图像在何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史素材?这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史料辨伪工作,更是通过艺术与历史的跨学科对话,深刻把握社会史特征的过程。以丰子恺漫画为对象的考察可以发现:作为往昔社会生活的存留方式和认识理念,漫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话语,展现了一个时代日常角色在社群网络中的互动和流动场景,并让历史角色发出自己的声音,揭示了蕴含于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史意义,贡献了漫画作者自己的观念。通过艺术话语的历史转换,所有这些场景、声音、意义和观念,便构成了重要的社会史素材。  相似文献   

18.
动物史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史学新领域,被认为是新文化史出现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史学史学者将其看作历史学上的"动物转向",动物在这一学术领域中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动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被不断彰显。动物史认为人和动物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也共享自然和社会空间。动物史的起源和发展既有学术发展的内在理路,即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延伸,也有深受左翼社会思潮和运动影响的外缘因素,动物权利保护运动,以及随之兴起的左翼批判理论在动物史的兴起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历史学的"动物转向"对于去人类中心主义意义重大,开辟了"后人类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启蒙的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启蒙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鉴此,本刊特约请国内一些富有思想深度的学者,共同探讨"历史学语境中近代启蒙的反思"问题。学者们或者站在历史的情境之中,解读卢梭的"公意"学说和自由思想及其对于近代启蒙的意义,从而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问题;或者以康德的启蒙学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20世纪中国两次启蒙的缺陷;或者考察科学主义向人文主义转向学说的前瞻性与历史局限;或者通过对启蒙限度的考究,凸显正当信仰的重建在科技理性完成其历史使命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本组笔谈注重史实,富有历史使命感。本刊相信,在倡导科技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组笔谈应当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谈的组织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于文杰博士的协助,在此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20.
蔡萌 《世界历史》2020,(1):141-154,I0007
在20世纪美国劳工史研究中,“阶级”概念的内涵被多次重构。旧劳工史家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把“阶级”视为在生产力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60到80年代美国的新劳工史家在社会史的广阔视野中重新研究阶级。他们反对“阶级”的结构化定义,重视工人自身在“阶级”形成中的能动性,但是,这种“社会转向”也让阶级研究变得碎片化。90年代以后,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学者们把种族、性别等分析范畴嵌入劳工史研究,从而解构了“阶级”概念的确定性,将其变为一个不稳定的、模糊不清的“社会和话语构造物”。随着“阶级”概念被多次重构,其作为一个分析范畴在劳工史中的重要性也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