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近代江南地区工商业会馆、公所碑刻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南生 《安徽史学》2005,(3):40-46,128
在现有的行会制度史研究中,尚无专文对碑刻本身进行探讨.本文认为:刻石立碑是行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工商业会馆、公所从社会合法性到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行会受到封建官府保护的象征.在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的发展中,碑刻具有传承后世的记忆功能、惩戒违规的警示功能、颂扬美德的激励功能、公布官府法令的告示功能以及征信与佐证功能,有助于形成行业的凝聚力和从业者的自豪感,增强会馆、公所的权威性和同业商人对行业的归属感及维护行业利益的责任感,约束违规违法行为,对会馆、公所的变迁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上海的会馆公所最早出现于康熙年间,清中叶达到鼎盛。文章以碑刻资料为考察中心,解读清代会馆、公所的习俗,挖掘清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社会组织民俗的深刻内涵,为丰富清代社会民俗史和社会民俗学的研究做了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移民经济对会馆、公所兴起及区域市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燕  隋福民 《人文地理》2007,22(4):124-128
本文以苏州城为例探究明清时期会馆、公所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发现移民经济对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苏州城会馆、公所这类组织的专业化市镇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近代区域市镇化的影响,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试析商人会馆、公所与商会的联系和区别丁长清商人会馆、公所和商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明清时期,有的行商变为坐商,常挚家眷在外地城市寓居,有的地方反客为主,“十九皆客商”。这些商人在所到城镇港口成立字号、坐庄等派出机构,进而成立以行业关系为纽带的会馆、...  相似文献   

5.
正"会馆"是同乡人在异乡、同业者在异乡或本地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一种有专门馆所依托的民间组织。地缘和业缘是该组织存在的社会基础。会馆可方便同乡人在异乡之间进行交往、交流,在面对困难和利益时,大家可以同心协力,合舟共济,共享利益,共谋发展。北京作为古都,历史上与地方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也是会馆密集之地。一部72万字的《北京会馆基础信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详尽的北京会馆历史资料。按照大数据的标准,本书提供的基本"字段"包括:会馆名称、会馆名称变更、会馆性质、建立年代、1960年代登记地址、现地址、存  相似文献   

6.
<正>明清时期,苏州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各地商贾云集。商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纷纷组织起各自的行会机构。于是,会馆和公所应运而生。会馆产生的时间先于公所,多创设于明代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会馆最初以同一地区的旅苏商人集结为多,不分行业,兼有"联乡语、叙乡情"作用。后来,也逐步成为商人  相似文献   

7.
会馆,旧时亦称“公所”,作为一种联络同乡、同行,并为之服务的封建团体或机构,“会馆”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早在汉代,京师已出现外地同郡人的邸舍。南宋时,杭州已有外郡人为同乡谋公益的组织团体,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会馆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也是别具一格的,就河南境内的会馆建筑而论,现存的尚有十余处,大多数为清代中叶前后所建造。外省和本省在射也建的会馆计有“开封山陕甘会馆”、”南阳社旗山陕会馆”、”洛阳潞泽会馆”、”洛阳山陕会馆“、“南阳唐河陕西会馆”、“舞阳山陕会馆”,  相似文献   

8.
张汉双 《神州》2013,(31):283-283
博物馆之所以受到大众所关注,在于其功能与性质具有增进知识、开发与服务社会之功用。博物馆的研究工作是其营运的重要源泉,也是其功能深化与营运活化的凭借。本文从博物馆研究的外在与内在两方面需求着手,试图对博物馆研究工作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清时代,会馆的出现、发展与兴盛映衬着明清社会历史演进的轨迹,并随着明清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不断变更着自己的社会功能。于是,对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会馆的研究便不无意义。 一、会馆制度的界定 以往研究会馆的学者,或把会馆看作是商工业者的行会,或把会馆看作是一种同乡组织。后者几乎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如“会馆是一种地方性的同乡组织”;“会馆是明清时期异乡人在客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会馆是同乡人士在京师和其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作为规范社会、经济、文化与教育等领域秩序,维护某一特定地域或组织人群权益的民间规约发展到鼎盛时期,举凡村规民约、宗族规约、会馆、公所暨行业类规约、寺庙宫观等宗教设施管理类规约,以及日常生活类规约,可谓是应有尽有,呈现出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形式多样等特征。在"遵国法"即不违反国家法律的条件下,各类民间规约与国家法律一道,彼此渗透,互相配合,良性互动,共同发挥了维护明清时期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的功能,成为国家法律不可或缺的必要补充和自然延伸。  相似文献   

11.
《沧桑》1993,(3)
海外宗亲会馆是海外华人为了生存而成立的互助性质的民间社团机构,大致包括三个类型:①地缘性的,如“福建会馆”、“海南会馆”等。②业缘性的,如“出租车公会”、““建筑业公会”、“咖啡商公会”等。③血缘性的,如“王氏宗亲会馆”、“张氏宗亲会馆”等。新加坡有一个“汾阳会馆”,从字面上看是地缘性会馆,其实是血缘性的会馆,是郭氏宗亲的会馆,之所以命名“汾阳会馆”,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汾阳王”郭子仪。海外华人对会馆非常重视。从理论上说,海外人士认为“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太平”,人类文化之进展,国家社会之繁荣,有赖于族人之  相似文献   

12.
12年前,当中国近代史研究仍然局限于政治史或阶级斗争史的狭小领域时,刘大年提出以近代经济史作为突破口,随之而来的便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兴盛,并且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主要任务、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研究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有一部分学者似乎已不再满足于曾经辛勤耕耘过的园地,开始讨论寻找新的乐土和新的突破口。主张从社会思潮方面入手者有之;要求以文化史和社会史角度突破者有之;强调以研究清末统治阶级的的活动为重点者亦有之。  相似文献   

13.
劳求 《古今谈》2005,(1):58-59
会馆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有一段历史,以其性质,有同乡会馆与行业会馆之别。绍兴的会馆前期以同乡会馆为主,职能主要为应试者服务,后期以行业会馆为主,其职能为商贸金融交易服务。绍兴地处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由于金融商贸活动的需要,遂产生行业会馆。行业会馆,可谓金融商贸的同业机构,是同业聚会交流信息和议事的场所。大凡较大的行业,  相似文献   

14.
会馆始设于明代前期,最初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早期的会馆绝大部分设于北京,主要作为在京仕宦、缙绅、士子等同乡的居停之所,与工商业关系较少。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和商业都市的逐渐发展,具有工商业性质的会馆大量出现,并开始从单纯的同乡组织向工商业组织转变。会馆兴盛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  相似文献   

15.
《文博》2014,(5)
紫阳北五省会馆始建于清中后期,会馆壁画是陕西境内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殿堂壁画。文物病害的产生与文物保存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使会馆壁画能够原址原位保存,有必要对其保存环境进行评估和改善。因此,我们将环境监测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会馆壁画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中。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评估壁画现有保存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旧时武汉工商界拉帮结社之风颇盛。 据《夏口县志》载,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夏口即有药材行帮公所存在。随后,各种公所、公会、会馆、帮、行不断成立,令人眼花缘乱。至解放前夕,正式登记的工商同业公会即有 339家(汉口 227、武昌80、汉阳32),与民间三百六十行的提法已比较接近。 为什么本地和外地来汉经营的工商来者喜欢结社呢? 据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版的《最近汉口工商业一斑》一书,解释为:汉口为中原最大之市场,不特为本省商人所趋集,其各省之商贾,无不有本店或支店设立于此间。然国家幅员至广,…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钱庄业早在清代中叶就相当发达,设立在邑庙内园(即现豫园)的钱业总公所,是上海最早的会馆公所之一,成立于乾隆年间。以后又在南、北市设立了分公所。即使到了民国年间,中外商业银行云集上海,古老的钱庄逐渐式微,却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方志性质,虽讨论不少,但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仍有进一步研究澄清的必要。如有的文章将方志的学科属性与基本性质相混。有的将性质与特征相混,有的列出多种性质,没有重点,令人难以把握。有鉴于此,笔者也就有关问题淡谈看法。方志的性质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属性,即其学科属性;一是特性,即其区别于相似相类者的特有的性质,也是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西周社会性质成为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争论的焦点,因各派学者迟迟不能统一意见,解决问题的希望遂被寄托在新史料的出现上。当此之时,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造也有判定社会形态的需要,于是少数民族历史调查逐渐与古史分期讨论出现交叉。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与胡庆钧的互动是上述两项研究相互作用的缩影。自郭沫若将胡庆钧的凉山彝族社会研究引入西周社会性质的讨论后,古史分期争论受到凉山彝族社会调查资料的启发,反过来又推动了凉山彝族社会研究的深入与扩大。探讨郭、胡二人之间的互动及其后续发展,既有助于了解古史分期争论在少数民族历史调查材料的支撑下取得的进展,也可捕捉唯物史观和社会形态理论在历史学科之外造成的余响。  相似文献   

20.
王日根先生近著《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一书于一九九六年五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明清时代会馆的演进”、“明清会馆的兴盛背景及内部运作”、“明清会馆的社会功能”、“明清会馆的文化内涵“等四章,前有“绪论:令人梦断魂牵的乡土情结”,后有“结论:由社会变迁反观明清会馆的历史地位”,并附有本书的英文提要和主要参考文献,前有杨国桢先生撰写的序言,对该书作了很中肯的评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