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通史传统是指在长期、丰富的通史编纂实践中,中国历史学家逐渐形成的以通古今之变为核心的历史认识理论和通史编纂思想。通史传统是中国历史编纂学重要的理论资产之一。在世界史研究和编纂过程中,应当通过对通史传统的深入挖掘和不断发扬,赋予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学优秀传统和当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
全球史观与近代早期世界史编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新成 《世界历史》2006,101(1):39-46
全球史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史学流派,目前在西方乃至世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后现代学术的发展、东西方之间日益紧密的学术交流,是全球史产生的国际环境和学术背景。全球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学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但全球史忽视对各个社会内部发展动力的考察,表现出理论欠缺。“世界横向联系”历来是我国世界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全球史正好弥补我们的不足,因此在我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结合修订吴齐本(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早期部分的工作,介绍在编纂世界通史过程中尝试借鉴全球史方法和理论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全球史对世界史编纂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平 《世界历史》2006,(4):117-123
“全球史观”是近年来由国外史学界首先提出的一种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观点,在这种新视野影响下形成的全球史史学显示出新的世界史编纂模式。全球史史学与传统世界史相比,无论在视角、编纂范围、意识形态、研究方法、历史分期和话语特征诸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全球史史学尚不能代替国别史的传统研究领域,但它开创了新的领域———研究国家或区域间的互动交流和全球文明在其他方面的整体关联。全球史史学所带来的方法论意义以及它所表现出的对带有强烈欧洲中心论意识形态的旧世界史体系的解构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科承办的"世界通史教材编写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福建籍遗民史家郑郊前半生在明朝、后半生在清朝。初成于崇祯末年、终定于康熙初期的《史统》是一部以阐明中国历史之统为主旨的通史著作。《史统》提供了一种哲理化的中国历史解释模式,洵可称为晚明理学化史学代表作。惜因未刊,近代以来、所知甚鲜。  相似文献   

6.
《兰州通史》别开生面,以多维视野、多元化书写、长时段考察兰州的历史轨迹与阶段特征,梳理兰州城市历史的肇启、变迁历程;立体式绘就兰州的文明演进史、社会发展史及兰州人的生活史;揭示了兰州城市演变发展的文化内涵、地位和作用以及规律性与特殊性,古今紧密衔接,为兰州的未来发展爬梳依据。新写法的运用带来新的收获,著作在理论视野、书写路径、编纂理念与学术观点方面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对丝绸之路城市史的编纂与书写具有切实可行的借鉴作用及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徐洛 《世界历史》2005,(3):93-106
已故吴于廑先生在1978年首次提出重新思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世界通史编纂,主张摒弃以“剑桥三史”和前苏联多卷本《世界通史》为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而用以世界为一全局的宏观视野来认识历史,并在此基础上编写新的世界通史①。从那时至今,四分之一世纪过去了,其间吴先生关于整  相似文献   

8.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是一部在国际历史学界享有盛誉的世界通史著作。本文从中外传统的世界通史编纂的局限性入手,以全球史观为出发点,从该书的编纂体例、结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等方面进行了评述,指出了用全球史现编撰世界通史所独具的特色,同时也扼要阐述了该书固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正一部四卷六编300多万字的《中国彝族通史》,终于在2012年正式出版了。该通史从远古直写到1949年,采用编年史的办法,对彝族社会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了详细的论述。之所以采用编年史的方式,是因为彝家人向来有族谱和父子联名的传统,有的已连几十代,同时还有大量彝文古籍存在,这样编写起来就顺当多了。这部通史的出版,可以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的通史研究填补了个空白,彝族人民第次有了自己的通史,是值得大歌大颂的件大事。作为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之,我虽然没有参加具体写作,但关键的几次会和审查却是参加了的。故而有些  相似文献   

10.
1955年,英国当代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出版了他的名作《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正是在这本书中,巴勒克拉夫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和欧洲形势变化的敏锐把握与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首倡全球史观。巴勒克拉夫提出,西方史学必须"重新定向",所谓的"重新定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对西方历史学中的传统观念进行重新检验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完整的历史体系。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方之全史,百科之全书”,足见志与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编写地方志中,时常会遇到史与志相互交叉的问题。所以,研究史与志的辩证关系,是新方志编纂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就教于有识之士。  相似文献   

12.
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与中国旅游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宏梅 《旅游科学》2011,25(5):1-9,32
研究方法是旅游研究者顺利开展旅游研究的必备工具,具体的研究方法又受到特定的研究范式的制约,中国的旅游研究者在努力掌握各种研究方法时,往往对其背后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缺乏了解,从而限制了研究水平的提高。本文认为,中国旅游研究者要想提高研究水平,必须首先系统理解西方的科学哲学思潮和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本土化和跨文化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时间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的全体。“历史叙述”不是学问叙述,而是文学叙述。“历史学”是历史的学问,历史学系统地考察内在于历史的诸事件;在全体历史中,历史学寻求某种历史规律或普遍性。“历史哲学”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叙述结果的价值评价,历史哲学探求历史的统一性、历史的意义、结构、目标、历史的理念乃至形而上学问题。人类已跨入新世纪,所谓单一文化圈的“欧洲中心论”时代早已终结,一个多元文化圈的跨文化时代已经到来。与这种新的时代相适应,人类必须构筑一种新的世界史观:一方面,这种新的世界史观应当在人类存在本身中哲学地展现人的本来的“人性”;另一方面,这种新的世界史观应当在被升华的神性信仰中活生生地显现人的本来的“心性”。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记述人物的成就有诸多方面,其中"成功地刻画特定历史环境的人物形象"尤其值得我们深入总结和大力阐释。《伍子胥列传》、《魏公子列传》、《袁盎晁错列传》等名篇,不仅展现了这些人物生动感人的性格、神采,而且深刻地反映出他们所处的不同时代的特点,因而为我们提供了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成功典范。我们要认真借鉴《史记》的成功经验,努力实现对传统史学精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求在当今历史书写中如何做到既能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活动、性格、气质,又能凸显其所处的时代特点,从而有效地克服历史著作平淡乏味的缺陷,使我们撰写的史书更能受到大众的欢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代通史》近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0卷,约550万字,各卷名称如下:第1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第2卷《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第3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第4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第5卷《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第6卷《民国的初建(1912—1923)》,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第8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第9卷《抗日战争(1937—1945)》,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本书的出版,完成了近代史研究所几代人的夙愿。对于1840—1949年完整的中国近代史来说,本书的撰写还是一个尝试。本刊特别约请我国近代史学界几位著名学者通过笔谈的形式发表看法,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了回应西方全球史学对我国世界史教学、研究和编撰工作提出的挑战,本文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及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各民族“普遍联系”论和“社会形态”演进论,可视作其“世界历史”概念及思想体系的两个要点或思路,认为有关“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问题和纵向发展问题它都注意到了。然后,本文就由此产生的五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通过这种探讨来揭示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丰富内涵,论证人类社会的演化而非横向联系才是构成世界历史的主线,“大工业”的发展仅是世界历史中两种趋势发生“交集”的开始,而“国际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才是两种趋势的“真正交集点”,西方的全球史不是完整的世界史,因而不能取代传统的世界史。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对西方史学史的研究便处在一个循序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影响、有价值的著作,推动了西方史学史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何平老师于2010年推出了《西方历史编纂学史》一书,为这一领域增  相似文献   

18.
孔静 《沧桑》2010,(4):181-182
美国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是公认的全球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代表作《西方的兴起》中,他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主要归功于各文明、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作用,其另一部作品——《瘟疫与人》,则是从瘟疫、传染病的角度,探讨在人类历史上的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主要从《瘟疫与人》一书,揭示出对历史学界的启发,并探究在医学社会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麦克尼尔的全球史观。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江苏南部和台湾地区同时被席卷到全球宗教变迁的大潮中,向国家世俗化、宗教化、理性化以及体验化方向发展.因共享极为类似的文化传统与地方实践,两地在佛教、道教、民间信仰等领域呈现出诸多相似的宗教景观.与此同时,由于政治制度和宗教管控机制的巨大差异,两地的宗教在逐渐演化中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差异,如两地在面对基督新教的全球扩张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台湾的宗教似乎比江苏乃至大陆的任何地方更加本土化,等等.结合当地独特的历史语境,对江苏和台湾地区宗教的比较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呈现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变迁.  相似文献   

20.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与欧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全球史的视角对中国和欧洲两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对比探讨。本文注意到在前工业化时期欧洲历史表现出某种周期性循环的特征。地理大发现后,陆上和海上远程贸易帮助欧洲打破了经济发展的马尔萨斯式生态资源瓶颈。中国历史发展显现出以朝代为单位的短时段的周期性循环和跨越数个朝代的长时段的周期性历史变迁。明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内卷化”,清中叶后的人口剧增,形成中国人文和经济地理环境的总体恶化态势,再加上中国未能及时大规模参与当时正形成的全球性生产与贸易体系的经济活动,终酿成19世纪末叶的贫弱落后状况。全球史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