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原始文化中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的分布几乎遍及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其范围南至湘北的澧水流域,北达汉水支流的豫西南一片。其分布中心在汉水以东的江汉平原。  相似文献   

2.
长江之滨汉水之尾.百多年前一个叫大王庙的地方,曾耸立着两座欧式厂房,红砖铁瓦,砖雕门楣,一些用角钢铆接的铁塔从厂房边向四面延伸出去,点亮了大汉口的万家灯火。这便是被誉为“推动武汉从封建市镇向近代都市发展的引擎”——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大王庙电厂。  相似文献   

3.
一条汉水是歌,它从陕南的秦岭山中发源,欢吟高唱三千里,在湖北汉口汇入长江,流进东海。 一条汉水是画,它描绘着两岸人民多彩的生活,报道着时代发展的痕迹,呈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超越神话     
<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如此描写自然山水,暗喻自己卓众的才情。湖北神农架,绵延于长江与汉水之间,它因上古先祖神农氏而得名,近世以来又增添了若有若无的野人传说,堪称一片有名且灵的中华胜地。其实仙与龙皆纯属虚构,在人间毫无踪迹可寻;神农氏、野人的存在感仍有待现代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的不懈研究、完善证据。其实把神农与野人放在一旁,作为新晋世界自然遗产,神农架自有其独特的遗产价值,让世人赞叹有加,心神往之。  相似文献   

5.
玩水     
武汉的水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数不清的湖泊外,两条大江——长江和汉水——从城中穿过并在城市的中央地带汇合,也着实是一个了不得的景观。你往长江大桥上一站,入江口便在眼底。那淡绿色的汉水无止无息地汇入到浑浊的长江之中,两水相激,界线是那样清晰分明,看着两色江水的涌动,你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正因为有了这浩浩的两条江水的流淌,才使我觉得武汉有了它特别的一份壮美。  相似文献   

6.
汉阳晴川阁以下的长江岸边,耸立着汉阳铁厂重型起重机的骨架,以此为起点,沿着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土角行经宝善大型机器米厂,有水泥护坡,宽阔的石码头,三座油栈绵延至汉水口,再经“大码头”,水面桅杆林立,即南岸嘴码头,其上约十五家粮行一字排开,形成一条粮食街。折转西去汉水约一华里有一  相似文献   

7.
汉口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自清以来水运发达,码头也逐渐增多,因为汉口的发展与繁荣随着汉水改道而开始,因此,汉口的码头修建也是先汉水而后长江.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由龟山以北入江,从此,汉口与汉阳分开.因汉水沿汉口一侧的河岸十分利于船只停泊,靠近汉水的汉正街首先繁荣起来,成为汉口的商业中心.由于水运频繁,从清代中叶开始,汉水沿汉正街一线便大量修建码头.  相似文献   

8.
汉水纵贯我国南北,连接黄河与长江两大母亲河,在考古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廊道作用。通过对汉水流域已有的商代考古资料的梳理和文化因素对比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了商时期汉水在考古学文化南北交流、东西交流方面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及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具体路线问题。作为文化交流的廊道,汉水流域商代考古学文化交流的路线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商代前期文化在河南境内沿今天的京广线南下,由豫东南越过桐柏山到达鄂东北,经澴水、滠水及其附近进入盘龙城,继而南下到长江中游。第二条,以豫西、晋南为中心的二里冈文化沿渭河、洛河向西传播到渭河平原、陕东南地区,然后越过秦岭山间孔道,沿丹江、汉水向东南传播到鄂西北,至此开始出现两条分支路线,一条溯汉水南下到长江中游,另一条则逆汉水而上向西至汉水谷地。第三条,中原商文化在河南境内向南传播,很可能直接经由南阳盆地进入鄂西北地区,再沿丹江、汉水南下至长江中游。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从来都是双向互动的,通过以上三条路线,反方向的文化交流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9.
艾绍强  邱焰 《华夏地理》2008,(7):84-107
历代史志记述长江、汉水之间的“赤壁”有五个之多,现代的学者们争论之后竟然又增加了几个,不断叠加的材料不断地重构着历史,真相却渐渐远去……  相似文献   

10.
汉水上游巴文化与殷周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水源于蟠蝝(宁强县境内),流经汉中盆地及安康地区,经鄂西北而达汉口入长江。在汉水上游两岸,通过考古调查与出土文物资料证实,它是我国古代西部南北文化重要的汇聚区之一。在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勉县、汉中市及西乡县等地都发现有殷周及战国时代的青铜器,与汉中相邻的安康地区部分县亦有出土,这些铜器的造型、纹饰内容和布局,经过研究分析,部分器物则与中原地区出土殷、周时代的同类型器物  相似文献   

11.
略论汉水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靳松安,任伟所谓汉水中游地区,是指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包括湖北省的均县、郧县、枣阳一部①以及河南省南阳地区大部。它位于伏牛山、桐柏山、大洪山和武当山之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大致呈扇状分布,主要河流有汉水及其支流丹江、白河、唐...  相似文献   

12.
从房县七里河诸遗址看史前东夷族的西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房县七里河诸遗址为代表的汉水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文化,在物质文化面貌上与黄河中游地区及长江中游地区均有较大的差异,在许多社会习俗方面十分接近大汶口文化。因此该文化应是史前东夷族的一支,经过两次西迁到达今之汉水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13.
宋代汉水上游的水利建设与经济开发梁中效汉水上游位于我国大陆腹地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之间,是东部平原地区通向西部高原、山地的走廊,是联系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的纽带。巍峨起伏的秦岭和绵延不绝的巴山限隔南北,使汉水上游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区。汉中盆...  相似文献   

14.
(一)县域变迁汉阳县(今蔡甸区)定名于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县名一直未改,县城基本未变.古老的汉阳县地处长江中游、汉水与长江汇流地段.地跨汉水南北,东濒长江,西连(汉)川沔(阳),南与嘉鱼、武昌隔江相望,北与黄破、孝感彼此接壤.县辖土地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  相似文献   

15.
汉水流域旧石器时期的远古居民与生态环境武仙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水,是我国中部唯一一条南北向奔流的大河。《水经注》里除了黄河、长江外,只有汉水(《水经注》称沔水)和渭水占有三卷以上的篇幅。汉水流经陕西、湖北、河南三省,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  相似文献   

16.
汉水发源于陕西南部,经鄂西北流至湖北中部,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将长江北岸的市区划分为汉阳和汉口两大块。入口处界线清楚,清浊分明。汉水中游江水清清,两岸杨柳依依,农田平展,风景秀丽,是有名的稻棉产区。有谁能想到,在江汉平原上还曾经有古象生存呢?可就这里的汉水河床中却深埋着远古的象类遗骸。1983年4月上旬,某工程队在荆门县沙洋镇边的汉江上施工,挖掘河底时,潜水员在河床堆积中发现了古象化石。出土地点靠近汉江东岸,距现在岸边约110米。距水面的垂直深度约32米。河床上层为沙砾层,厚约12米。砾石磨圆度良好,砾径一般为3—5公分,最大不超过8公分;结构较松散。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生态学理论,对楚人的南迁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其迁徙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自楚先季连族始,开始了南迁。商代前期,其活动地域在丹江流域;商代后期,其活动地域先在丹江与汉水交汇处,后在汉水中游的方山一带;商末至西周时期,其活动地域在湖北西北的荆山一带;东周以后,其中心地域在长江与汉水之间的宜城平原和江汉平原上。迁徙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楚文化的孕育、形成与发展则是楚人对于生境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三大摇篮     
据汉剧老艺人相传,楚调的“三大摇篮”是在明末清初时开始形成的。当时东南西北的艺人们以各自的根据地向四周传播。鄂西北以襄樊为中心;鄂西南以荆沙为中心;鄂东南以武汉为中心;鄂北以德安府(今安陆市)为中心。湖北除恩施、郧阳山区外,大部分都是鱼米之乡的平原,特别是长江与汉水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戏曲的传播,在紧靠长江和汉水的襄樊、荆沙、武汉更为突出。在湖北大、中城市都修建本地行帮会馆、公所、庙宇及各行各业的祖师庙里面建有戏台,有的还建了大小两个戏台。各行帮都把本地的剧种带来…  相似文献   

19.
<正>八、从方志记载看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据明朝嘉靖、万历两部《汉阳府志》转录明朝宣德年间赵弼所修汉阳府志稿称,汉阳古城辟有城门八处,其北门取名汉广门。我们知道,汉广典出《诗经·周南》:“汉之广矣,不可泳思”,那么汉阳城汉广门的取名无疑因临近汉水的缘故。这说明至少在明代以前,汉水就是从今龟山北面流入长江![1]  相似文献   

20.
<正>汉口沿江大道江滩边的"毛主席为武汉人民战胜一九五四年洪水题词纪念碑",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庄严,它的建成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记忆。那是1968年的春节前后,那年的雪下得很大,而且拖沓的时间很长,导致气温也非常低。武汉市区的道路上几乎都结冰了,那长江大桥,汉水铁桥,更因桥身凌空迎风横跨长江、汉水之上,桥面上更是"滴水成冰",所有的车辆行驶起来都是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