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继 《百年潮》2007,(3):47-50
少帅张学良、电影皇后胡蝶与国民党元老马君武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三个人,但一场文墨官司却把他们三人的名字联系到一起。关于张、胡、马之间的这场文墨官司,流传很广,版本也很多,以讹传讹的地方也在所难免。为此,笔者查阅了当年的上海《时事新报》、《申报》、《生活周刊》等报刊,以第一手资料,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比较完整准确的勾画。  相似文献   

2.
关于报刊在中国的发展,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到1833年,英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这才是第一份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中文报刊。随后,不断有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  相似文献   

3.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逐渐将宣传重心由海外移向国内。上海由于有较好的革命基础和出版印刷条件,加上又有租界可利用,成为这一时期革命报刊活动中心。从1905年至1911年期间,革命党人曾在上海租界出版过15种以刊载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报刊,这些报刊中以于右任创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影响最大。所谓“竖三民”,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因三报报名首字均为“民”,且一脉相承,故简称“竖三民”。以下分段叙述这四种报纸的来龙去脉。《神州日报》———“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1903年至1905年,由…  相似文献   

4.
黄志伟  黄莹 《文史博览》2005,(11):51-53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广告历史的国家,在古代就随商品交易产生了口头叫卖、实物展示、招牌、幌子等广告。而近代广告的特征之一是报刊广告。中国第一个报刊广告在1815年8月5日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登载。1853年8月创刊的《遐迩贯珍》上开辟了第一个广告专栏,在第12期上发表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广告评论。1850年8月5日,英文《北华捷报》在上海问世,创刊第一版即以广告为主,其中有上海的洋行、商店、保险公司、房地产、拍卖行、银行等广告。1861年11月中国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创刊,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的短暂辉煌的一生,曾有过一段不平凡的报人生涯。五四运动时,他因呼唤民主而编辑《新社会》,后又为《晨报》特派记者,前往莫斯科,并缘此而走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求索之路。回国后,他又为中国共产党创办了很多报刊。他青春年华的精力、智慧和才气,都无私地奉献于此,这些报刊是他绚丽灿烂人生的最具典型的实证。  相似文献   

6.
王吴军 《文史春秋》2012,(10):56-57
周瘦鹃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编辑和当时的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著名作家,他还是翻译家。在中学时代,周瘦鹃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锾之松(剧本)。中学毕业后不久,周瘦鹃就以写作和翻译为职业,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申报》、《新闻报》等出版社和报刊的编辑和作者。曾经主编《申报》副刊达10多年之久,还主编过《礼拜六》周刊、缭罗勤、《半月》、《乐观月刊》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消防通史》主编李采芹先生于2002年6月23日在中国武警学院作了一场《中国消防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消防文化灿烂辉煌》的学术报告。报告中,李先生说到:“旧中国曾在20世纪30年代,武汉《大光报》一度出版过消防周刊。改革开放以前,全国找不到一个消防报刊。改革开放后,消防报刊如雨后春笋,先后创办了60余种。”这无疑向世人表明,《大光  相似文献   

8.
郭双林 《史学月刊》2006,1(7):20-22
我们只要略为翻阅下清末的报刊,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经常在眼前跳来跳去,频频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这一口号即是“中国,中国人之中国”!笔未曾广事搜讨,仅在读书之余,将所见相关资料随手记录,己达24条之多。(按:许小青在《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册,中央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76-998页]一中对此有所整理,但不全。本在撰写过程中对其整理成果有所吸收,特此说明)就目前所知,晚清最先提出这一口号的时间是1900年。当年9月24日,即光绪二十六年闰八月初一,《清议报》第58册刊登一篇署名“自强氏”撰写的《独立论》一中写道:“今吾且正告我国民日:中国吾中国人之中国,非他人所得而保全也;保全中国,吾中国人自己之责任,非他人所得而代之也。”由此看来,最先提出这一口号的是维新派,且主要是针对当时列强提出的“保全主义”而发的。1902年,太平洋客欧榘甲在《新广东》一中也提出:“夫中国,中国人之中国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1卷,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73页)进入1903年后,这一口号广泛流传起来,并被革命党人所接受。当时由留日学生创办的杂志如《浙江潮》、《湖北学生界》、《游学译编》、《江苏》、《童子世界》、《苏报》以及邹容所撰《革命军》中都曾不止一次出现这一口号。1904年,由高旭、高燮叔侄创办的《觉民》杂志以及陶成章撰写的《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中也曾出现这一口号。1906年以后,这一口号还曾在《复报》、《云南杂志》、《汉帜》等报刊上多次出现。孙中山、黄兴和章太炎等人甚至将其写入了《中国同盟会方略》,指出:“中国,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  相似文献   

9.
1961年1月4日,按照中共湖北省委的决定.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发出通知: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和市委的《长江》杂志等报刊及内部报刊一律停办,决定《长江日报》和《湖北日报》合并。  相似文献   

10.
鞌之战是春秋中期发生在今山东济南境内的一次著名战役,清华简《系年》第十四章记有其事,其所记爆发原因与《左传》最为相似,而与《公羊传》《穀梁传》和《史记》差别较大。诸本的差异可证史书文本的生成经过了一个“层累”的过程。对《左传》中鞌之战所涉地名进行一一考证,可发现齐、晋双方尽管是一逃一追,但双方的行军路线,在“三周华不注”后并不一致,他们分别是沿着孝妇河和淄河进入齐都临淄的。《系年》所涉地名记有“淳于”一名,为《左传》所未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12.
莫忘四川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岱峻 《巴蜀史志》2005,(2):22-26
1946年5月6日,《新民报》刚迁回上海,就发表了社论《莫忘四川》,章写到。  相似文献   

13.
元三 《湖南文史》2010,(4):49-50
我1960年春进上海解放日报社时,开始尝试写些杂文。八届十中全会于1962年召开后,我根据全会精神,特别是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精神,撰写了一批杂文,有的发表在《朝花》上,有的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副刊上。  相似文献   

14.
胡文立 《纵横》2011,(1):59-60
胡适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糜,学名洪驿。1904年到上海进入新式学堂。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留学,这时他改名胡适,字适之。在美国先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后改学文,再又转学于哥伦比亚大学,在名教授杜威门下学习哲学,获得博士学位。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加人《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  相似文献   

15.
有一则消息称英国电视台近日对3000名观众进行了一项关于历史名人的调查,有23%的受访者竟认为丘吉尔是虚构人物,却有58%的人认为福尔摩斯确有其人。还有其他一些历史人物如甘地等也有不少人以为是虚构的。读到这一消息当然令人惊讶。我已见到我国不止一家报刊以不同的方式刊载此事,语气调侃者有之,生发感慨者有之,上海《文汇报》刊登一篇短义提到“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还举一反三联系到日本人不知道“东京审判”,我国《三国演义》掩盖了正史《三国志》等等。并提出要引起教育界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黄源(1906-2003),浙江海盐人,鲁迅先生晚年的学生和战友,20世纪20年代后期投身于中国新文化运动,1933年开始在茅盾先生领导下编辑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刊物——《文学》,1934年下半年起又在鲁迅直接领导下编辑《译文》月刊,而誉满文坛。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1938年黄源毅然投笔从戎,到皖南参加新四军,与朱镜我、李一氓、彭康等同志一起从事新四军文化工作,任军部文委委员,《抗敌》杂志编委,《新四军一日》主编。1941年初在“皖南事变”中却突然失踪。  相似文献   

17.
一 1959年4月初。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期间,毛泽东观看了湘剧《生死牌》,剧中有个“南包公”海瑞上场,引起了毛泽东的兴趣。毛泽东吩咐坐在身边的秘书田家英去借《明史》,他说:“我想看一看《海瑞传》。”  相似文献   

18.
茅盾在香港     
《文艺阵地》像股清新的风,给沉寂的香港带来生气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平津后,全力进攻黄埔江畔的中国大都市上海,上海军民奋起抗敌。在弥漫的战争硝烟中,上海文学社、中流社、文季社、译文社这4家最大的文学杂志社联合创办了《呐喊》周刊。该刊在启事中称“四社同人当此非常时期,思竭绵薄,为我前方忠勇将士,  相似文献   

19.
《国风》创办于九一八事变之后,终刊于全面抗战爆发的前夕1936年.其作者主要是柳诒徵、张其昀、竺可桢、秉志等身处南京、上海等地的东南学人.他们在国难非常时期,积极投身公众领域,围绕《国风》提出了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救亡主张,尽到了他们"对于国家之应尽责任".《国风》认为日本对华侵略不会仅满足于东北三省,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必将爆发.对此中国必须发扬固有文化,振兴民族精神;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提高国力;注重加强国人的国家观念,动员民众,以巩固国防.与北方的《独立评论》相比,《国风》或有不及之处,但它的救亡主张注意到了民族文化与广大民众对民族救亡的重要,这又是其独特所在,也是其优于前者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1915年9月15日,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制发行、陈独秀主撰主编的《青年杂志》正式创刊。《青年杂志》后来改名为《新青年》。从1918年1月第四卷第一号开始,这本由陈独秀一人主编的普通刊物,转型为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轮值编辑的同人刊物,并且很快成为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类刊物之一。由《新青年》杂志直接启动的文学革命加思想解放的白话文运动,为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话语工具、写作范本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