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通过分析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策和华巫关系的演变 ,提供了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的一个背景。作者并认为它将促使华人以政治参与、经济合作、文化共荣达致新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论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中的商学教育活动为例,梳理商学教育的发展状况,并探讨了近代海外华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问题。研究显示:在近代欧美商业冲击与中国民族主义影响下,商学教育在新加坡华人社会悄然兴起,逐渐改变传统华商家族式或学徒制的商业知识传递模式。以中小学和补习学校为主的学校商学教育与以报刊杂志、国货展览会等形式进行的社会商学教育,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新加坡华人社会商学教育的主要新形态。商学教育不仅是当地华校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地华人经济近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廖小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4):19-26
从不同的宗教信仰对马华两族的融合与通婚的阻碍、自成体系的语言与媒体对彼此沟通的影响、族群政治动员在强化族群意识方面所起的作用等文化特征和族群政治的角度,探讨了影响马华两族关系的原因。结论是:马华两族宗教信仰和语言教育的区分、马来西亚特殊的族群政治态势,是影响马华两族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外华人三重性及其作用--以马来西亚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方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4):9-17
本文以马来西亚华人为例探讨华人三重性即中华性、本地性和国际性的形成、内容、地位、结构及其在马来西亚现代化中的作用.笔者认为三重性是马来西亚华人的本质属性,其内容、地位及结构的变化不仅取决于马来西亚的国家环境以及华人与马来族等其他种族的关系,而且还取决于中国的影响以及华人社会本身的状况,并决定华人在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林勇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4):39-45
本文将自殖民统治时期到2005年的马来西亚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对华人与马来人就业地位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独立近50年来,马来西亚马来人的就业地位在持续上升,而华人的就业地位则在不断下降,马来人已经逐渐超越华人成为许多领域的就业优势族群。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一贯执行的“马来人优先”的就业干预政策,使华人和马来人的就业变化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政府在积极保护马来人就业增长的同时,对华人及其他非马来人却极力排斥,导致马来人与华人的就业地位发生了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6.
康晓丽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3):35-43
论文通过马来西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分布与类型及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原因。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约达113万。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在国内政治上遭受排斥和歧视,经济上受到限制和整治,教育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政策,强迫同化的压力以及追求海外居住权或国籍等,他们大量二次移民至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其相对宽容和公正的法律环境、积极的移民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持续赢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张美华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4):58-65
论文通过调研华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少数族裔在苏格兰的创业活动,分析了苏格兰华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等少数族裔移民的人口与经济活动及创业障碍。认为尽管少数族裔创业对促进少数族裔就业、改善少数族裔群体生活条件、促进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少数族裔创业仍存在难以获得外部融资、可获得建议渠道有限、创业动机不太积极、行业过分集中导致竞争激烈以及创业者素质有待提高等局限性。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少数族裔创业环境的"政策缺失"和"社会资本弱化"。这两点可通过"政府引导"与"社会资本引入"管理制度的创新进行改善和补偿。 相似文献
8.
廖文辉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9(1):23-31
从史学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方法、理论三个层面对马新中文源流“华人学”主体性建构可能性的探讨,得出结论,由于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的严重不足和匮乏,马新“华人学”的未来,只有在史料的发掘和解读的基础上,方能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纳吉政府华人政策调整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小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4):10-16
文章分析了2008年大选以来,特别是2009年4月纳吉出任马来西亚第六任首相以来,马来西亚政府对华人政策的主要调整与变化;探讨了促进政策调整的政治、经济和民意等各种原因以及政策调整对马来西亚政治和马来西亚华人的影响,旨在比较全面地把握马来西亚政治与族群关系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洪丽芬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1):32-41
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以马来西亚五大方言群体为基础,逐一分析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方言群体中,相同家庭里祖子孙三代的母语种类和数量变化。研究证实,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从方言逐渐转向英语和华语,开始摆脱原有籍贯的方言痕迹。 相似文献
11.
荒井茂夫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2):23-35
为了客观反映马来西亚华人在语言和认同等领域的现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基本数据材料的分析,探讨了当今马来西亚吉隆坡、古晋、吧巴和诗巫等地的华人认同情况.在语言方面,华人子弟在小学阶段大致打好华语基础,同时保持华人认同.在日常生活中,华语和华人方言的使用占优势,但在商业和职业范围,马来语和英语的使用率有所增加.经济生活方面,华人发扬了传统的奋斗精神,贡献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政治认同方面,华人对马来西亚的认同,远远高于对中国等其它对象的认同.结果显示:华人既保持华人性而又能动地适应国民规范;华人以民族语言维持传统文化的族群社会功能,扮演着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在这一过程中,华人形成了本身的"华人文化圈"并进一步孕育着华人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赵海立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4):27-33
政治认同不仅包括国家认同,而且包括对政府与统治者的认同,把加入国籍看作是政治认同的唯一标志是一种不完善的认识。影响政治认同的因素复杂多样,涉及到认同动机、过程,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政治合法性。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认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其认同动机的复杂性和过程的艰难性,而且对华人而言,政府的合法性基础也受到一定怀疑。 相似文献
13.
马海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2)
论文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考察了马来西亚中国回族移民的概况,以中国回族移民在马来西亚从事纺织品业、旅游业和教育中介业的商人及企业为个案,考察中国回族商人如何在马来西亚的多元族群社会及政治经济环境中协商、重构并利用其"中国人"与"穆斯林"的身份,积极建立并维护社会关系网络,获取并积累社会资本。研究显示,马来西亚的社会背景因素,连同中国回族移民基于宗教认同与族群认同而建立的在当地的社会网络以及与中国的跨国网络,从中获得商业合伙人的信任、政府的支持以及社会资源,成为了促进中国回族移民在马来西亚商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4.
张应龙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2):15-22
196 9年“5·1 3事件”后 ,马来西亚原来的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三党执政联盟被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所取代。国民阵线的组成 ,改变华人政治力量的布局 ,即由原来执政的马华公会对若干华人反对党变成民主行动党一个反对党与几个华人执政党的对峙。这种局势一直沿续到现在。但更多华人政党加入执政阵营 ,并没有提高华人的政治影响力 ,反而使华人社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5.
范若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1)
马来西亚女性权力参与程度一直较低,华人女性权力参与程度更低。随着1999年以来马来西亚的民主转型,华人女性政治参与日趋活跃,女性权力参与水平也有所提高。论文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权力参与的演变过程、特点和影响因素。认为民主化扩大了华人妇女的政治参与空间,加强了她们权力参与的能力,出现不少引人注目的女政治家。马来西亚华人女性权力参与具有滞后性、边缘性、依附性等特点,深受马来西亚威权政治、种族政治、政党政治和性别观念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6.
试析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祖籍国关系的演变——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沧金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37-42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39(3):17-24
选择华商与韩商大会作为个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华商网络与韩商网络的运营机制及其特征进行了阐述和分析。韩商大会与华商大会是两个最具规模的离线网络协力系统,在强化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乃至在构筑民族共同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个大会在会议周期、运营体系和世界性影响力方面又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方雄普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1):7-14
缅甸华侨华人是一个重要的族群。然而 ,长期以来却受到了忽视 ,成为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从缅甸华侨华人的人数、籍贯构成、经济状况的发展演变和文化等几方面 ,勾勒了缅甸华侨华人社会的大致轮廊 ,并分析了二战后缅甸华侨华人社会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梁茂春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25(1):32-43
根据散落于相关研究文献和数据中有关越南华裔的资料,对1975年以后华裔逃离越南并定居美国的历史过程、生活适应、地位获得和族群认同等方面的大致状况作一个梳理,旨在加强越南华裔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两次移民潮中,抵达美国的越南华裔难民约30-50万人,寻找亲人、取得族裔社区的支持和族裔聚居区的形成成为应对政府分散安置政策的方案;文化适应与经济成就落后于越南裔,但近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成就;其族群认同建构于以共同的原居住地、居住国为背景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结论是,越南华裔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他美国华裔之中,而是形成了一个既认同于美国华裔、又与越南裔有一定联系的相对独立的华人“次族群”。 相似文献
20.
张继焦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4):27-38
基于2005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新山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从城市移民在行业分布、职位、就业或经营途径、收入和政府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探讨了华人与马来人城市移民的不同遭遇,比较了华人移民在吉隆坡和新山这两个不同类型城市中的不同境遇。得出结论:城市新移民中马来人比华人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扶持和发展机会,但华人比马来人拥有更多的投资方式和自己的企业,在城市中华人比马来人受访者的月收入要略高一些;在不同的领域,华人新移民在新山和在吉隆坡的就业或商业机会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