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逸丛书》收书二十六种(含《日本国见在书目》,为东流日本之中国佚存书,在学术资料性、目录版本学方面均值得重视。本文拟考察黎庶昌、杨守敬刊印《丛书》之始末,并以刻工木村嘉平为例,由《古逸丛书》》的刊刻说明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断面,  相似文献   

2.
叶霜 《贵州文史丛刊》2003,200(4):70-72
《古逸丛书》是由贵州遵义黎庶昌于光绪十年甲申刊行于日本东京。丛书共200卷26种。它在版本目录方面具有类目广、对我国古籍献的收集贡献大、版本精良,堪称古籍整理与刊刻的楷模4个特点。丛书得以刊刻,既得益于黎庶昌杰出的版本目录学方面的素养,也是他历经周折寻访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南宋高似孙《史略》六卷,中土久佚而流入东瀛之书,清末黎庶昌、杨守敬出使日本,始访得宋刊原本,影校刻入《古逸丛书》。《史略》广引他书,校勘价值极高。卷四《刘勰论史》,节录《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文字颇有异同;杨守敬取与今本《文心雕龙》互校,得十七条(见《史略校勘割记》,王重民辑,载《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2卷4期),日本友人石田肇先生复取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古逸丛书》本与广田浩晓新译汉文大系本《文心雕龙》比勘,复得十五条(见《高似孙〈史略〉研究》,载日本《群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编,1985年第35卷)。  相似文献   

4.
王宝平 《文献》2004,(4):53-64
在清末中日书籍交流中,黎庶昌、杨守敬辑刻的《古逸丛书》,无疑是最为引人瞩目的盛事,时至百年后的今天,还为学界所津津乐道,相关论文不绝如缕.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生在《古逸丛书》背后的许多轶事也逐渐撩开神秘的面纱,为人所知晓.  相似文献   

5.
遵义历史文化名人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人。世人皆知郑莫两人纂《遵义府志》、编《播雅》、为《黔诗纪略》作传征等,对地方文献有很大功劳。对黎庶昌则称颂他为外交家、散文家,赞誉他刻印《古逸丛书》,而他在地方文献方面的贡献,也是功绩斐然的。  相似文献   

6.
《古逸丛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逸丛书》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本丛书所收既有在渊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传的佚书,也有多种东邻收藏而国内罕见的隋唐写本与宋元刻本,还有日本剞劂的中国典册和彼邦汉籍。《古逸丛书》于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很大参考价值,直至今日,仍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丛书对于研究古代中日汉籍交流史以及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水经注疏》标点本及其评价杨守敬,以搜寻古籍流落东瀛者、刻印《古逸丛书》(署名黎庶昌)著名于世,而其《水经注疏》,以其流传不广而读之者鲜;即或知有是书,亦未见全豹。迟至五十年代,影印本出,始渐为人晓。惜其稿本讹误尚有,不便学者。近时,著名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8.
杨守敬选刻《景苏园帖》采用的原帖目录及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苏园帖》石刻一百零二块,又杨寿昌及杨守敬题跋各一块,均完整无缺,嵌于湖北黄冈东坡赤壁之碑阁,是国内保存较好的苏帖石刻。此帖乃杨寿昌出资,由杨守敬经手选刻而成。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同治举人。光绪间任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随员,致力于访书,著《日本访书志》,并影印撰刻了《留真谱》与《古逸丛书》。守敬长于历史地理金石版本之学。1890年(光绪十六年),成都杨寿昌(字葆初)任黄冈知县时,鉴于黄冈赤壁是  相似文献   

9.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出现了一位颇有才华的诗人——章水康,诗、词的造诣都很高。当时有人称他“天才绵丽,冠绝时流,有骚人之遗风焉。”黎庶昌《章子和墓志铭》引吴承修语)。他只活了三十三岁,写有大量诗文,可惜大都散失。死后三十来年,黎庶昌搜得四十余首诗和几阕词刊刻问世;直到一九三六年,后人才陆续搜得四百多首诗、一百多首词,收编入《黔南丛书》中。其诗词作品流播不广,评介者寥寥,致令湮没无闻。  相似文献   

10.
记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刻本《集韵》赵振铎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宋刻本《集韵》(以下省称"宋刻")十卷,版高约二十二公分,宽约三十二公分。每页二十行,行大字十七八,小字三十一二。两边边栏为双线,上下栏为单线。版心双鱼尾,上鱼尾上方记每页字数,或一行书写,先记大...  相似文献   

11.
《困学纪闻》是宋末元初学者王应麟撰写的札记考证之文,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书在元代有两种刻本,一种是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序跋完备的元泰定二年刻本,一种是没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序跋不完备的刻本。清代藏书家多怀疑他们手中的元泰定二年刻本为明刻本,而无序跋本才是真正的元泰定刻本。但是通过考察、分析中日藏书家的藏书志,《困学纪闻》在元代确有前述两种刻本,二者在内容上是一致的,只是刊刻时间、版本形式不同,真正的元泰定刻本现藏日本,国内所藏元本只有无序跋本,而所谓的“元泰定本”其实是明翻刻本。  相似文献   

12.
说黄宗羲《明儒学案》晚年定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康熙三十年前后 ,《明儒学案》出现了两种有重大差别的版本 ,即郑性刻本(简称“郑本”)和贾润、贾朴父子刻本 (简称“贾本”)。道光初年 ,又出现了调和郑、贾二本的莫晋刻本 (简称“莫本”)。《明儒学案》的三种不同版本系统由此形成。过去 ,学术界普遍认为郑本是众本所出的善本。本文通过对郑、贾二本次序、案题、内容等方面的详细比较分析 ,证明郑本乃作者初稿 ,贾本各方面均优于郑本 ,应是郑本的修订本 ,亦即黄宗羲的晚年定本 ,于现存诸本中为最善。今天使用《明儒学案》 ,应以贾本为准。莫本正确地采用了贾本的内容 ,但次序、案题从郑本则未妥  相似文献   

13.
庚子年李鸿章于两广总督任上奉召北上,中途在上海期间曾与日本国会议员佐佐友房会晤。此事在近代中日关系史上颇具意义。综合利用中日文献钩沉这段历史,可知义和团事起后,李鸿章最早向日本做出了外交试探。抵沪后,他又策划派亲信杨崇伊搭乘日舰代行入京,从事秘密联络。他与佐佐友房的会谈,涉及义和团事件善后及日舰护送杨崇伊北上诸多问题。作为人所共知的"亲俄派"人物,李鸿章在对日外交方面多有表现,但是其"亲俄"色彩为日所忌,沪上外交也无奈地附着了浓重的国际政治阴影,仍以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李日华《味水轩日记》的卷次和成书时间一直存在不同认识,而这本著作对于认识李日华和晚明的绘画思想及文人画家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味水轩日记》的版本、卷次、成书时间及成书动机加以检讨,以求对这部著作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中华书局新印的《水经注校证》,是由郦学名家陈桥驿先生校勘的优秀作品。该书继承了《水经注校释》的优良学术品质,是研究《水经注》不可多得的佳本。笔者经过各种版本的相互比对,择出标点错误二十余条,以求对是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6.
宋祁《景文集》有一百卷本、二百卷本、七十八卷本和一百五十卷本四种版本,清代又有辑自《永乐大典》的六十二卷聚珍本,其流传颇为复杂。本文通过考察,认为一百卷本和一百五十卷本是《景文集》宋元明时期流传的主要版本,陈之强所序的嘉定本实为一百五十卷本,现存《景文集》则源自四库馆臣所辑的聚珍本以及日本佚存本。  相似文献   

17.
东汉赵晔所撰《吴越春秋》,隋唐《经籍志》皆著录为十二卷,自元至今所存各种版本均为十卷,元徐天祜指其“殆非全书”。本文援引《史记》注、《文选》注及《水经注》,辨析了“殆非全书”说的正误,揭示出所佚两卷的核心内容及其卷次,指出前人所谓所佚两卷为“西施至吴”和“范蠡去越”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今传本《尚书》对敦煌写本《尚书》进行逐字对照,穷尽性地搜集所有异文,比较异同,归纳出八种异文类型。在时空背景和文化背景中考量今传本《尚书》和敦煌写本《尚书》的文本状态,推演文字雅俗流变的规律,求证敦煌写本《尚书》异文的特点,试图通过语言学方法正确评价今传本《尚书》和敦煌写本《尚书》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史记》早期版本源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自问世以来 ,经两千余年的流传 ,产生了众多的写本、刻本 ,构成了庞大的《史记》版本体系。研究《史记》各本的文本形态及各本之间文字的异同 ,是为《史记》版本学。本文客观地疏理了历代《史记》版本研究的状况 ,评述了前人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揭示了《史记》版本的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20.
《灰阑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内有学论及了它的来源和世界性影响问题,这有意义。但学关于《灰阑记》题材来源的说法是不正确的。《灰阑记》虽在内容上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所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李行道却不是从这三个宗教故事中取材。一,三个宗教虽在唐代以前就传入中国,但其时除了佛教有关故事已翻译过来以外,其他两个同类故事是不是已经翻译过来,难以确定;二.李行道是中国的隐士,不是宗教信徒,他受中国传统化的影响,《风俗通义》是宋元习见之书,他见到的可能性更大;三,元杂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吸取历史故事、小说等材料进行创作的倾向.李行道所在的平阳是当时杂剧创作的中心之一,他当然会受到这个倾向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他是从中国本土的故事受到启发,创作了《灰阑记》。中国本土故事就是见载于《风俗通义》中的黄霸断两妇人争子的故事。《灰阑记》的故事情节、宗旨.与之极为一致。世界几种化中都存在着《灰阑记》式的故事,这一情形值得深入研究。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中外化及学的相互影响及异同,是有意义的,但应注重事实,不应轻言袭用而贬低一个民族创造化的努力和对世界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