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考古、文献资料综合研究,编绘出大暖期、西周寒冷期、汉代温暖期、中世纪温暖期、小冰期旱作农业北界图,恢复了全新世各典型时期降水情况。 相似文献
2.
商代的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体上看,商代的生态环境处在"中国全新世大暖期".但在长达约600年的商代历史中,以气候为主要因子的生态环境也出现有不小的波动,表现为商代早期出现有短暂的干旱,中期到后期有较长时期的温暖适宜期,商末环境又有转为干旱的迹象.商代的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形成了"粟稻混作区".商代农业确定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为商王朝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距今8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之后,才真正意味着人类的全新世气候适宜期的开始.距今5500年前后降温以及由此带来的干旱,使甘青地区这一时期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的激化,甘青地区葫芦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出现的社会复杂性,可能是在资源紧张状态下的一种人类文化行为的生态调整.甘青地区距今4500年气候转变可能首先促进或刺激了齐家文化的发展.但随着气候转变的幅度增加,环境条件渐趋恶劣并超过了当时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西北地区史前农业体系不可避免的发生彻底地解体和衰落.长期的干旱环境可能是导致齐家文化的衰落以及齐家文化之后较长时间农业文化的低潮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郑州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滥觞之地。郑州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离不开黄河和黄河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5.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其实质是由国家与社会二元一体的结构变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的崩溃。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农业民族的祖先崇拜心理。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人口激增,治水、救灾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正常生活的前提,客观上要求统一和集权。西周松散的社会结构落后于时代需要,最终被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取代,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摧毁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基层组织,事实上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6.
"周秦之变"指的是秦朝与西周相比在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其实质是由国家与社会二元一体的结构变为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的崩溃。宗法制的社会基础是农业民族的祖先崇拜心理。春秋战国时代黄河流域人口激增,治水、救灾成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业人口正常生活的前提,客观上要求统一和集权。西周松散的社会结构落后于时代需要,最终被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取代,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真正摧毁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基层组织,事实上造成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7.
一、大米与小米严文明先生著述等身,其中《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是严先生1991~2000年间有关研究文章的结集,也是先生较近阶段关注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正如书的命题一样,我们可以将严文明先生的这本书浓缩成为两个大的论题:中国农业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起源。农业的发生是人口增加、社会复杂化和中国文明及中国传统长期而稳定的农业社会形成的基础,因此两个题目既可以分开来处理,也可以联系起来观察,都是当前中国乃至世界考古中的热门话题。其所以如此,一是考古学家和学术界对这样重要的学术问题一直很有兴趣,二是相关的新发现比较多,三是目前中国考古经过多年的基 相似文献
8.
小农经济与中国文明的形成及特征——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农业社会文明。早期中国有东南的水稻和西北的粟黍两个农业起源与发展中心,而且水稻农业不断传播、扩张与发展的势头一直持续不断。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带粟黍农业开发较早,开发程度相对较高,小农经济特色较为鲜明,很早就形成了较为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聚落组织。因此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粟黍农业社会反而奠定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经济基础和凝聚核心,更多地影响了早期中国文明的形成方式、演变路向与一些关键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证据的讨论与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傅稻镰等人最近的文章批评中国栽培水稻起源研究缺乏证据、提出长江下游水稻栽培开始于公元前4000年这一观点一文的回应。我们首先考察中国从野生稻采集到水稻栽培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而从水稻形态学和考古学的角度对早期水稻遗存加以研究。讨论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长江流域最早水稻栽培的时间:长江下游和淮河流域初期栽培水稻的遗存;考古遗存所见水稻粒形态大小变化的意义。我们也考察了傅文用来区分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的几个标准:考古纪录中所见的未成熟稻遗存、水稻粒的增大和水稻粒的形态。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和我们对水稻的研究,我们认为到全新世早期(距今9000年前后),南北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居民就可能已经收获野生稻并开始水稻栽培了。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准确的发掘资料、可靠的分析技术方法基础之上的“宏大叙事”是考古学家的普遍追求。然而,在组织“宏大叙事”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学者的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不同,研究的最终结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图景。中国文明起源和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可以列举出的专著就包括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大体存在四个以名山为中心的文化圈,即以华山为中心的华山文化圈,以嵩山为中心的嵩山文化圈,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山文化圈和以泰山为中心的泰山文化圈,它们同时并存又相互影响,相对独立又渐趋融合,在华夏集团的形成和中国古代文明化进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下游地区40余处遗址的400多座二层台墓资料显示,生土二层台墓的数量在仰韶中晚期以前较熟土台墓多,龙山时代式微。该变化的背后是棺椁的逐渐成熟,生土台墓中小部分带有盖板或原始棺椁,同时熟土台并非判断墓葬带有棺椁的充要条件。通过生土台高度和墓葬深度的二元变量分析,墓葬开挖时预留生土台并未考虑稳固墓室,而应该与构建殓尸空间(或椁室)、进行一系列丧葬活动有关,在台面上放置随葬品的情况存在一定的时空差异。二层台墓的分布具有集中埋葬的倾向,采用二层台墓的群体并无明显的性别和死亡年龄指向,从仰韶中期以来,其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占据着更为优越的社会财富。 相似文献
13.
14.
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化置于全国新石器时代的总体背景下,侧重于比较研究的视角,选取了五个方面的问题——聚落与建筑,栽培稻起源和史前稻作农业,白陶和彩陶,普用的巫物陶偶,高一级的灵物玉雕人首和动物,列举实证,以阐述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若干较显的成就和特色鲜明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黄河上游陕、甘、宁、青四省区史前先民住宅建筑、饮食习俗、衣着发式、装饰、交通等问题的考述 ,综合论证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7.
18.
周松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21(1):72-80
元末,北方两大军事集团的活动对当时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军阀集团严重削弱了政府的行政能力。在南方红巾军割据的同时,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割据。尽管元廷为恢复权威与控制能力进行过努力,但最终军阀集团的斗争在事实上瓦解了元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兴衰与保护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历史上 ,塔里木河下游改道主要有 5次 ,每次改道都引起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剧变 ,绿色走廊的衰退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塔里木河下游的绿色走廊能否得到保护 ,关键是看有无保护它的水量。现在南疆之水量完全可以维护南疆的生态 ,塔里木河下游之水量完全可以维护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目前南疆严重缺水、塔里木河下游严重缺水 ,根本原因不是水量不足 ,而是没有管好用好现有水源。文章提出了保护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的 1 8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江南地区具有多方融合、长于吸纳的开放的文化特征,在元代北方民族进入江苏后.在江南地区出现了综合性的习俗,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