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炎黄文化的百花园里,箴铭之作犹如一朵很不起眼的小葩。它多不过百八十字,少只有三言五语,然而却语多精辟,其于人熏陶诲诫之功,有时不在宏文大作之下。在此,让我们赏析一则明代的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则官箴,言约而意深,道出了做官的要领,为明清两代的居官者传诵,甚至勒石于署,自儆且儆人。据说,1990年李瑞环同志在陕西视察时,讲到廉政问题,曾引用了它。现在西安碑林的第五室,有此官箴刻石;河北省无极县县委大院里,亦有此官箴刻石。随着党…  相似文献   

2.
<正>"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一块刻石上的36字《官箴》。这块刻石为清人颜伯  相似文献   

3.
路远 《文博》2009,(1):74-79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相似文献   

4.
“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最多和最早之处。碑林中保存了不少各代尤其是唐代书法名家的原作刻石,成为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这久已闻名于中外。同时,西安碑林中的碑石、墓志,除在书法和艺术、史料文献方面具有价值外,在碑的两侧、座下两边,墓志的周边,又多刻有绚丽多彩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大多是北魏、隋、唐的作品,它们保存了我国六——十世纪间图案艺术的结构和风貌,是研究我国古  相似文献   

5.
齐刻《禹迹图》论略何德宪(辽宁省第三测绘院)齐阜昌七年(1136年)四月刻石的《禹迹图》,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在我国石刻地图中是年代最早、也是现存最先使用“计里画方”法绘制的古地图,在我国的地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素为中外学者所称重。然而,对于《禹...  相似文献   

6.
西安碑林已在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西安地区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对此感到板大的欢欣鼓舞。这是文物保护工作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现将碑林的历史扼要介绍如下。西安碑林在西安城内三学街陕西省博物馆内,是博物馆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最初大概由于经常墨拓,碑石发黑,房屋也窄狭,故有墨洞或碑洞之称。碑林的名称,约是从清代中叶后才固定下来的。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代,在西安碑林刻置了一些诗赋碑石。这些诗刻的内容,文献上大都尚未记载,现择要考释于后,以求诸师。赐佛伦诗碑玄烨东表闻风化,西秦作雨霖。扬清知疾苦,激浊勉官箴。旷世孤芳节,超伦千古心。封疆资大吏,抚育代优深。癸酉夏书总督川陕兵部尚书臣佛伦“赐佛伦诗碑”,是清代康熙年间“总督川陕兵部尚书臣佛论”刻立,于“癸酉夏”,即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夏置西安碑林。碑呈竖方形,高302、宽83厘米。碑为蟠螭首,碑额署题方笔篆书“御赐”。碑侧线刻云龙纹;碑身上下侧边刻饰涡卷云纹。碑左右两侧中段浮雕对称的披麟长爪的神龙  相似文献   

8.
胡愈之一贯倡导﹃知识就是力量﹄陈原向广大群众传播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胡愈之同志主编的《知识丛书》,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印了培根的这句箴言。那是在1961年,我们的人民和我们的国家正默默地吞嚼着“大跃进”孕育出的苦果。此刻我已记不得这句箴言是胡愈老...  相似文献   

9.
西安碑林藏金正隆五年(1160年)《重修碑院七贤堂记》残碑,记述金朝确立了对关中的统治之后,在耶律隆、周维甫主持下,对碑林(当时称作“碑院”)所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是研究碑林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可惜的是,此碑残损太甚,碑名中提到的“七贤堂”,残存碑文中竟无一字述及。碑林还藏有  相似文献   

10.
宋代《禹迹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成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据了解,《禹迹图》我国至今尚存两块:一块立于渭水之滨的西安碑林,是齐阜昌七年(1136年)刻石,已作过介绍;另一块藏于长江岸边的镇江博物馆内,是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立石,由于图首文字中明确表示是"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依长安本刊",这就将《禹迹图》的成图年代至少推前了三十六年。因此,镇江《禹迹图》  相似文献   

11.
宋代《禹迹图》是我国地图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古代科技史上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及突出的历史地位.“禹迹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是宋代制图学家的一项最大的成就”,“无论是谁把这幅地图拿来和同时代的欧洲宗教寰宇图比较一下.都会由于中国地理当时大大超过西方制图学而感到惊讶”.现今所见的《禹迹图》是宋代上石的两方石刻图:一幅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题名《禹跡图》,为刘豫阜昌七年(1136)四月刻石(简称“阜刻图”):而另一幅现存江苏镇江博物馆,题名《禹迹国》,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十五日刻石(简称“绍刻图”).这两方石刻地图自五十年代以来即引起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主要的文章见有:《介绍三幅古地图》《镇江宋代“禹迹图”石刻》.以及《再论“禹迹图”的作者》等几篇,对其两种石刻图的概貌.成图年代及图的作者等都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西安碑林自北宋元祐二年建立以米,经历代不断扩建修葺,方成今日规模。历代重要的整修,大都立碑记载,为研究碑林的历史变迁留下了珍贵资料。近代以米,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是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不论是在建筑布局上,还是在碑石的排列系统上,这次整修都为今日碑林奠定了基础。笔者有幸翻阅了大量有关这次整修的档案,对整修的始末,有了一个概要的了解。值西安碑林九百周年之际,撰写此文,追述碑林的这段历史,以纪念当时为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作出过贡献的各方面人士。  相似文献   

13.
疯狂500天──王永平受贿案侦破纪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狂500天──王永平受贿案侦破纪实郑迎光记得西方一位哲人说过:"你欲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这句箴言,是否暗合了某些人的行为规律?有这样一位精明的青年,他正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他降生在一个优裕的家庭,父兄都是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干部。学生时代一帆风...  相似文献   

14.
刻石人的生活清苦而宁静,药王山下的一排小木屋,就是刻石人的栖居之所,他们身无长物,全部家当就是几只木碗。但他们极其虔诚。这种虔诚,让陈庆港发自内心的感到敬畏  相似文献   

15.
西安碑林作为一个保存历代碑刻的特定场所,它并不是在某一具体时间和具体地点,按照某种事先的规划和设计,一次性建成的.它的出现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这一过程自唐末韩建缩建长安城、第一次迁置唐石经时起,便已经开始.也就是说,碑林是在唐末至宋迁置唐石经的过程中逐步形  相似文献   

16.
西安碑林是我国保存历代碑石墓志最多的地方。这里,不但收藏了古代的大批典籍石刻,也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如果从北宋元祐二年(1087)漕运使吕大忠为存藏唐《开成石经》等碑而修置专室算起,西安碑林已有将近九百年的历史。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为避免士大夫文人儒士们读经攻学传抄之误,朝廷委派国子祭酒郑覃等人将《论语》等十二部经书镌刻于国子监内。这部保存至今的典籍石刻,在当时是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也是  相似文献   

17.
《平利教案碑》是西安碑林所藏为数不多的近代碑刻中的一通。此碑是陕西省博物馆在本省平利县洛河镇发现和征集的,1970年移入西安碑林。该碑所记载的“平利教案”是陕西近代发生的三大教案之一。这次教案发生的直接起因是居住在陕西平利县洛河镇的天主教徒袁瑞林父子、刘子模等人凭借外国天主教会的力量,欺压当地群众,激起众怒所致。袁瑞林和刘子模原为洛河镇的地痞流氓,曾任当地团保,后因“浮派烟地税钞,被詹朝珠等控官责革。”  相似文献   

18.
《中庸》解者众多。内中的“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一句,旧解似有未洽。自罗振玉在《存拙斋札疏》中将“素隐”解释为索隐,并引《易.系词上》有“探赜索隐”为证后,前一句语义才较确定明了。但是后一句“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仍有未通之处。郑玄注“弗能已矣”为“汲汲行道,不为时人之隐形”,孔颖达疏为:“已,犹止也。吾弗能如时人半涂而而休止,言汲汲行道无休已也。”朱子集注谓“已,止也”,所解与孔颖达相近。但是根据他们所解,虽然“半涂而废,吾弗能止”与“素隐行怪,后…  相似文献   

19.
一“刻石纪功”记载的歧义与影响曹魏毌丘俭征高句丽的历史学界讨论较多,其中关于“刻石纪功”的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核心争议点是在该历史事件中究竟刊刻了几通石碑以及石碑所在位置等问题,同时也牵扯到高句丽都城国内城是否是不耐城的讨论。笔者认为造成目前争议的根源在于《三国志》的记载存在歧义,后史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理解,使得这一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相似文献   

20.
庄严、肃穆的川陕苏区红军碑林、座落在广元皇泽寺南侧,距城西一公里。她背靠乌龙山悬崖,面俯嘉陵江南去,环山报水,松柏苍茂。林立的群碑与西安碑林被誉为一古一今的“碑刻双绝”。 穿过花墙圆门,步入全国唯一的这座“红军碑林”,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老帅题写的“红军石刻标语碑林”大型横匾映入眼帘。鲜花盆景簇拥中一座殿宇歇山式仿古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拾级进入敞廊展厅,厅内错落有致的陈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川陕苏区境内的长方形、圆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