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松林 《文博》2023,(4):54-62
本文根据考古材料将汉墓出土的镶棺铜璧形饰分为两类。第一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大,年代为西汉至东汉初,分布较广,其性质与镶棺头挡玉璧相似,意旨是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第二类铜璧形饰孔径较小,年代为东汉中晚期,主要分布于重庆巫山一带,是巫山工匠在第一类铜璧形饰基础上改造创新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圆形铜牌饰,其性质有引魂升天之意,亦有表现仙境场景。随着东汉墓葬结构及用玉方式的转变,第一类铜璧形饰衰退与消亡,出现了更多装饰于棺头挡悬璧图、十字双弦穿璧图、龙穿璧图。  相似文献   

2.
青州市(原益都县)城东北约30公里处,有一古墓俗称马家冢子。墓已被破坏。1986年我们在当地经过调查,征集到墓中出土的一批遗物,包括铜镂玉衣片、鎏金小铜饰、玉璧等。玉璧共5件,其中最大一件出廓白玉璧通长30、直径20.7、厚0.6厘米,重375克。璧肉内区饰谷纹,外区饰蟠螭  相似文献   

3.
李本明 《南方文物》2002,(1):109-110
最近,我到一个老朋友家中作客,老友热情地将其近来收藏的一批古玩玉器给大家鉴赏,其中有一块螭龙玉带板深深地吸引住我,老朋友也认为该带饰确有相当年份。现征得主人允准,向收藏界朋友作一介绍。带饰为青玉质。形体作长方委角形,正面周边框沿微凸,框内减地浅浮雕螭龙纹(图)。背面光素,只在右上角和左下角分别饰有一对牛鼻孔。螭龙龙首,以侧面形式表现,嘴长前伸,上颌微钭上翘,下颌短促。圆眼。嘴  相似文献   

4.
<正>东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其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社会的大变革。由此,思想文化、生产力都取得了空前的进步。同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玉璧便是东周玉器最常见的器类之一。学界对东周时期的玉璧有过一定的关注:杨建芳先生在《先秦两汉的饰纹玉石璧》和《龙凤纹玉璧之演变》中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饰纹玉璧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周南泉先生在《论中国古代的玉璧——古玉研究之二》中,将战国至两汉时期定为玉璧发展的鼎盛期,并对战国和两汉玉璧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概要性总结。此外,在一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博物馆最近在整理馆藏文物时,发现有一件战国时期楚刻铭玉璧,未曾报道。此璧直径12、好径4.5、厚0.5厘米(图一)。玉质呈青色半透明,器表有光泽。为扁平体,圆形,肉窄于好。两面均饰弦纹两周,间饰谷  相似文献   

6.
在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帛画、漆画中,常见到玉璧出现,尤其是画像石、砖上出现最为频繁。这些玉璧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方式:戏璧、穿璧、套璧、联璧、单璧或多璧并列出现。 戏璧:汉画中的戏璧画面主要为中置玉璧,有祥禽瑞兽相向而立,或以丝带将中间玉璧衔起,或以各种动物嬉戏置之两侧。 1.双凤戏璧。中置一玉璧,两凤展翅卷尾,口衔丝带将璧衔起。2.仙鹿戏璧。画面中置玉璧,璧两侧有象征长生不死之仙草,两仙鹿长角高翘,腾跃于仙草之旁。3.龙虎戏璧。画中部悬一玉璧,下系彩带,璧左为一翼虎(或为白虎),右为应龙…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年,宝鸡贾村乡农民在取土中发现一残墓,出土西周玉器三件:玉璧、玉琮、玉璋。从现场看,墓形已破坏。该乡所在位置原属西周时期的墓葬区,屡出西周时期的遗物。璧(宝2220IB3),直径21.6、肉7、厚0.7、好3.5厘米。玉为乳白色,玉质较粗,并有麻点暇。此璧制作得非常规整,肉的尺寸恰为好的二倍(封二:1)。  相似文献   

8.
析龙兴寺造像中的“螭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的佛教造像中,最有特色的是一批背屏式造像的背屏上,雕琢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动的龙的形象。其形态与历史上传说中的龙的形态略有不同,故而称之为“螭龙”。根据螭龙在背屏式造像中雕刻的形式,结合背屏式造像其他的时代特点,可以把青州龙兴寺出土的雕刻有螭龙的背屏式造像分为四期: 第一期为北魏中晚期。这个时期,螭龙仅  相似文献   

9.
牙璧研究     
牙璧是玉璧的一种变体,旧称“璇玑”。它数量不多,但流传时间较长,且出土地点颇多。通过对那些有确切出土地点的牙璧进行分类研究,探讨牙璧的分布、年代和发展演变,并推测它的功能和用途。可以认为,牙璧始于距今5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前期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东两个地区。到夏商周时期,上述两地区牙璧的数量骤然减少,但分布范围却有较大扩展。东周以后牙璧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5,(1)
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棺、屏风和帛画上,有几个璧或璧的图像。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璧与穿过璧好的龙的关系并不完全相同,可以分为"锁定"和"穿过"两种。龙与璧之间不同的关系对应着以璧"安魂"和"引魂升天"的不同功能,透露出墓葬设计者对于宗教和礼制问题的细致思考,也反映了不同信仰在同一座墓葬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论良渚文化琮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琮和玉璧虽多见于中国古代典籍,但长期以来对其却缺乏科学的研究.对传世琮、璧的时代、作用和意义也多认识不清.在一些论著中,一般都笼统地把它们看作是三代之物.囿于这种传统的看法,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掘良渚文化遗址时,也谨慎地把“大批排列整齐而又有规则”的琮、璧为主的玉器推定为“周汉之间”的遗物.同年在嘉兴双桥一带又发现了大量的玉璧,同样也未能断定其具体的年代.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发掘,才证实了玉琮和玉璧原是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的遗物.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出土了商代的玉琮,其器形与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才使人们认识到,良渚文化的琮璧可能是中原三代文化琮、璧的源头.良渚文化时期的琮、璧与商代琮、璧当然不能等同地看待.但两者相似之处所反映的文  相似文献   

12.
<正>联璧,形似玉璧相联,后约定俗成以孔数多少定名为几联璧,目前已发现的有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联璧在我国黑吉地区、辽河流域、海岱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铜石并用时代早期遗址和墓葬内均有出土,但出土数量不多,延续时间不长,用途也不甚明了。目前,关于联璧的研究文章相对较少,专门研究文章仅有一篇~①。本文对考古出土的双联璧、三联璧及四联璧进行类型学分析,从其年代、  相似文献   

13.
承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章华同志见告,金沙遗址出土一件很重要的大型玉璧,特此致谢。不久我便在去年《巴蜀化研究通讯》第四期上读到,宁远斋同志发表的《成都金沙遗址发现“玉璧王”》的报道。中说:它是“迄今为止巴蜀地区最大的璧。这块玉璧长约24厘米,大小超过了此前发现的国宝翡翠玉琮,堪称‘玉璧王’。……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件残损的玉璧,上面阴刻着罕见的孔雀图案。该玉璧雕刻细腻,纹饰丰富,属上乘精品。”  相似文献   

14.
记凤翔出土的春秋秦国玉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在陕西凤翔县城之南的秦雍城遗址内及其附近,连续出土了几宗秦国玉器,比较重要,现记述如下。一、1972年,南指挥公社河南屯大队六队农民在村东土场平整土地时,于距地表约4米深的断崖处,出土玉璧2件。璧(凤总0125) 直径29.7、肉11.88、好5.94、厚0.9厘米。玉为墨绿色,玉质晶莹滋润,明亮光洁。璧两面均阴刻花纹,主纹为四周互相蟠纠的勾连纹,以五圈内填短直斜线的环带相隔,纹饰繁细,线条流畅(图一:1;二)。此璧制作规整,肉的尺寸恰为好的二倍,与《尔雅》"肉倍好谓之璧"的记载相吻合。又《周礼·考工记·玉人》:"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郑  相似文献   

15.
为璇玑正名     
在传世玉器中,有一种基本器形为扁平近圆形,周边又有三个(组)对称、斜倚并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齿(牙),中间有孔的器物。这种形制奇特的玉器,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定名为璇玑,疑是浑天仪上使用的部件。解放以来,尽管在我国各地不少新石器时代晚期乃至延续到西周早期的遗址、墓葬中常有出土,也大多沿用此说。但是,近年有学者撰文,自称运用考古学方法,对此重新作了审核,提出这种玉器,源于玉璧,作用当和普通璧一样作为装饰品之用,并更名为“三牙玉璧”。其实,这并非新说,只是在外国学者臆测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为此,笔者仅就平日所见国内有关文物单位的收藏、流散国外的传世品和对考古发掘品的考察,提出个人浅见拙识,为璇玑正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武玮 《中原文物》2008,(3):91-95
目前河南永城西汉梁王、后陵出土葬玉品种丰富,包括金缕玉衣片、玉塞、玉棺饰、玉璧等.早期玉衣材料明显优于晚期玉衣,并使用玉璧敛葬,但出土的玉九窍塞并不完备.其葬玉的发达与梁国经济繁荣、汉代王权等级观念加强及生死观念等有关.  相似文献   

17.
清,乾隆。通高31.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9厘米尊撇口,长颈,颈两侧凸饰双螭龙耳,丰肩,圆腹,束胫,圈足外撇。盖面隆起,上饰宝珠钮。通体以斗彩描金为饰。口沿饰如意云纹,肩部绘莲瓣纹,颈与胫部均  相似文献   

18.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中出土的玉器不乏重器,其中玉璧集中出土于“望父台”墓葬区的3座大墓中,数量达50余枚。与同时期其他地区出土物在尺寸、纹饰、功能等几方面的对比发现,这些玉璧尺寸较大,纹饰精美,主要有三类:单一榖纹;以夔龙纹为主,间饰穀纹;肉上夔龙纹和榖纹各一层。殓葬和佩饰的功能与中原地区的使用方式基本相同,证实其在风俗和生活习惯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丧葬习俗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19.
熊增珑  叶晓红  樊圣英 《文物》2020,(3):82-91,F0003
半拉山墓地位于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召都巴镇大杖子村北600米的山坡上,西南距牛河梁遗址80公里。经过考古发掘,确认该墓地的时代为红山文化晚期[1]。除发现北部祭祀遗迹外,还出土了140余件玉器,其中,璧是除环、镯之外最常见的玉器。本文拟从类型、材质、加工工艺等方面对该墓地出土的玉璧做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泰安旧县出土的隋代青瓷龙柄蹲猴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泰安市文物局于1983年11月在泰安旧县村进行文物调查时,从史继昌同志那里征集到该村出土的一件青瓷龙柄蹲猴壶。此壶通高24.2、口径6.2、腹径11.5、底径6.5厘米。器型修长,圆唇盘口,长颈,腹上部微鼓,足部稍外撇,平底略凹。颈部有凸棱三道,肩部也有凸棱装饰。双扁条长直螭首柄,螭首衔住壶口沿,螭颈部有三颗小泥丸。与柄相对的肩部有一猴,双腿屈蹲,两上肢一举至脑后作抓挠状,另一抚膝,巧塑出猴子顽皮好动的戏耍之态。肩部还贴附两双泥条竖系。胎体夹砂为灰黄色。釉呈淡青色,釉层厚处泛褐绿色,上有冰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