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阳 《沧桑》2013,(4):37-39
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草原地带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升华的重要纽带。本文从考古学的视角,依据辽上京、元上都遗址及周边的考古发现,对草原丝绸之路兴盛时期中西方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情况进行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2.
井明 《东方收藏》2020,(4):59-63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生活的游牧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在中国西北地区和汉代丝绸之路有重合,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  相似文献   

3.
<正>三、讨论(一)家养动物和农作物的传播和扩散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开展的,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东西方已经存在人群扩散、物资运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之为"史前丝绸之路"~(1)或"欧亚草原通道"~(2),就家养动物和农作物而言,主要表现在中国起源的狗、猪、粟、黍的向欧亚草原西部地区的"西渐",以及西亚起源的黄牛、绵羊、山羊、大麦、小麦,西亚和中亚起源的  相似文献   

4.
王蓬 《丝绸之路》2012,(13):47-49
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持续千年之久,其中有相当长一段是由占据河西走廊或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来完成的。因此,谈及丝绸之路,就不能不谈及游牧民族和主要由他们经营的丝绸之路。比如回纥,这是古代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丁零人的后裔。先后受到匈奴、鲜卑、柔然的统治。这反而激起其自强和反抗并不断壮大,总人口达10多万,拥兵5万,分九部,被称九姓回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注意到中国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中亚以至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的交通线路,联系《史记》等历史文献所记载的“蜀身毒道”以及西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于是提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概念,并一度掀起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以来,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多关注,先秦史学者、考古学者、民族史学者和中外关系史学者纷纷加入讨论行列,研究对象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从对具体线路和节点的研究扩展到对围绕线路所发生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动等研究。正如李学勤所说:丝绸之路的研究在学术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是今天非常有影响的一门学科的起点。这门学科就是欧亚学。欧亚学专门研究欧亚大陆,从北方草原地区开始,南方到南亚,把欧亚大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丝路五道全史》是由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主持完成的一部丝绸之路通史。与以往著作不同的是,在学界,丝绸之路一般指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偶尔会提到草原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等,该书不落窠臼,将包括唐蕃古道在内的西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甚至学界很少提及的东北亚丝绸之路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将其与绿洲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提,不仅使丝绸之路的概念更为清晰、丰富,而且更具有全史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09,(16):20-20
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和陕西榆林学院联合主办的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陕西榆林学院召开。与会者围绕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沿革与重要作用、研究的视野与方法以及历史上榆林与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宋运娜 《丝绸之路》2009,(22):77-78
丝绸之路是一条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欧亚大陆通道,象征着古老文明的辉煌和梦想。位于丝绸之路黄金路段的甘肃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中国近代爱国诗人林则徐与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创作了许多反映丝绸之路的诗作。本文试就林则徐所创作的关于甘肃丝绸之路的诗歌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张舒  正明 《文史月刊》2014,(12):38-39
丝绸之路通常指亚欧北部的商路,即西汉张骞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的陆地商路,称为"陆上丝绸之路"。广义讲,丝绸之路还应包括公元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以及宋代以来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山西作为内陆省不仅与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之间历史悠久,而且与海上丝绸之路也有着历史缘源。  相似文献   

10.
飞天 《风景名胜》2008,(4):17-17
事件2008年2月19日,来自19个欧亚国家的交通部长和高级官员在瑞士日内瓦签署意向书,决定通过实施230个工程项目,在2014年前改善丝绸之路等欧亚大陆通道的公路、铁路、港口、入关等软硬件条件,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据报道,这项工程总投资将达到430亿  相似文献   

11.
井明 《收藏家》2020,(3):73-78
蒙元时期,中外贸易交流非常频繁,通过多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中草原丝绸之路又显得尤为重要,这段区域不仅是蒙古族游牧生活的地带,也是元朝中央和四大汗国交流的重要线路。作为当时游牧文化交流的动脉,草原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向北越过大青山、燕山一带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  相似文献   

12.
郭元振与丝绸之路金辉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我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相互往来的友谊之路,也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自汉以来,为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维护西域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历代仁人志士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唐代凉州都督郭...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大通道,也是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20世纪90年代的学者根据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不同地域和环境,将原来所说的丝绸之路分别冠名为"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路",把途经北方草原的路冠名为"草原丝绸之路",把途经海上的路冠名为"海上丝绸之路",把云南进入缅甸、印度的路冠名为"西南丝绸之路"。我们这里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也称沙漠路)。穿越宁夏境内的就是绿洲丝绸之路,依丝绸之路的分段和走向,宁夏境内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  相似文献   

14.
一、流传到西域的中国镜通过连结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东方丝绸等物产同西方的佛教等宗教及其艺术、西域的栽培作物及其生活为主的新文化相互传播是尽人皆知的事。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的中间,其东半部即现在的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  相似文献   

15.
千百年来,在深居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善远行耐粗饲的骆驼,一直是人们长途跋涉于沙漠时的忠诚伴侣。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也曾经由骆驼来沟通。  相似文献   

16.
由张忠山主编,中国钱币学会丝绸之路货币组各成员省区学会集体编写的《中国丝绸之路货币》一书,近期已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西汉至明清时期的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与货币、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与货币、南方丝绸之路与货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货币。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指:从中国出发,向西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的总称。根据史书记载,约在3000年周穆王西征犬戎,就打开了通往草原丝绸之路的门户,在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得以完全畅通。  相似文献   

18.
最近 ,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研究所出版《古代的交互作用 :欧亚大陆的东部与西部》文集 ,它集中展示了欧亚大陆的考古及东西文化交流的最新成果。 1998年以来 ,剑桥大学举办了 3次大型国际会议 ,内容涉及欧亚大陆史前学、人类学、语言和文化。本书为 2 0 0 0年“史前后期欧亚草原的开发”会议文集。由著名考古学家伦福儒教授作序 ,收入不同国家学者的文章 2 1篇 ,全面介绍了欧亚草原新石器晚期至铁器时代初的考古发现和的研究成果 ;另有部分文章涉及该区域内的植物考古学与人种学的Y染色体DNA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丝绸之路作为我国第一次提名跨国申报的系列文化遗产,其价值维护保障的规划管理体系的建立是申遗前期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挑战之一。虽然同属于文化线路,由于丝绸之路的空间横跨欧亚大陆、持续了1000多年,并且传播交流的内容包括了人类文明演进的各方面因素,丝绸之路的遗产元素与其他文化线路相比呈现出时间、空间和类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由于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欧亚大陆桥的重开,“丝路”之热达到了高潮。一些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作家、诗人以及新闻、电视、电影界,发表推出了不少论著、报导和影片,激发了西北各族人民振兴中华的美好愿望和决心。这些论著,诸如成一等的《丝绸之路漫记》、丝绸之路考察队编著的《丝绸访古》、陈良著的《丝路史话》、杨建新、卢苇编著的《丝绸之路》、李明伟主编的《丝绸之路贸易史研究》等都反映了丝路兴衰的历史和至今犹存的文化遗迹。特别是1990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沙漠路线考察、海洋路线考察和草原路线考察等三大丝绸之路综合性科学考察影响最大。我国福建省社科院的伊斯兰文化研究专家、学者陈达生先生参加了海洋路线的考察,经过十多个沿海国家,而涉足我国福建泉州,召开了国际学术讨论会。随后又从欧洲西亚经中亚。并横穿我国西北而到达丝路的最早起点长安,这一考察本身就说明已引起了国外一些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那么丝绸之路上有没有穆斯林的足迹呢?他们作出了什么贡献呢?我仅就此作一些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