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英美对日妥协倾向——关于“远东慕尼黑”的考察之二王建朗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英美的远东政策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对日妥协的倾向,1939年有田—克莱琪协定、1940年滇缅路禁运以及1941年的美日谈判皆是这一倾向的具体表现;一是...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1941年日美谈判是罗斯福玩弄新的“远东慕尼黑”。从现资料看,这种论点是缺乏根据的。上述论者的一个主要论点,是认为1941年《日美谅解案》是英国政府同意的方案,它要求美国政府承认并劝告蒋介石接受的条件中有“承认满洲国”,“蒋政权与汪政权合而为一”等条款,这是美国牺牲中国对日妥协的重要标志。其实,现许多资料表明,《日美谅解案》并不是美国政府所能允许的日美妥协条  相似文献   

3.
1941年,美、日两国政府举行了绵延八个多月的妥协谈判,史称“远东慕尼黑”。由于这一谈判与中国抗战的前途及国民政府的命运休戚相关,重庆当局为影响和阻滞美日妥协、推动两国走向战争对抗而苦心孤诣,倾注了心血。那末,重庆政府是怎样对美日谈判施加外交影响的?它阻遏美日谈判的潜在动机又是什么?这场“无形战争”对中国抗战及战时中美关系的前景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慕尼黑危机中所起的作用不像英、法那样明显,因而给史学家们留下了更多的争论余地。对美国持批判态度的史学家,大抵认为它积极地参与了慕尼黑阴谋,其中有人甚至把它看作“幕后的真正指挥者”。对美国持肯定态度的史学家,则一般认为它不曾干过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勾当,其中尤甚者竟然说美国是为集体安全而奋斗。本文主要就美国与慕尼黑危机的关系试作一些分析,并对其前后的有关事件也略予涉及。  相似文献   

5.
慕尼黑“宋代至清代的中国与周边”研讨会记述马大正1996年7月26至28日,我应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所之邀,赴慕尼黑市参加边疆研究所主办的"宋代至清代的中国与周边"研讨会,此次会议的英文名称是:ChinaandHerNeighbours:Borders...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1984年第3期登载了何抗生同志的专论《美国与慕尼黑》。文章对美国最终支持英、法绥靖德国,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政策进行了详述和分析,得出了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陷得不深,作用不大”的结论。我们认为,能否正确估价罗斯福在慕尼黑事件中的作用,取决于对1938年欧洲“九月危机”性质的理解,也就是说,只有首先对“九月危机”的形势进行分析,才有可能看清罗斯福采取“卷入”行动产生的后果。而何文(《美国与慕尼黑》一文简称,下同)却疏忽了这项工作。结果,为了使“陷得不深,作用不大”的结论显得有说服力,把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远东局势波诡云谲,盘根错节,异常复杂。其变化的中心在中国东北,而东北经纬之焦点在哈尔滨及中东铁路。故而当时的东北,被国际社会称之为“远东巴尔干”。但当时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在远东地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面积80万平方公里,与欧洲巴尔干大致相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远东巴尔干”。欧洲战火刚刚熄  相似文献   

8.
自汉武帝时代(公元前二世纪末)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西方和远东之间历史文化各方面相互接触之路。在中世纪,“丝绸之路”是沟通相距约七千五百公里之遥的居于东西两端的拜占廷和中国的一座桥梁。拜占廷帝国在鼎盛时期,其疆域从巴尔干半岛一直延伸到埃及,把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地区连结在一起。中国的史书把拜占廷称作“拂菻”,这个名称可能  相似文献   

9.
1949~1953年是冷战开始后美台关系的起点.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模糊”策略,但并不存在由“放弃”到“扶植”的明确转折,更没有放弃台湾的切实行动.至1953年共和党执政时,美国对台湾援助政策的最大限度是将其作为“战略后备军”服务于美国的远东冷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史学界的同志已注意研究远东共和国对中国的外交这一问题。《世界历史》1988年第3期发表的《远东共和国与中国》一文充分肯定了远东共和国的外交在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建立中苏外交关系中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这一评价是属实的、正确的。但远东共和国外交中也有过失的一面,本文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作一些补充。  相似文献   

11.
东方慕尼黑问题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中一个重大问题。它是指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英美帝国主义从维护各自的帝国主义利益出发,在远东牺牲中国民族利益,压迫中国政府停止抗战,承认日本侵略的既成事实,实现对日妥协投降,并以此来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避免或推迟与日本的直接军事冲突的阴谋。近年来,国  相似文献   

12.
1940—1941年两次印度支那危机与英美远东关系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1941年两次印度支那危机与英美远东关系的转变曹大友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英美两国在对付日本侵略扩张的问题上基本上是各行其是。英国竭力遵循对日妥协的方针,以保证其远东殖民地的继续存在;美国则执行一种“非纵容不抵抗”政策,防止日本过...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八年英、法、德、意四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一位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懊丧地说:“‘绥靖’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字眼。”①正是由于慕尼黑协定彻底暴露了英、法帝国主义纵容侵略战争的阴谋,西方的卫道士为了维护帝国主义统治者的“荣誉”,一直殚思极虑地在为绥靖政策进行辩护,为张伯伦、达拉第之流开脱罪名。  相似文献   

14.
为了侵略中国和朝鲜,争夺远东霸权,1904至1905年,沙俄和日本进行了一场强盗分赃的火并。这场战争,毫无疑义是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霸权的战争,是沙俄远东政策与日本大陆政策矛盾斗争的必然产物。但是,苏联某些史学家却认为,在这次战争中只有“日本是真正的侵略者”,战争之爆发主要是由于“日本采取了发动战争的坚定方针”,而俄国是  相似文献   

15.
这次对比金河流域的考察是按照1996年制定的滨海地区北部古代居民分布的综合研究计划,在“ФЦПИ”的资助下(编号752号),由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的历史、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所和国立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的专家共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远东共和国,1920年4月6日宣告成立。1922年11月15日宣布归并苏俄。它是苏俄国内战争期间在远东地区创立的一个与苏俄政权并存的独立共和国。作为日苏之间的“缓冲国”,远东共和国为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它为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东方赢得了缓和与喘息,使苏俄政府得以集中力量对付西线的敌军,较快地结束了国内战争。作为独立的国家,远东共和国曾与日本、与毗邻的中国展开过积极、实际的外交活动,构成远东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一页。可以说,研究这一时期的远东国际关系史、世界史、中苏关系史,都离不开对远东共和国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纳粹德国的远东政策,在本文主要是指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对远东两个大国——中国与日本的政策。中国—德国—日本的三角关系是考察纳粹德国远东政策的主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是纳粹德国的最主要盟友,而中国则是反法西斯的“联合国家”中的一员,与德国处于交战状态。实际上,这种格局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相反,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和日本都曾与德国保持过密切的关系,不仅如此,中国在纳粹德国远东战略中曾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40年纳粹德国与日本、意大利订立三国军事同盟,并进而于1941年承认汪伪政权,纳粹德国的远东政策经历了一种根本性的演变。本文的意图就是力图揭示出这种演变的轨迹、原因及其规律。 纳粹德国的远东政策是其全部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远东政策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  相似文献   

18.
从争霸到战争 在远东政策的指导下,沙俄剑拔弩张,全力以赴地开展了争夺远东霸权的活动。但是,正如1895年10月25日《泰晤士报》所指出的:对于“满洲将实际上成为俄国的一省,中国的首都将受俄国的控制”这件事情,“不可能幻想,在远东具有利益的其它几个主要强国,对于一件以几乎空前大胆的态度来破  相似文献   

19.
金宝山 《纵横》2010,(12):57-58
解放前曾闻名海内外,享有“远东第一游乐场”之称的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在本世纪初停业7年,现在修复如旧,“盛装归来”,令上海市民振奋不已。  相似文献   

20.
1935年6月,英国在欧洲局势日紧的时候同德国缔结了海军协定,这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长期以来,对于英国缔结此协定的动机、其外交政策的走向及此协定的影响,在国际关系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试图围绕《英德海军协定》作出几点考察,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进入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日趋动荡。大英帝国的利益在世界各地受到挑战,这突出地表现在远东和欧洲。在远东,日本一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