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赋役制度与政区边界——基于明清湘鄂西地区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湘鄂西地区,从明初至清雍正年间,土司、卫所等特殊形式的政区与经制州县政区在地理空间上都是彼此毗邻乃至交错的。不同类型的政区意味着不同的赋役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土司、卫所与州县势力彼此消长的背景下,更导致了种种土地纠纷与赋役规避问题。清雍正间,通过改卫归流与改土归流,三者之间的土地与赋役纠纷随着卫所、土司的取消与州县政区主体地位的确立而逐渐消弭。  相似文献   

2.
3.
4.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1980年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具体方针、政策、要求、办法,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5.
一条鞭法改革后,明清时期的流官区主要依赖赋役全书登记的田亩户丁数,直接将钱粮徭役折银,向编民个体征派。清代白山司所见,国家赋役征派的主体是司官而非土民,而在土司内部,土司对土民的赋役征派仍主要依赖“城头-村”的基层组织,桂西土司区田地分类、田赋征收及劳役征派等仍保留原有的社会传统。不过,随着国家管治的深入,清代白山司赋役制度呈现出适应性调整,司官向国家承担的田赋与劳役部分,其田地丈量、粮赋征收与劳役征派均可见其深受一条鞭法的影响,尤其是粮田、垦田名义下越来越多土民进入国家赋役体系,劳役征派也实现了由役民向纳银的过渡。白山司个案呈现了国家制度与土司地方传统并存运行的转折中的形态,而土司逐步纳入国家体制的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制度的创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需求息息相关,东方文明特有的专制氛围下,关于制度的创立是尤为显得突出与重要。自从秦朝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建立之后,我们对于王朝国邦的治理就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人才体系,这种人才体系也就构成了中国精英政治的模架,从而引领着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辽代的赋税制度 ,是依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而制定的 ,大体可分为州县、部族与属国、属部三种类型。其具体徭役名目繁多。契丹、汉族、渤海等族人民是赋役制度的主要承担者。因俗而治 ,沿袭中原之制又有所创新 ,是辽代赋役制度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8.
曲鹏飞 《攀登》2011,(4):105-109
战略文化是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决策者对于国家安全问题的独特的战略思维,它缘起于国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经验,深受该国精英哲学、文化和认知特性影响。战略文化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一国对其所处的国际环境的认识与感知。“天下主义”作为古代中国人观察世界的根本视角,赋予了古代中国战略文化以鲜明的特色,进而对古代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行为发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古代服饰制度中服色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安安 《文博》2003,(3):36-39,49
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占有,服饰文化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即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形成了依据阶级等级规定相应的服饰制度。  相似文献   

10.
书院是在我国唐宋期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传播、学术酝酿及学术宣达的重要基地。书院的最初形式是藏书、校书之地,随后发展为聚徒讲学之地,到南宋时期,几乎取代官学,成为主要教育基地。书院所提倡的重学与提倡讲学之风,支配与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李朝是越南自主时代的开始,宋朝虽然在整个历史中是个积弱的国家,但宋朝却在制度、文化等比较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国家政治制度、儒学以及文化输入等方面都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朝是越南自主时代的开始,宋朝虽然在整个历史中是个积弱的国家,但宋朝却在制度、文化等比较发达的时期,这一时期宋朝的国家政治制度、儒学以及文化输入等方面都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 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晗  高洋 《东南文化》2021,(6):164-172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文博文创工作快速发展、质效高速提升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全国71家文博单位相关工作的调研显示,这一时期,文博文创在发展规模、馆企联动、品牌转型升级、"互联网+"、政策完善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红色文博文创发展力度有待加强、整体发展水平在产品类型和地域上双重不均、授权机制混乱造成文化溢价失范,这既有文博文创工作自身局限,也有客观外在原因."十四五"期间,可通过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和授权机制创新两条路径,促进文博文创工作稳定有序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朝非常重视江河的治理,并不断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河工的兴作始终以政府财政为基础,而清朝财政发展过程中货币化程度远远高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央财政在近代物价上涨过程中却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随着赋役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河工经费日益紧缺,水利工程日渐走向废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经济学的定义 ,“赋税”指的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活动。体现国家同社会集团、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关系”① 。因此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及其实施状况 ,对历代国计民生、社会稳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增长都有重大影响。早在先秦时期 ,不少政论家对此就有清醒认识 ,提出影响久远的“轻徭薄赋”主张。如《孟子·尽心篇》称 :“有布缕之征 ,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 ,君子用其一 ,缓其二 ,用其二而民有殍 ,用其三而父子离。”《荀子·王霸篇》则将“轻田野之征 ,省刀布之敛 ,罕兴力役 ,无夺农时” ,作为富国之术。汉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治理关系密切。唐代是赋役制度的重要转折时期,唐后期赋役制度变迁亦开启了乡村社会治理的结构性调整。对此,学术界已经在乡官到乡役的变化以及两税法与乡村制形成上取得了诸多成果。  相似文献   

18.
羁縻制度上承秦汉的初郡制度,下启明清的土司制度,在广西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政治上,它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同样,在经济、文化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所谓“五缘”,就是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是中国人一种群体结合方式。“五缘”文化的核心是亲缘,其他各缘只不过是亲缘的关系网络的转化和运用,导致亲缘向其他各缘转化的理论基础则是孔子“仁”学的“泛血缘化”特征。《论语.颜渊》中有关司马牛问仁而与孔子和子夏的三段对话,是儒家“仁”学理论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转化的一个经典性例证。随着孔子和子夏通过对“仁”一步一步地深入阐释,逐步化解了司马牛关于“人皆有兄弟,我独无”的忧惧心结,全面完成了“仁”学由正式血缘向拟制血缘即“泛血缘”的转化,从而使中国人的群体交往方式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20.
高兴诚 《丝绸之路》2010,(14):14-15
从字形上看,"家"字下面的"■"应该是"豕","■"是一种简易的棚子,类似于房屋形,其本义是"有一定财产的固定居所"。本文从介绍人们对"家"的形体结构的不同理解入手,通过综合分析,辨伪识真,阐释了"家"的文化意蕴:先民养猪这种现象促成了家庭的产生,"家"的文字构形赋予了家庭三方面的涵义,即一定的财产、稳定的婚姻、固定的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