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中国农民史这样一个大题目,应该讲的问题自然十分多。但由于我们的知识太少,同时更为便于引起讨论计,我们只挑选了四个比较关键的问题略予论列。它们是:一、农民史研究回顾;二、中国农民的特点和贡献;三、历史周期和农民战争;四、“高水平均衡的陷井”和其他。  相似文献   

2.
充分认识现阶段农民经济利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丽萍 《攀登》2002,21(4):53-58
农民经济利益问题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现阶段中国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满足、提高和保护的程度较低。当代农民经济利益问题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长期性、深刻性的特点。从本质上讲,农民经济利益问题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要矛盾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较长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它存在了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个省,攻下了六百多个城市,动摇了清政府统治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浅析太平天国存在十四年的原因。19世纪SO、6O年代社会大背景,为农民起义和发展提供了土壤。太平天国运动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得以滋生和成长。19世纪SO、6O年代,清朝统治日益腐朽堕落,对农民剥夺凶狠,农民挣扎在贫困和死亡线上;佃农辛劳一年所得”,交纳地租后,无以养生糊口,在亩收不过两石余的江南地区,“而私租之重者至一石二…  相似文献   

4.
马学勤 《攀登》2011,30(6):21-25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这种必然性,内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与辛亥革命这一“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间的关系。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即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与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寿彝先生在《关于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学遗产的整理》一文中谈到史学工作的教育作用有很多方面,其中一条是历史的学习“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如何做人,帮助人们了解或者理解作人的道理。”还有一条是讲历史还要讲历代治乱兴衰,先生说“学历史,要研究历代治乱兴衰。研究这个问题干什么?对我们学习历史的人讲,就是在政治上给我们以启发,培养一种关心政治的兴趣,培养我们观察政治的能力,它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教育还有另外几条。这些论断给我们以很深的启发,在我国史学史上,讲历史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时代变化、发展了,历史教育的内涵有所改变,但重视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史学的特点。如史学上的“借鉴”与“劝戒”的论  相似文献   

6.
孟子是战国时期有相当影响的思想家。《孟子》是一部孟子的言论集。它虽然不是一部历史著作,却“往往捃摭《春秋》之文”据以论证他的思想,从而反映出孟子的历史观点。“先王”史观是孟子历史观点的历史根据。孟子对先王特别是尧舜备极赞颂。他认为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是由于君主能否施行“先王之道”,从历史上的表面现象看,又有治乱交替的情况;这样,他在历史发展变化问题上,提出了历史往复循环的观点。他从“先王之道”导引出来的理想的“仁政”思想中,在决定历史发展的力量问题上,夸大了“先王”和“贤明”君主的作用,但也有强调人民力量的一面;他把用人事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天命”,因此又有“天人相应”观。本文拟从“先王”史观,历史循环论,“天人相应”观三个方面,试对孟子的历史观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一部贯通古今的志书,是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若志书编纂者没有讲好当地故事的能力和勇气,要编好这样一部志书是不可能的。《义乌市志》编纂伊始,义乌方志人在《义乌方志》2001年创刊号上,由义乌市市长、市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向全社会阐述了义乌地方志工作的核心思想:《义乌市志》是义乌市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这个工程的核心是“盛世救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是一本教科书.历史更县一面催人奋讲的巨整。  相似文献   

8.
我们看了本刊五月号刊登的南昌市第十六中学历史教研组写的“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一文后,受到很大的启发。也愿意把我们在这方面的一些主要做法(与十六中共同处或者运用不经常的方法略写)写一写,向同行请教。一、阶级分析方法什么是历史?正如毛主席所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这就规定了历史的阶级性。我们讲历史时,必须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讲解。而且要把阶级分析的方法教会同学。如讲“抗日战争胜利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  相似文献   

9.
“中华一统”,不仅是中国古史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现实政治生活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中华一统”的研究,曾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碍。从国内讲,有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有“批儒扬法?”的法家统一和儒家分裂,儒法政治斗争贯穿历史始终的双线论的严重干扰;近来又有否定文化传统,否定一统的民族虚无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彭锡胜 《纵横》2011,(6):16-18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十分了得的大事情,从大的方面讲,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国历史由此进人一个新的拐点。从细微处而言,辛亥革命转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使民主共和的旗帜在人们心头飘扬。就是这样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革命,其发端和玉成者却是一些小人物。正如毛主席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  相似文献   

11.
“让步政策”自从被现代的史学工作者提出至今,已在史学界流行多年,并为多数史学家当做“灵符”“灵药”而大力歌颂过。究竟中国封建社会里是否存在过统治阶级对农民的“让步政策”?目前史学界正聚讼纷纭。我认为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因为它牵涉到农民起义的研究和历史人物评价等许多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田源 《攀登》1995,(Z1)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首先,从党的历史来看,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伟大贡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工人阶级十分弱小,工人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与农民阶级结成牢固的联盟;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则是土地问题;党的活动主要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这样一个现实,就为我们党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能不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以毛泽…  相似文献   

13.
“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一九三五年“华北事变”之后,中国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即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独占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种形势下,以什么方式来解决国内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呢?我党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作出了决定,决定停止“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抗战前,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要解决这一矛盾,最根本的是彻底改变不合理的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但是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进行的殊死的战争,国内的阶级斗争不能不服从于民族斗争,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既有利于团结抗日,又减轻了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削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经济要求,可以发动广大农民投入伟大的抗日斗争,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确是解决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把义和团说成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组织,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没有过一个农民结社称作“团”,义和团的这个“团”究竟从何而来? 义和团中的政治宗旨有“反清”与“扶清”;经济主张有“均粮”与“自带口粮”,明显不同,很不统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坚持十四年,扩展十七省,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推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义和团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二次规模壮阔的以农民为主力的革命斗争,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止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义和团运动证明了中国农民不仅是反封建的主力军,而且也是反帝斗争一支  相似文献   

16.
关于探索夏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我们在“有夏之居”的嵩山脚下探讨夏文化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探索夏文化问题,有其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正如夏鼐所长所说的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它,就是研究中国国家起源问题。国家这个阶级压迫的工具在中国究竟在什么时候产生的?这是中国国家的历史,这是中国城乡开始分化的历史,因之,它是中国古史上一个重要课题;探索它,就是要确定夏代物质文化遗存,填补中国考古学上一个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多数都有皇权主义思想。他们起义“打天下”的目的,是为了“清君侧”、“诛奸臣”,拥戴一个从奸臣中解脱出来的“明君”,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好皇帝”,他们就自己“称王称帝”,自己来“坐天下”。农民这种“打天下”、“坐天下”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运动的进程,是农民战争史应当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他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他成功的原因 :认为蒙古骑兵对于各国的步兵来说 ,在当时无异于一支“现代化”部队 ,其威力不亚于现代的装甲兵和坦克 ,这是成吉思汗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蒙古族正处于“以征服战争为职业”的阶段 ,“旦旦逐猎”的游猎生涯培养了能征善战的将士 ,以吃苦为乐、以掠夺为荣的社会心理使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能否做到“人和”是战争能否取胜的关键 ,暴力斗争具有区别于经济发展规律的独特的规律 ;蒙古族的暴力是一把两面锋刃的尖刀 ,具有两重性 ,它既促进了蒙古高原和中国北方的统一 ,同时又具有民族征服和掠夺的性质 ;处于上升阶段的奴隶主阶级可以战胜处于没落阶段的地主阶级 ,少数民族统一中国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特殊历史现象 ;成吉思汗杰出的历史才能对历史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农民战争失败的必然性毛主常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节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这段话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人必须很好掌握的,这是毛主席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最高的原则性的指示。正因为毛主席的指示是最高的原则性的指示,所以每个人的体会可能有所不同,笔者个人理论水平很低,学习很差,体会得很不够,因为这是个重要问题,所以愿意将个人浮浅的体会写出来,使能够受到同志们的批评,帮助我进一步提高。农民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首先必须明确不能从农民战争的胜利与否来估价,因为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农民战争都注定着失败的必然命运。斯大林在与德国作家路得维希的谈话中说:“我们布尔什维克对于鲍洛特尼科夫、拉辛、蒲加巧夫等这样的历史人物始终是感到兴趣的。我们认为这些人的发动是被压迫阶级自发暴动底表现,是  相似文献   

20.
我向大家汇报一下个人的教学情况,讲三个问题。一、关于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我原来是教中国古代史的,不曾系统学过史学史。“文革”以后,自学史学史,两年后居然走上中国史学史的课堂。我深感到史学史课程之重要。它能推动通史教学与研究的深入发展;它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历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