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针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文化遗产的三维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构建了基于计算机辅助的三维扫描文物数字化重建方法,提出二维图像标定的三维网格纹理映射思路。通过商晚期出土的青铜牛尊文物三维数字化实验,完整地构建了文物数字化设计流程框架,并对文物数字化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建设博物馆数字化的科普平台,加强了对馆藏文物的保护能力,促进了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教育和传播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工作将介绍其构建方法:采用全景拍摄、三维扫描等数字化信息采集技术,对博物馆建筑的内外景、重点馆藏文物进行信息采集,构建虚拟的历史遗迹遗存、网上博物馆,将实体博物馆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身临其境的虚拟参观服务;采用二维码、电子标签、混合定位等技术,为现场观众提供自助音视频文化科普导览服务;策划制作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4D影视科普作品及建设面向普通观众开放的博物馆4D动感影厅工程播放系统,以此构建博物馆数字化科普平台。  相似文献   

3.
文物领域利用数字化文物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文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文物交流的新趋势。如何更好地利用采集的文物数字化档案,发挥数字文物的作用是进行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为此,针对新津观音寺明代壁画各种病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缺损状况,利用数字图像修复技术对其进行了计算机自动虚拟修复研究。研究表明,Criminisi基于样本的图像修复算法可利用图像小波域的小波系数优化因子,保证算法对不同纹理程度的图像采用适当的优化因子值以实现修复策略的调整,其采样的"素材"同实际壁画修复一样来自于画面已知区域,在观音寺壁画数字图像上有较好的虚拟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杨真真 《东方收藏》2023,(8):110-112
洛阳作为唯一的“双申遗”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大市,充分展现出千年古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应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物能够更大程度地展现文物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进而坚定文化自信。为更好地解决保护、传承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资源活化中的开发应用,文章针对活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及活化的利用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驰昊 《神州》2011,(9):175-175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博领域的新生事物,正随着现代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数字化资料的广泛应用,可减少对文物本体的触动损害。为文物的模拟修复提供参考,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与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交流,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本文探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  相似文献   

6.
张驰昊 《神州》2011,(20):175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数字化博物馆作为文博领域的新生事物,正随着现代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数字化资料的广泛应用,可减少对文物本体的触动损害,为文物的模拟修复提供参考,优化了博物馆的管理与信息的交换,有利于文化遗产实体的保存与交流,拓展了博物馆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本文探讨了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  相似文献   

7.
徐丹 《旅游纵览》2022,(24):127-129
数字化技术为给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开创了一个新风口,并成为新动能。“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的成功上线,使故宫传统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展示效果有新的突破,同时加强了游客与传统文物之间的对话,让现代人感受传统文化的全新魅力。基于此,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微信小程序为例,从遗产活化视角探讨文化遗产旅游中文化遗产开发的原真性与感受体验,并挖掘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旅游呈现的传播和教育功能价值,重建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由此,文化遗产旅游在数字化技术推动下尝试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8.
石刻造像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之一,也是我国建筑文化史上的重要成果。我国石刻造像艺术博大精深,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我国历代都有不同时代特色的石刻造像文物,造型丰富,材质多样,工艺精湛,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当前条件下,做好石刻造像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加强对民间流散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石刻造像文物的数字化应用水平,拓展石刻造像的知识传播和普及,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等领域,文物数字化技术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播弘扬已成必然趋势。基于图像的三维扫描重建技术因其成本低、效率高,对一些文物的数字化工作有着独特优势,但该技术也存在纹理映射混乱、文件简化困难、拓扑后丢失原贴图等劣势,限制了其进一步的推广应用。为此,文章以山西榆社唐代佛塔——邓峪石塔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三维扫描技术的轻量化开发方案,快速规范模型数据、修复纹理,提高模型简化效率,方便三维数据的转化再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三维信息留取技术的出现为文物数字化提供了新方法,在文物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论述了文物三维模型的作用;然后从文物保护需求出发,以实际工程为例,重点分析了文物三维模型的自身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文物三维模型未来的发展与应用还将继续以数字化留取、病害检测、虚拟修复、变形监测、三维展示及三维力学分析等应用为主,兼容高精度、快速度及低价位的数据采集设备的研制,对促进文物三维模型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同时,信息安全技术集成也是促进文物三维模型在文物保护中的数据共享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正式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及管理上都广泛地应用了数字化技术,这不仅保护了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还推动了博物馆的建设和经营。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5)
居士山摩崖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南的居士山山脊,碑体由突兀于岭脊的一块石灰岩质巨岩修整而成,碑面经凿刻、打磨。该碑于1923年被发现,由于石碑碑文漫漶,学界对于该碑碑主、碑文所载内容始终未有定论。2015年9~10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定襄县文物管理所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运用三维数字技术,对该碑实施了数字化考古调查。2016年5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根据三维数字化成果,对碑文重新逐字识读,确定该碑为西晋胡奋重阳登高纪功碑。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保应用研究中引入了三维扫描技术。通过对秦兵马俑一号坑陶俑的扫描实例,介绍了一套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文物真三维模型的基本流程及方法,并通过文物真三维数据管理系统对模型进行展示、分析与研究。文物真三维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全面观察研究、再现和重建遗迹及文物成为可能,为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文物鉴赏以及文化遗产的保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与数字内容应用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化界和科技界的一个共同研究热点,也是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了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扫描设备进行表面反光的陶瓷作品三维数据扫描和形态整合的问题。同时研究了利用HDR技术进行陶瓷表面色彩纹理信息采集和复原的技术方法,得到完整的陶瓷作品数字化模型,达到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内容建设的目的。最后,讨论和研究了文物数字化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方法,并给出了实际应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陈博  刘孝雨 《文博》2023,(5):105-112
虚拟仿真是提升新时代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一项有力工具,根据核心技术路线的差别,虚拟仿真工作实践可分为视效仿真、数字模型仿真、动态仿真三个主要类型。虽然三种类型存在先后发展的次序,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取代关系,而应当根据工作目标与工作条件合理选择。此外,以“数字孪生”“元宇宙”等为代表的虚拟仿真技术日新月异,也为未来文化遗产虚拟仿真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一、数字化是博物馆馆藏文物科学化管理的需要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的收藏地,其首要职能就是收藏,并对藏品进行管理。对藏品进行管理不仅要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及损坏;还要建立藏品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便利,以便发挥藏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由于民俗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遗产,民俗文物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也有很多民俗文物。所以,彼此之间的关系问题,及由此引起的争论、争议问题亦随之出现。为此,笔者首先欲就民俗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进行探讨,并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一)属性不同; (二)生产方式不同;(三)存在方式不同;(四)传承方式不同;(五)展示、展出方式不同;(六)情感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建设"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在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合作方面,《规划》提出要加强与文化遗产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提高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履约水平。扩大与各国政府间文物交流互动,推动与更多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构建稳定、多维的政府间文物合作网络。同时,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文化遗  相似文献   

19.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国家的文化遗产。文物普查是通过对文物基本情况及状态的调研普查,判断文物保护性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物普查能够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培养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奠定基础。为了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标,我国应在以往几次的文物普查基础上完善文物普查及保护工作。本文就文物普查及保护管理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论民族节日的文物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节日是有形文物与无形文物有机结合的产物。节日活动场所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映生辉的平台。民族节日博物馆是展示不可移动文物与可移动文物的载体。节日文化具有特殊的民族民俗文物价值,堪称民族文化遗产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