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0,(22):22-25
罗汉源自印度,而罗汉艺术产生于中国。在罗汉的发展过程中,十八罗汉成为我国罗汉信仰的主要内容。炳灵寺这座地处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佛教艺术深受汉文化影响,藏、汉两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此交流、融合、发展,第126窟十八罗汉就是这两种佛教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罗汉的由来及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乃至五百罗汉的演变历程作了综述,并着重探讨了十六罗汉的产生与五代十国时期禅月大师贯休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长虹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9):54-67+144-145
乾隆皇帝十分喜爱罗汉题材的绘画,曾命丁观鹏、姚文瀚等宫廷画家创作了大量的罗汉画,还亲自对罗汉的名号和座次进行考订,并依章嘉国师编纂的《同文韵统》重定了罗汉的名号。十六罗汉的座次则与章嘉国师所编《诸佛菩萨圣像赞》中的一致,系遵循了藏地的传统。十八罗汉中的最后两位接纳的是汉地的降龙和伏虎。乾隆帝新定的罗汉位号有两个失误:第七和第八、第十七和第十八尊者的译名对译错误,位号错置。本文对乾隆帝新定的罗汉位号、两个失误的详情及其原因进行了探讨,从中亦能窥见乾隆皇帝对于藏传佛教的认知和宗教取向。  相似文献   

4.
南阳十八罗汉及其来历信仰文/李桂阁温向苏一南阳武侯祠内有一座十八罗汉堂,堂内的十八尊琉璃罗汉在云气缭绕的神龛里多作跏趺静坐之姿,有的袒胸露腹,手捏串珠,笑容可掬;有的怒目圆睁,表情威猛,森严可怕,形象各异,栩栩如生,虽属宗教偶像,但庄严而不呆板,具有...  相似文献   

5.
"瞎尊者像"系石涛南还后第四年夏天所作,是具有自画像性质的罗汉像。瞎尊者号应系石涛康熙十九年(1680)闰八月初至金陵长干寺一枝阁后开始启用,是他在一枝阁常年闭目禅坐、"壁立一枝"的真实反映。康熙三十一年(1692)石涛南还后,他利用款印、图像、传记等方式形塑、突出其瞎尊者身份,表达了他对佛教的失望,对佛法进入颓废时代的判断,以及对自己僧人身份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藏、汉两地佛教经典及佛学之传播,直承印度晚出之大乘佛学,但罗汉信仰却在两地佛教中均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于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的十六罗汉(后演绎成十八罗汉),不仅与佛和菩萨一样成为信徒崇拜的对象,而且以之为题材的绘塑作品更是广泛流传,及至帝廷内苑亦多有供奉收藏。清乾隆时期为安抚蒙藏势力而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此信仰尤以宫中为盛,帝室庋藏、绘制及供奉有大量藏风浓郁的十六或十八罗汉唐卡组画,其名称、图像特征、排列顺序乃至绘画风格等与清官旧藏的内地各派罗汉图相比,同中存异。乾隆帝及藏传佛教大师们在对藏密佛像进行大规模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同时,也涉及了汉藏两地十分流行的十六、十八罗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乾隆时期清宫特色的十八罗汉图像标准。  相似文献   

7.
常青 《文博》2020,(2):21-26
杭州南高峰无门洞原是一处天然溶洞,洞口右侧现存一残圆拱形龛,内有残像五尊。洞内壁面雕有罗汉像十八尊,主要表现为民间风格,是杭州现存少有的明代造像。洞口处另有两尊罗汉像,约补刻于清代。本文首次完整发表这处造像材料,对研究杭州佛教雕塑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甘丹寺藏十六罗汉刺绣唐卡为明初汉藏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明证。本文通过对该套唐卡正面图像与背面题记的考察分析,释读出其正面图像与宋元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十六罗汉底本一脉相承;背面题记主要由宗喀巴大师和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撰写的《文殊赞·赞颂云海》和《十六尊者恒住诗颂》构成,为17世纪中晚期之后所题写。此外,就目前学界已提出的该套唐卡为大慈法王第一次进京时永乐皇帝所赐这一观点,笔者综合《大慈法王传》等汉藏史料,对明代永乐、宣德帝赐赠大慈法王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事迹做了重新评估,并就史籍所载十六罗汉刺绣唐卡的赐赠、入藏事件等与现甘丹寺所藏的这套唐卡之关系作了初步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正>降龙罗汉与伏虎罗汉,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作为佛弟子与觉悟的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俗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一]。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主要得益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以及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组群的新起源和罗汉们的新职责、新住地、新名称。罗汉造像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印度原有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3月29日下午2时,3只大木箱从台湾运到上海,箱子里装的是山西省灵石县资寿寺被盗的十八罗汉头像。这批罗汉头像是怎么流落到台湾,又怎么费尽周折重新回归祖国大陆的呢?事情要回溯到1993年。一山西太原以南约150公里处有一个灵石县,资寿寺坐落在县城东面10公里处的苏溪村。寺院创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以后在明代又大规模进行了整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三大士殿中,除了供奉着“三大士”外,还有十六罗汉及两童子共18尊全身佛像,这些佛像均为明代泥彩塑,系我国现存明代…  相似文献   

11.
《收藏家》2005,(11)
此卷明代白描画家汪徵凤的《白描罗汉》,题签为清代乾隆时期“五大臣”之一、著名文人张照(清初大收藏家高士奇的女婿)题写:“汪徵凤白描罗汉,次等,荒一,乾隆九年春月,臣张照等奉敕编次”。这是张照在编撰《秘殿珠林》时所写。此卷落款是“楚黄汪徵凤薰沐谨写”,后钤“徵凤”白文小方印。此卷七玺齐全,上有“乾清宫鉴藏宝”和“秘殿珠林”二印,原是收藏在清宫内的乾清宫,著录于《秘殿珠林》初编卷十,第125页(见《石渠宝笈·秘殿珠林》合卷本,上海书店出版)。汪徵凤是活跃于明代中晚期的画家,其生卒年待考。此卷中罗汉的造型各异,神态自如,衣…  相似文献   

12.
一、外籍僧人入传教外籍僧人入黔传教,至元代中后期始为史志所记载。其时印度指空禅师在黔西弘法,江西人彭如玉于黔中传教,二者异曲而同功,注重神通灵异,皆与黔地原始巫风相契,遂使佛教深人黔西苗彝聚居之区和崇山峻岭的黔中腹地,从而大大拓展了佛教在贵州传播的领域。(一)印僧指空弘法黔西指空是印度僧人,梵名提纳薄陀(Dhyanabhadra),指空为法号,高丽称“西天提纳薄陀尊者”,自命为迦叶百八传人,古印度摩竭提(Magadha)国人。8岁从那兰陀寺律贤出家,19岁得到南印度楞迦国吉祥山普明衣钵。之后来华…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2月25日晚.一个昏暗的月夜。几名歹徒越墙入院,把资寿寺三人士殿罗汉塑像从颈部锯断,顷刻间,18尊国宝身首分离,惨遭破坏。消息传出.全国震惊。资寿寺位于灵石县城东8公里苏溪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寺创于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历经地震、战乱、宋、元、明历代几度修基。现存寺内建筑、塑像、壁画、石刻等,几乎都是明代遗作。寺内各殿塑像俱全,其中地藏殿内十殿阎王,各殿胁侍菩萨和三大土殿内观音、文殊、普贤、金刚、夜又尤其是十八罗汉像塑技颇佳。它们塑法精炼,衣着流畅,躯体肥瘦适度。目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件清代周彬雕白寿山石罗汉(彩色插页贰:上)。罗汉通高10.1厘米,虬髯螺发,面颊丰腴;眉眼细长,略露  相似文献   

15.
迦陵嫔迦是佛经美音鸟的梵文释名,《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嫔迦,出妙音声,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余如来音声。”其形象多作人首鸟身。"##$年$#月,宁夏考古研究所对西夏陵区%号陵园遗址进行发掘,首次发现了迦陵嫔迦。%号陵出土的迦陵嫔迦是分模制作、模制成形的。整个器形为人头鸟身,其双掌合一置于胸前,两手腕各饰一镯,腹部呈蚕节状,两肋和尾部各刻一窄槽,用以插装翅膀和尾翼,腹部以下连接一方形空心基座。翅膀和尾巴单独制成,翅膀大体呈椭圆形,正面印刻羽翅花纹;尾成弓背条状,形似鱼,此物应为佛…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0,(7)
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前於六几十二日派吴雨苍同志到吴县用直镇保圣寺,调查唐代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罗汉古迹。经实地调查,报告情况及订定保管计划如下:  相似文献   

17.
共命鸟梵音称"老婆耆婆加",也有译作命命鸟、生生鸟的,是佛经中常提到的神鸟。在佛本行经里说:雪山里有一只鸟叫共命鸟,一个身体两个头,一个头名叫迦喽茶,一个头名叫尤波迦喽茶。有一天正  相似文献   

18.
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讲东汉王朝与贵霜帝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两个颇为重要的论断:一是公元90年“班超迫使贵霜王迦腻色迦正式承认臣服于汉帝国”;另一个是“迦腻色迦统治的末期,东土尔克斯坦的最重要城市国家——疏勒、莎车、于阗都被并入贵霜强国的版图”。这两个论断在其他国家学者如拍西·塞克斯(Percy Sykes)、达尼(A.H.Dani)、恩·克·辛哈(Narendra  相似文献   

19.
古紫金庵,当地人简称“金庵”,位于苏州西南的太湖之滨吴县市的洞庭东山西坞村,寺院四周,岗峦围抱,花木茂盛,环境十分幽静。 金庵相传为唐初西域僧人沙利各达耶来此结庵修道。紫金庵素以罗汉塑像著称。罗汉共十八尊,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避祸东山时所塑。罗汉比例适度,容貌各异,造型逼真,姿态生动,呼之欲活,具有东方艺术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金庵彩塑罗汉在继承前代罗汉画像和罗汉塑像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既以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了不同年龄、性格经历的佛弟子皈依佛法修炼传道  相似文献   

20.
罗汉是梵语Arhat的音译简称,意译有三种含义:一杀贼,意思是杀尽一切烦恼之贼:二应供,意思是接受人天供养;三不生,不再受轮回之苦。罗汉本为佛教小乘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规劝和鼓励下,罗汉们纷纷回小向大,“住世不涅”,帮助维护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也有了他们新的地位和作为。罗汉的形象都是出家比丘相,头部无须发,身着袈裟,全身无任何装饰,或坐或立,栩栩如生,是藏传佛教各类造像中最为朴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