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国反托拉斯法目标多重性形成原因的历史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表明 ,美国反托拉斯法从一开始就不是像罗伯特·博克所说的只有一个目标 ,即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经济效率。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不同地区的代表在第 5 1届国会上的较量就决定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在目标上的多重性。共和主义的权力均衡理念、自由主义的产权观、古典经济学的契约自由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价格学说也对这种多重性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美国反托拉斯法因为整个管制体制的变化而在目标上与时俱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诸如重整市场、稳定经济、加强社会关注和提高经济效率等等。因此 ,美国反托拉斯法在目标上的多重性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冷战主宰了20世纪后半期的国际政治。在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利用新获得的档案资料来仔细考察和重新评估冷战史。自从冷战国际史项目于199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建立以来,冷战国际史这一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根据相关英文文献,对过去十年美英两国冷战史研究新发展、新动向以及冷战史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归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美国的主要冷战研究中心、研究冷战的资料来源和新的研究方法、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英国冷战研究概况等。 相似文献
3.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该报告将石油利益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将大西洋宪章的"机会均等"原则运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争夺中;提出了美国对外石油供应的"半球"石油政策,即"东半球"的石油主要由中东地区供应,"西半球"的石油由美洲地区供应。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目标是攫取和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保护美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储备。考察《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揭示美国战后对外石油政策的本质,有益于全面认识美国构建战后石油安全战略的全貌。 相似文献
4.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以文官制度的逐步完善为契机,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经济地位、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影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朝着成为美国社会中的一个独立阶层的方向发展。首先,从"政治附庸"发展到"行政主管",文官群体的政治角色发生转换,其政治势力得以迅速膨胀;其次,从收入菲薄到待遇优厚,文官群体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再次,从"官本位"发展到"权本位",文官群体形成了带有现代官僚特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开始蜕变为一个有人格缺失的群体;最后,从声名狼藉到公众认可,文官群体不仅扩大了社会影响,而且也在新的层面上形成了真正的官僚主义。 相似文献
5.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渐改变了过去“整体研究”的学术形式 ,掀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这一学术转向尚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并在方法论上带来了创新。 相似文献
6.
1978年卡特总统的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是20世纪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而且是继1883年《彭德尔顿法》颁布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文官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文官制度改革不仅涉及到联邦政府高级文官结构的变化,中级文官报酬制度的改革,下级文官利益的重新分配等问题.而且也触及到联邦政府文官管理机构的调整与改组。因此.改革不仅影响到联邦政府行政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总统对联邦文官的政治控制。 相似文献
7.
吴原元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2):31-40
目前学界对于美国汉学史的研究,多侧重于美国汉学概况、研究范式转变和著名中国学家及其著述的研究,而缺少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之影响这一角度研究的论著。论文就赴美华裔汉学者对美国汉学的影响这一论题作了总体性探析。结果表明,20世纪40年代,一批从事中国文史研究的华裔学者赴美潜心于中国文史研究。他们在美所从事的文史研究是美国汉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汉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对美国汉学的基础性贡献和推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协力培育美国汉学的基础、矫正美国汉学发展中的流弊、开拓美国汉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1971年印巴危机是冷战时代一次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地区危机。危机期间,因受东巴内战与印巴冲突的双重影响,大量东巴居民逃往印度,沦为难民。东巴难民持续涌入印度不仅是东巴危机转变为印巴危机的主要诱因,同时也是导致南亚持续紧张、敌对氛围难以消解的重要根源。为妥善解决难民问题,美国积极谋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意图妥善解决难民问题,化解危机。但是美国采取的积极措施并未减缓危机冲突的不断升级。在处理难民问题的过程中,美巴政策协调趋于一致,而印度与美巴在难民问题上的政策倾向却渐行渐远。归根究底,是否应该在难民问题上附加最终促成东巴独立的政治条件是美巴与印度的根本分歧所在。而这一根本分歧的悬而未决最终成为引爆第三次印巴战争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9.
论文利用移民政治理论对20世纪后期美国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主要的移民国家都推行了限制性移民政策,但因其移民政治中的"利益导向",受"权利"的制约程度以及移民政策制定程序的不同,从而导致两国的移民政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实际收效上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别。据此可以预测两国未来移民政策的趋势:美国将继续在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前行,而澳大利亚却可以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地调整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0.
11.
2007年1月31日,关国众议员迈克·本田(Mike Honda)向关国众议院提交了H.Res.121议案,表达众议院在“慰安妇”问题上的关切,要求日本对“慰安妇”问题正式做出明白和明确的道歉。随之在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次举行了由三名“慰安妇”幸存者组成的听证会,几经波折后H.Res.121议案终于在7月30日被美国众议院一致通过。正是借助H.Res.121议案不仅使得“慰安妇”问题迅速地引起世人注意,而且得以在美国众议院这个平台上以及从美-日同盟角度来探讨“慰安妇”问题,这些对于“慰安妇”问题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2013,54(6):809-834
Using data on investments in China from Fortune Global 500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based in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 over a three-decade period, the authors document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MNCs in China both functionally and geographically. Statist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significant intra-firm clustering as a result of sequential investments, as well as country-of-origin agglomeration in the case of MNCs from Japan. Disaggregated analysis, however, reveals that functional and cross-functional mutual avoidance (e.g., intra- and inter-firm competition) in the location of MNC subsidiary firms tends to mitigate country-of-origin agglomeration effect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D200, D800, G320, L200. 5 tables, 5 figures, 68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13.
毛竹青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3)
针对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案件时常发生的现状,结合对从美国回来的华侨进行的社会调查,从国际法的视角,分析了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受侵犯的主要现象和原因;指出了侵犯在当地的中国公民权益,是对国际法上关于国际人权保护和反种族歧视原则的践踏;并就如何保护在美国的中国公民权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建国初期美国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内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雄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1(1):62-66
新中国成立后,海外华侨学生有感于祖国的繁荣昌盛,掀起了一股回国升学的热潮。国民党集团为了“反共复国”,也极力劝诱侨生赴台升学,但收效甚微。在此背景下,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险恶用心,积极介入华侨学生的升学问题,并使之染上一层浓厚的冷战色彩。本文主要依据上世纪90年代公布的美国政府的有关原始档案,分析美国政府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背景和动机及其制定的计划、采取的措施。作者认为,虽然美国政府所采取的阻挠华侨学生回国升学的政策和措施对华侨学生的流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遏制中国”的野心并未得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