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以内蒙古地区为中心,发现有许多匈奴墓葬,其随葬品中金银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首先对这些金银器资料进行了收集,其次按其功用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在划分时段的基础上,对其动物的种类、造型、制作工艺及装饰工艺等进行了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
论匈奴人西迁的自然地理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匈奴人于公元前三世纪时,崛起于亚洲蒙古草原,曾在中国北方建立一个称霸大漠南北的匈奴强国。然而,公元91年,匈奴人抛弃了它的祖先留下的国土——蒙古草原,向西迁徙,最初“遁走于乌孙之地”,潜藏在塔尔巴加泰山脉和准噶尔的阿尔泰山脉之间。公元155年,匈奴人继续向西迁徙,于  相似文献   

3.
匈奴墓葬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deep-going analysis of Xiongnu tombs in the light of recently discovered data and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relevant problems.It comprises four parts:1) distribution and date;2) examination of unearthed typical objects;3)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burial ritual;and 4) periodiz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By analyzing the unearthed objects,the author sums up the general character(identity) and traditional regional elements of the Xiongnu culture.By studying the tomb form,coffin st...  相似文献   

4.
锡伯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为鲜卑后裔,锡伯族的西迁指的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年从东北锡伯族官兵中挑选士兵千人,连同家眷一起派往新疆的伊犁屯田戍边,本文就锡伯族西迁的原因、经过、西迁后的安置以及对其文化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叙述,旨在推广人们对于锡伯族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清朝统一天山南北后,设立了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以军府制的体制驻防并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在此期间,清廷调遣东北、河北地区官兵携眷赴新疆戍边屯垦,西迁的锡伯军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本文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全局的高度,评价锡伯军民西迁这件历史大事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首先分析了清代伊犁将军对新疆的管辖及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历史背景;其次着重研究了清代伊犁将军与锡伯族官兵西迁的内在关系;再次具体阐述了西迁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的重要建树。  相似文献   

6.
对于匈奴民族起源及强盛之说,学术界论见岐出。本文另辟蹊径,试从游牧经济的生存法则方面找出匈奴民族起源的一些内在因素,并认为匈奴帝国强盛之道是建立在对华夏政权灵活多变的掠夺之上的。  相似文献   

7.
因为附汉后的匈奴南北部地理位置离汉王朝的距离不同而产生了经济文化严重失衡,南北部匈奴人的生活及各方面习惯差距拉大,蕴蓄矛盾,最终导致南北部亲汉与反汉两派斗争而引发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由此可知,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是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必然结果。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发生在公元46年至公元91年之间。45年间大体经历了呼韩邪孙日逐王比依附东汉自立、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覆亡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本文就匈奴两次大内乱对匈奴史与汉匈关系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117年十月,24岁的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长安暴毙。关于他的死因,正史语焉不详。然而,史料中隐约闪现的蛛丝马迹,却指向一个可能——匈奴人关于“生物武器”的谋划……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对匈奴族人口数量研究的文章中,由于没有对匈奴族进行概念界定,导致研究结果莫衷一是。本文结合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冒顿前期,匈奴民族的主体在构成上存在着差异,进而认为不能把匈奴族和匈奴人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0.
半山类型虽然总体上是在马家窑类型的基础上,经小坪子期发展而来,但应当承认,其与马家窑类型的关系,明显疏远于石岭下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以及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关系。半山类型的形成是马家窑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主要体现在突然涌现出来的屈肢葬、黑红复彩等诸多新因素方面。这些基本不见于马家窑类型的新因素,理当有其他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在柯尔克孜族的历史上,经历的最大变迁莫过于民族的西迁和改宗伊斯兰教,这两件事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天这个民族的地理分布、人口、经济、社会状况、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匈奴单于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政体的单于号,是匈奴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源于草原政治文化的古老传统。匈奴单于历来都有单于号,这个单于号绝不是单于本人担任单于之前的名字,而是在登上单于位之后获得的专有名号。《史记》、《汉书》中关于虚闾权渠单于之前的历任单于,所记录的都是单于号而不是名字。长期以来把头曼、冒顿等等当作名字,实是一种误会。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由于匈奴国家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造成单于名号制度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显然是源于中原王朝强大的政治作用与文化影响。东汉南单于号中包含血统世系的信息,很可能是学习汉朝庙号制度的结果。同时,南匈奴单于号也从就职时获得,改为死后获得。南匈奴单于号的这种重大变化,是南匈奴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使已运至南京保存的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免遭战火,躲避日军掠夺,南京国民政府紧急命令存放在南京朝天宫的故宫珍贵文物尽快装箱,并决定分三路离宁西移。本组史料即为故宫文物西迁过程中故宫博物院理事会部分会议记录,对研究故宫文物迁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药罗葛氏为古代北方部落,是回纥内九姓部落之一。唐时游牧于鄂尔浑河及其支流。本文对其迁徙河西的原因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刘鑫 《神州》2013,(31):5-6
以《最后一个匈奴》为代表,高建群小说营造了一种特有的创作情结,被称为“匈奴情结”。有别于历史上对于一个游牧民族的特定称谓,高建群熔铸于作品中的“匈奴情结”更多地表现为匈奴记忆基础上的主体精神构成,历史的匈奴与作家内心完成了古今对接,并且通过笔下的人物一一呈现出来。“匈奴情结”在时代精神的召唤下被唤醒,在时代的召唤与匈奴的历史中审视高建群的匈奴情结,还原作品中的标志性精神构成,是高建群小说的重要欣赏维度。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中期陕甘地区的人口西迁是在清朝势力不断向西北推进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西迁人口主要有官方移民、民间自发移民和绿营兵丁及其眷属三种类型组成,官方组织陕甘人口西迁的主要动力先后经历过三次大的转折,因时而异的移民管理体系为移民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至嘉庆末,迁入安西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约10万人,迁入新疆地区的陕甘移民及其后裔可能接近或超过55万人,其中大约有六成左右的西迁人口不在官方户口统计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一幅约70年前摄于贵州湄潭的照片(文中照片1)近些年被多部以浙大西迁为题的文本所采用,但照片中两位人物的名字注记各不相同,时间说明也有误。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事件脉络的梳理,相关人物照片的比对,指出这张历史照片中人物和时间注记的错误所在及产生的原因,并作出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以免对该照片的误读和错用。  相似文献   

18.
对匈奴收继婚制度的再探讨--匈奴婚姻制度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的婚姻制度较为复杂,收继婚是其最具特色的婚姻制度之一。史籍中匈奴的收继婚只笼统概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实际上,它有着相当严格的法则和收继顺序。同时,匈奴的收继婚不仅是一种婚姻制度,而且还是匈奴身份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种赡养制度。  相似文献   

19.
史籍记载,匈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似乎没有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有自己的语言,不同于华夏,《礼记·王制》有“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的说法,戎子驹支也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匈奴语的一些词汇在两汉时期被汉语音译保存了下来,如“胡”、“单于”、“头曼”、“冒顿”、“撑梨”、“孤涂”、“若”、“阏氏”、“居次”、“屠耆”、“谷蠡”、“当户”、“且渠”、“祁连”、“稽粥”、“瓯脱”、“逗落”、“径路”、“服匿”、“比余”、“胥比”等等,两汉人还说匈奴“箕倨反言”1,成为后人…  相似文献   

20.
试论中国境内东汉时期匈奴墓葬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