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非衣”的出土(以下简称为M_1帛画,三号汉墓“非衣”帛画为M_3帛画),在考古学、美术以及民族学等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应。这主要是帛画保存年代之久及完整为世界文化中少见,再加上帛画丰富内容所反映出的高超艺术、更吸引人们去弄清楚。不少人撰文对帛画的内容、作用及名称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天上、人间、地下”说①;“天上、仙岛、海下”说②;“天上、过渡段、人间”说③;“阴间”说④;“吉详”说⑤。本人试陈管见,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2.
马王堆帛画中“八个小圆”是苍龙星象刘宗意图一马王堆帛画中的“八个小圆”美术史论马王堆帛画中“八个小圆”是苍龙星象刘宗意“十日”说之误一般认为,马王堆帛画中的“八个小圆”再加上有金乌的太阳是古代神话中“十日”传说的写照,并认为另一个太阳被图上枝叶所遮,...  相似文献   

3.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帛画中,所谓“神祗图”是一幅颇值得研究探讨的帛画。它自周世荣先生最早在《马王堆汉墓中的人物图象及其民族特点初探》一文中引述并刊出黑白照片以来,已有好几位先生对该图的文字、性质进行过或详或略的考证和论述。笔者因工作之便,有幸能多次观摩原物,目验并核对该图的题记文字,从而发现已刊的论文中,有关该帛画题记文字的释定和帛画的定名,都有进一步考辨订正的必要,因此不揣翦陋,撰写此文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4.
郑曙斌 《收藏家》2008,(9):23-26
中国古代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丝织物除用来制作服饰外,人们还把它当作书写和绘画的材料。“帛”是先秦两汉对丝织品的泛称,实则只用蚕丝织成的细绢为书写、绘画的材质,再用笔墨书写文字,用重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神灵形象等各种图案。这些写在丝织品上的文字和图画,被称为帛书、帛画。帛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帛画不仅是举世稀见的文物珍品,也是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在世界上别具一格,它在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如果追溯其绘画艺术的发展,则不能不提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除了享誉全球的一号墓T形帛画之外,其余均出自于鲜为人知的三号墓中。  相似文献   

6.
非衣是帛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着帛画发展的全过程。关于非衣的概念,笔者在过去的论文中已有论述,故此不赘。以往帛画研究中对非衣的比较研究极其匮乏,使人们对帛画的发展认识不清。所谓前后非衣,指马王堆以外的全部非衣,包括前非衣和后非衣两种。前非衣指楚国的非衣,已发掘3幅;后非衣指汉武帝年间以后的所有非衣,已发掘9幅以上,包括帛画非衣6幅,非帛画非衣3幅。  相似文献   

7.
书画装潢是伴随着我国书画艺术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民族技艺。自六朝以来,又称之为“装治”、“潢治”、“装池”、“装褫”、“裱背”等。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和一件未经展阅,触手即失的卷轴来论,可断装潢肇自于汉代。  相似文献   

8.
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遣策共410支,其中两块小结木牍分别记载有“右方男子明童”、“右方女子明童”,还有一块木牍记载着“右方车乘”,随葬物中找不到可以与之对应的具体实物,发掘简报称“这些侍从和车骑,大都见于棺室东西两壁的帛画,没有具体的实物”。  相似文献   

9.
唐建 《民俗研究》2002,(3):112-116
汉代在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在汉代,除了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这样的绘画形式外,还有帛画、漆画、瓦当等,构成了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绘画艺术宝藏。其中数量众多的绘画样式是画像石、画像砖,以山东南部、河南南阳和四川等地发现最多,全国各地总数有数千之多,同时汉代发现的墓室壁画也有50余座,数百幅作品,以及大量的帛画作品,如“汉马王堆”的“T”型帛画等,漆画作品在汉代也是数量众多的美术作品,还有大量的瓦当、汉砖上的图画。  相似文献   

10.
梁昭 《民俗研究》2004,(1):195-199
一位人类学家曾说过:了解文化,舌头是最直接的捷径。这句话形象地表达了“饮食”之于人类的重要性。在从10迄今的种种人类行为中,“吃”始终是最重要、最基本而最“有滋有味”的活动;它始于人类基于“果腹”需求的生存本能,又涉及生产、储存、交换等社会活动,还引发礼节、仪式、禁忌等文化现象。因此,“饮食文化”如同探入人世百态的望远镜,当我们通过这种永恒而普遍的行为去透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群时,将可以瞥见差异表象下隐藏的深层文化制度,瞥见绵绵不绝的变迁历史以及人类层出不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余良明 《炎黄春秋》2009,(10):53-55
在福建厦门的胡里山炮台上,至今保存着一尊一百多年前从欧洲引进的巨型大炮,它就是“世界现存十九世纪制造的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后膛海岸炮”——“克虏伯”大炮。据说它已载人“吉尼斯之最”。福建电视台曾经以它为线索制作了一部专题片《春秋克虏伯》,详细介绍了它的来龙去脉。笔者有感于它的沧桑身世,于是重游炮台。  相似文献   

12.
马王堆一号汉墓“非衣”试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现的一幅内容丰富的彩绘帛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帛画中画面最大、最完整,艺术性最高的一幅(图版一)。现就其名称、作用和内容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藏秦代木牍《泰原有死者》是近年公布的一份珍贵出土资料,它以复生者口吻讲述了死人的好恶及地府冥界中的价值取向。对於研究秦代的婚俗、丧葬、祭祀、死後世界及鬼神观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着重分析了如下内容:死而复生者的身份认定及女子的婚姻归宿,死人的财富观念及黄圈的象徵含义,古人的魂魄观念及形“魄”拘闭地府的认知,鬼神亦须饮食的祭祀理念及後世道教的天厨、地厨观念,强调以故衣殓葬及其背後隐藏的薄葬用意,以揭示秦汉时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期望有助於理解这篇牍文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人,他们喜欢将生命的精彩留在路上,他们会像搏击巨浪的飞燕一样,无畏的游荡四方.他们有着自由的灵魂,心里永远装着诗一样的远方.他们是别人眼中的“浪子”,他们是这世界上最阳光的人.走过太多的路,看过太多人世的温柔冷酷,他的心中,一定藏着许多的故事,或欢、或喜、或悲、或伤。  相似文献   

15.
女性,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西汉墓葬中出土的帛画上,就已有体态动人的妇女形象,至今,女性仍作为绘画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被生动地表现着。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作“仕女画”。早期的绘画,题材分科没有细目化,女性形象揉杂于人物画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6.
陈亮在新华社离退休干部中算得上是个“知名人士”了。但他的“知名”,与众不同,具有“陈亮特色”。人世的沧桑、生活的跌宕,给陈亮的生涯抹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轰动了国内外,其中很多随葬品都是我国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特别是复盖在内棺上的彩色帛画,更有重大价值。但是,帛画所表现的内容有些还待研究,如帛画上部"右上方有圆日,中绘  相似文献   

18.
楚帛画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49年在长沙东南郊陈家大山一座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和1973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的正式发掘中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以来,海内外关于这两幅帛画的考释文章已不下30篇了,研究的视野已从考古学扩大到文化学、艺术学、神话学、民俗学等范畴,发掘出很多史料和史实,也提出了许多亟待探讨的问题,但似仍存在不少盲区,有待更深入地研究。一、关于两幅帛画的价值从文化学意义说,两幅帛画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嬗变、仪式,对研  相似文献   

19.
万荣后土祠是中国土地文化最早的“根”和最古的“源”。中华儿女寻根来到了“皇天后土”,“皇天”寓意山东的泰山,“后土”寓意山西的万荣后土祠;它是一扇门。让万荣走向世界,掀起了华夏儿女争相归宗,尊奉根祖和珍爱国土的热潮;它是一条纽带。维系着全球华人的心,凝聚着全球华人的力量,促进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它是万荣县引以为豪的名片,让全世界了解它,认识它并走进它……它就是后土祠———一座古老而神奇的祠宇,一处对华人有凝聚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多元游览区,一颗闪耀在山西省万荣县黄河岸畔的明珠。自从轩辕黄…  相似文献   

20.
西汉帛画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西汉帛画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历史研究、特别是美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两、三件丝织品上的绘画之一,同略早的"晚周帛画"相比,在面积的大小、内容的丰富、艺术的成就和保存的完好等方面来看,都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