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无法忍受的饥饿。城市里死亡的人数日益增多。为争夺食物,在每幢房屋里都有暴力发生,即使是那些最亲密的家庭也争斗纷起,拳脚相加,抢夺最后一丁点食物。人们对临死的人已不再怜悯。那些狂热地与罗马作对的人在死尸身上搜索着,希望能找到些什么。饥饿驱使人们变得象一群疯狗,他们挥舞着短剑在街头横冲直撞,一次次地闯进任何一幢住宅里行凶抢劫——虽然结果经常是一无所获。饥饿还驱迫人们啃噬任何可以吃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有这么一则真实的故事:瑞恩是加拿大一个普通男孩。5年前的一天,这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听老师讲非洲的生活情况:孩子们没有玩具,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药品,很多人甚至喝不上洁净的水,成千上万的人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而死去。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可  相似文献   

3.
《炎黄春秋》2011,(12):76+58
剖析官场迷魂阵,透视千年权术史,《官场怪圈定律》是一部使政治家沉思、官员猛醒、百姓喝彩的盛世危言。每一个对中国官场现象困惑不解的人,每一个研究中国兴亡历史的人,每一个关心中国未来命运的人,都应该关注这样几个大问题:天下大势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治乱循环:鼎盛时万国来朝,衰败时异族入侵?几百年来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世界闻名的科技发明创造?民主政治为什么不能在近代中国成功?曾经伟大的中华民族怎样才能继续伟大?这一个个历  相似文献   

4.
空中牧场     
《山茶》2009,(12):68-83
养蜂人浪迹天涯 一位昆虫学家说:“我们每吃三口食物、每喝三口饮料,都必有一口是由一只能授粉的小生物提供的。”所以,爱因斯坦预言——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存活4年。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年之中的盛宴,将年夜饭吃得健康、吃得精致,一直是每一个家庭所追求的。在我们的饮食当中,最具营养价值的还是"一盅汤"。所谓好,是因为在经过煮、熬、炖、氽、蒸等多种烹调工艺后,食物的营养都溶于水中,不仅汁味鲜美,更极易人体吸收。中国的汤文化,早可溯源至公元前8000至7000年间。考古发掘证明:由于当时还没有陶器,人们便在地上挖一个坑,铺上兽皮,放入食物和水,另在坑附近生火,挑选两块石头烧热后再投于坑内,直至水开食物煮烂便可食用。  相似文献   

6.
蒸饺·锅贴     
<正>用水调面,下剂,擀皮,包入馅料,捏成半月形或其它形状。可煮、蒸、煎、炸后供食,为饺子。中国人食饺子的历史非常悠久。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滕州市春秋时代早中期的1号墓中,发现一件盛满食物的铜簋,食物为三角形,边长为4~5厘米,内包屑状的馅料。发掘者研究后认为,这些食物就是饺子或馄饨。若此说成立,则中国的饺子、馄饨类食物最迟可以追溯到春秋之时。不过,那时还没有饺子、馄饨的词语,它们仍应包括在广义的"饼"中。据三  相似文献   

7.
<正>迁徙是候鸟的本能,因为生存需要,候鸟每年春秋都会规律地沿固定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往返移居,壮观的场面让人叹为观止。鸟儿为什么会迁徙呢?气候的季节性变化是主要原因。温带地区夏季昼长夜短,天敌少,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觅食,但冬季严寒,食物短缺;热带地区则相反,繁殖季食物与巢位短缺,冬季却气候温暖,食物丰富,于是,候鸟便取长补短,利用两地的优势往返其间,得以更好地生存。每一种鸟都有自己的迁徙路线,目  相似文献   

8.
<正>动物界有许多动物具有储藏食物的行为,无论是肉食还是植物的种子,每一种储藏行为都与这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动物对获得的食物进行处理、保存以备将来之需,储食行为为动物度过食物稀少时期,特别是度过冰天雪地的严冬,维持动物正常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世界》2010,(9):82-93
在饮食上,魁北克人同样集中了法国与北美的双重优点。他们在力求将每一样食物都弄得色香味俱佳时,也随时展示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夏日里,餐厅的露天座位最受欢迎,每到用餐时刻总是人满为患。在每个夜晚。龙虾、牛排与冰苹果酒的味道从这些露天餐桌发出,混合在一起飘荡在城市上空,成为魁北克快乐的又一味催化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印度境内猴子数量的不断增加,它们所带来的麻烦也不断增加。一些城区里的猴子成群结队地四处游逛,骚扰路人,偷盗食物,成为社会的一种威胁。印度北部的喜马偕尔邦政府宣布对猴子实行节育,同时为捕获猴子的人提供每只500卢比的奖励。捕获的猴子会被送往救助中心进行节育手术、治疗,之后它们会被送回  相似文献   

11.
微名人     
《名人传记》2020,(4):66-67
莫言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有,有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
陈姓寻根     
在全中国,每20人就有一人姓陈。在福建、台湾和广东,每9个人就有一人姓陈。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占全国人口的4.53%。但即使你姓陈,你也不一定知道你的始祖是谁,你的根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王、胡、姚、袁等60多个姓氏,他们的祖先也姓陈。  相似文献   

13.
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吃到的每一粒米饭都是由农民们以辛苦的劳动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珍惜粮食,对舌尖上的浪费说"不"。现在,全国都在提倡"光盘行动",人们都应该做到不挑食,不浪费食物。一提到"光盘行动",我就会想到在学校吃早餐时,每次面对碗里的早餐我都十分抗拒,没吃上几口,就将早餐倒进  相似文献   

14.
《舌尖上的中国》的意味,在第二季一开始,就再次明白宣示:食物不只是食物,食物是故乡的密码,是故乡全部讯息的数据接口  相似文献   

15.
王剑  雷泉君 《中华遗产》2006,(5):126-139
在全中国,每20人就有一人姓陈。在福建。台湾和广东,每9个人就有一人姓陈。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占全国人口的4.53%。但即使你姓陈,你也不一定知道你的始祖是谁,你的根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而更不为人所知的是,王,胡、姚、袁等60多个姓氏,他们的祖先也姓陈。  相似文献   

16.
市集     
《世界》2008,(5):I0030-I0031
“不管是菜市场、超级市场,以及跳蚤市场,我们可以在市场里,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食材、食物、生活物件…”看到人与人的互动往来。看到人与食物或物件之间的关系与情感,甚至,从形色食物商品的种类形貌长相里,进一步窥见这个地方的美食与生活文化,以及人们享受生活、看待生活、享受生命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我收藏中国老股票,就是想让中国人扬眉吐气,让世界了解中国!”席建清10年前的这一愿望,在他撰写的珍藏本《中国老股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后得以实现。每一枚股票都有一段历史,席建清每“次淘宝”也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邓小平向美赠送“小飞乐”启发了他收藏老股票的决心  相似文献   

18.
食谱的秘密     
《中华遗产》2014,(4):12-13
“吃什么样的食物,便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人们往往习惯于如此强调对食物的慎重选择。而在食物资源有限的古代社会,用“什么样的人,便吃什么样的食物”来概括人与食物的关系,则更为恰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张雪莲研究员这样说。“在游牧社会中,摄入肉食显然比农耕社会容易得多;而以采集经济为主的人群,则有机会吃到更多数量的野果……”多年来,张雪莲一直致力于从古人的食谱中,解读出更多的历史信息:“不同空间分布的人群,吃不同的食物,这意味着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文化类型有所区别。而同一人群对于某种食物摄入量的变化,则揭示了这种作物种植情况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食物和饮食方式构成了人类学研究的传统议题。列维一斯特劳斯尝试在食物语言建立普遍的意义系统,玛丽·道格拉斯解读了膳食社会符号,萨林斯则分析了关于内部与外部、人类与野蛮的食物隐喻。阎云翔、郭于华、景军等也对中国饮食文化作了细致深刻的描述和分析。稍微不同的是,本文试图以咸亨酒店和麦当劳为例,检视全球化社会变迁进程中中国饮食消费社会空间和社会形式的演变过程及其社会文化后果。  相似文献   

20.
续小强 《沧桑》2011,(2):249-249
由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和省期刊协会合力筹措、编撰的《山西期刊史》新鲜出炉了,一时好评如潮、反响强烈,重要媒体如《中国新闻出版报》给予高度评价,作为山西出版人、期刊人,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觉得特别自豪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