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文史》2013,(8):42-42
宋朝时的南方人不大吃面,有一个重要原因:觉得面食有毒。 早在五代时期,淮河以南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达摩老祖来华传道,见到有人吃面,就上前把人家的饭碗打翻在地,喝道:“安得此杀人之物?”意思是面有剧毒,吃了会死人的。  相似文献   

2.
李满星 《丝绸之路》2008,(11):32-33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得看陕西人吃面! 陕西人吃面,端的是当地人称为“老碗”的大酒碗。这种碗尤以耀州做最有名,大得就好像南方人盛汤用的盆。  相似文献   

3.
天水的吃     
叶梓 《丝绸之路》2004,(7):45-47
家常便饭的便饭,在天水,当指浆水面。尽管我这么说,但我现在吃浆水面的次数明显且大幅度地少于过去了。我是吃浆水面长大的。我的老家杨家岘,穷而偏僻,连小小的集市都没有,当时的饭,顿顿离不开浆水,早上浆水汤,中午浆水面,晚上又是浆水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记得那时候我总嚷着母亲做一顿醋饭——所谓的醋饭,也就是臊子面。那时候的我,真以为天下的饭无非就是浆水面和醋饭而已。所以,醋饭于我,要算打牙祭了。  相似文献   

4.
吃一碗臊面     
袁泽 《丝绸之路》2003,(3):27-28
早上,迟到的中学生拿个夹麻辣豆腐皮的饼边吃边往学校跑着,机关的女职员唇边轻啜着即开即饮的一袋鲜奶打开电脑,习惯了甜点的南方游客满世界找喝早茶的茶楼,老张掖人洗漱完了却直想吃一碗臊面和二两包子。  相似文献   

5.
吃鱼吃鱼在宝应是寻常事。城里人下班回家,路过菜场,弯进去转转,提上几条鱼出来,下酒菜就有了。乡下人罱河泥可以罱到鱼;给田里灌水放水,在决口处放一张小网,鱼喜逆水而上,刚好自投罗网;即使米已经下锅而鱼鳞还没有半片也不要紧,提一竿鱼叉在河边随意走走,发现目标奋力一掷拉回来,叉上的鱼还活蹦乱跳呢。宝应人吃鱼,烹调方法是应有尽有,热炒、红烧、白煮、清蒸、油炸、熬汤等一应俱全。菜名也颇具艺术性,芙  相似文献   

6.
正人活着都是要吃饭的。任何人也绕不开这个话题,那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是怎样对待饮食的呢?一、毛泽东通常吃什么主食毛泽东的主食是南方人惯常吃的大米。新中国成立后,他向保健医生提出,如有粗大米,就尽量吃粗大米,他认为粗大米更有营养,医生也同意,确实是粗大米的维生素乙多些。有时候,毛泽东的主食将大米和小米一起煮成米饭,称为"二米饭",或者在米饭内放蚕豆、川豆等杂粮一起煮饭。  相似文献   

7.
“晋南人的馍,晋北人的糕”。这句民谚由来已久.道出了山西省南北两地食俗上的区别。长期处于封建制度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般农家只能是种啥产啥吃啥。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晋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出产小麦较多,因此当地人便养成了“爱吃馍”的习惯。糕,是由黄米面加工而成的食物。晋北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地瘠薄,适宜于种植黍子,黍子碾成米叫黄米,性黏,面可做糕,这便是当地人“爱吃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米粉     
武汉的小吃中,最具大众特色的,当数热干面与米粉了。武汉的小吃虽然有两百多个品种,但武汉人每天都要亲热的,却是这『面爹』与『粉娘。』面与米粉在武汉能够贵为『爹』、『娘』,并平分秋色,实在是因为武汉居华夏之中,为南北饮食文化交融之处的缘故。南人吃米,北人吃面。南方诸省,米粉均为大众小吃,湖南的牛肉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炒  相似文献   

9.
雷公山区的苗家有个规矩,开秧门后的第五十天“卯日”过一次“吃新节”,这次叫“吃秧包卯”。再过五十天,又过第二次“吃新节”这次谷子开始成熟了,亦叫“吃新米卯”。这两次,都在“卯”日过,苗家都管叫“吃卯”。据传说,吃新节的来历是:古时候,人间没有稻米,只有天上雷公那里种得有,世间人听说用天上的稻米做饭,吃起来蛮香。可世间人都过着野果充饥、撵兽取食的日子,生活很苦。那时有个苗族祖先叫告隆耶的拿着世间的九挑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天上去换得了九升稻谷种。他视为珍宝,小心地放在偏厦楼房里存放,等到来年春天播种。  相似文献   

10.
真能吃!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官场中人多半斯文,吃什么东西都是少而精。 别的朝代官员吃东西是否斯文我不知道,但清代一些官员吃东西与斯文半点也搭不上边。  相似文献   

11.
泽川 《文史月刊》2011,(1):80-80
吃过年夜饭,就是新年了。大年初一吃什么?  相似文献   

12.
米丰  穆林 《旅游》2007,(8):14-14
我这一米八的个头儿和比较标致的体形在人堆儿里算得上是膀阔腰壮的“彪形大汉”,可是在德国人堆儿里竟算是那种纤巧细弱的苗条型汉子。乍到德国看着他们德国人我深感纳闷儿,他们净吃啥?一个个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呆久了慢慢得知,德国人的主食竟是在我们看来不起眼,国内市场稀烂贱的土豆儿。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我的故乡四川丘陵农村实行公社大集体,农民从生产队里分得的口粮长年不够吃。想要填饱肚子,就必须开动脑筋。多在自留地种牛皮菜(又叫厚皮菜,两年生草本植物)、多吃牛皮菜就成了乡邻维持生计的普遍规律,主要是它好种、产量高,人猪都能吃,可以大大弥补当时紧缺的粮食。  相似文献   

14.
拚死吃河豚     
刘兆元 《民俗研究》2001,(1):190-191
江苏近海及扬子江内,盛产河豚鱼,其血液、肝脏、性腺、泪腺中均有剧毒,人若误吃了它,很快神经麻醉,窒息而死。民间有“吃了海豚肉,神仙也难救”,“吃了河豚籽,仙丹难挡死”之谚,谈豚色变。只有那些生活十分绝望的人用吃河豚来自杀,这叫“拚死吃海豚”。然而扬子江上的渔民及两岸的民众,明知河豚有毒,却把它当成是“天下第一鲜”,  相似文献   

15.
两年前,6岁的女儿患上了过敏性气管炎哮喘,且常复发。给她治病的大夫提出在膳食上要忌荤腥,鱼类只准吃三种淡水鱼,其中之一就是黄鳝。操办全家伙食的我,为了孩子的健康,决定用心做好鳝鱼。几经实践,我做的一鳝三吃,家人常吃不厌。现在女儿的病已根治,没有膳食上的限制。但当餐桌上的鱼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目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人人“都是吃人的人”。“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贵吃贱,大吃小一仁吃下,强吃弱,就是中日“吃人和被吃”历史的全部,也是中国文明之进化的劣根性。中国社会的不平等及其“吃人”的本质,中国社会政治和伦理的惨无人道,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吃圆子     
小时候,看母亲换上阴丹士林的洋布褂子,我就知道她要出门去吃圆子了。到亲戚家去吃喜酒,就叫做吃圆子,我们乡下都是这么说的。母亲临出门总会说:“在家好好看门呀,我带接食你们吃。”到了下午,母亲的接食带回来了,有四样东西:圆子、红肉、酥鱼、鱼汆,每样三件。于是,到了晚餐的时候,厨房里就有股异样的香味飘逸出来,餐桌上就会有一碗荤菜,随之而来的是满桌的欢声笑语。带回的接食下锅前要经过改刀,一个圆子一剖四瓣,一块红肉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母亲也不会让我们一餐全吃完,她说要细水长流呀,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在添加剂横扫食潜的年代,每一个中国人死后,拍扁了都是一张元素周期表。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肃的问题:还能吃什么?可是,对于美国吃货谢尔维(Shoenice22)来说。吃什么从来不是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史博览》2013,(2):30-31
中医有句话:“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晚上到底能不能吃姜?这还得从中医的阴阳寒热说起。  相似文献   

20.
游兴凯湖吃白鱼,得了口福,长了知识.兴凯湖盛产的大白鱼,全身色白如玉,个头多在5~7斤之间.大的也有十余斤的.体形颀长,鳍尾发达,有“游泳冠军”之称.与乌苏里江里的大马哈鱼、绥芬河里的滩头鱼并称“边塞三珍”.席间,端上来的大白鱼确实异样喜人.大大的鱼,放在乳白色的鱼汤里,闻其味,不觉胃口大开,用筷一吃,确实清香可口,久吃不厌.据讲,在这里吃白鱼就是用兴凯湖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