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斌 《沧桑》2009,(1):19-21
辽代玉带在中国古代玉带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继承发展唐代玉带的同时又对金、元、明代的玉带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辽代玉带借鉴吸收中原汉文化、西域文化精华,另一方面继承本民族的游牧文化传统,使辽代玉带在形制、纹饰、雕刻技艺等方面呈现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是研究中国古代玉带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玉带板初探     
玉带板始兴于唐代,终于明代。它作为皇帝和官僚贵族革带上的佩饰,是等级和地位的象征。本文对各个时期玉带板的形制、纹饰和雕琢技法进行了具体地分析。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7,(8)
<正>玉带在古代服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常由鞓带、尾、带銙、带扣四部分组成。玉带銙是玉带的组成部分之一,形制以方形、拱形等为多见,其上多装饰龙纹、兽纹、花鸟纹、人物纹、植物纹。玉带上带銙块数的多少和纹饰的不同,代表官阶和身份的差异,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时代风格。本文以西安博物院藏玉带銙为例,择其佳者,供同好赏析。一、唐代玉带銙唐代玉带銙多呈方形和长方形,也  相似文献   

4.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郑成功致甘□□的手谕,经福建省文史专家的解读、文物鉴定专家对信的纸质和印章的鉴定,通过南明史料笔者作了初步考证,能够确认书信内容与当时(1651)的历史背景大体相符,梳理出郑成功与甘辉以及明朝旧吏辜朝荐等的关系,但存在着两个重大疑点与史料不符,郑成功的真迹与否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5.
玉带板     
<正>中国古人均着长袍束腰带,所以对腰带十分讲究,常在腰带上缀饰数块乃至十几块扁平状玉板,这种镶嵌有玉板的腰带称为玉带(见图1)。玉带上的每块玉板称为玉带板或带饰板。玉带板有两种:一是镶在玉带两端的圆角矩形玉带板,称为双铊尾;二是中间多种形制的玉带板,称为玉銙。玉銙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桃形等,正面常雕琢各种浅浮雕图案,也有些是素面的,背面有穿孔,可以缝缀在腰带之上。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  相似文献   

6.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副保存完整的唐代玉带銙,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唐代玉带銙数量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一次重大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唐代玉带銙考古的认识,为研究唐代革带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试从其样式、形制、纹饰主题、工艺技法、使用制度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等方面加以考略。  相似文献   

7.
郑成功(1624-1662),明末清初时期抗清名将,著名民族英雄。本文着重从军事行动以及后世形象设定两方面来解读分析郑成功的相关历史事迹,分析主要从相关史料入手并配合考证同时期的相关文物。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胡人戏狮纹作为主体纹饰的玉带板目前所见的主要有三副,分别出土于南京与北京。本文分析了这三副玉带板的纹饰特点及时代风格,考证了胡人戏狮纹的发展、变化及其在宋代成为带板装饰题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殷墟出土的铜质方形器的特征和形制方面,重新考证了铜质方形器的功用,认为是当时用于烧烤的"烤炉"。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在开展"湖南出土珠饰研究"项目时,在湖南省澧县博物馆发现并整理出两套罕见的元代玉带,均为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土。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玉带澧县双龙乡花庙村出土的一套玉带共7件带饰,分三种形制:第一种是带饰略呈圆形,器下有一椭圆形扁环。共2件,均长4.9、宽4、厚0.8厘米。1件完整(图一),1件背面稍有缺损(图二)。青白色玉,光洁润泽。正面浅浮雕雕六瓣花卉纹,侧面有略呈长方形的横向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方志》2005,(8):19-19
继民族英雄郑成功祖父象亭公墓于2004年在福建晋江紫帽山紫星村被发现后,郑成功父亲郑芝龙部将九十人墓又于日前在南安水头镇下店村被发现。经详细考证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刘志成认为该墓葬与民国四年编印的《南安县志》卷之六营建志之三记载“九十人墓”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奚车是唐辽时期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形制尚未明确,根据奚族的起源,我们可以判断,奚车可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使用,从该时期的随葬陶俑中我们将其分为三类,通过文献考证,从车的形制、民族发展史和当时的风俗习惯三方面研究当时的牛车和奚车之间的关系。认为A型车是奚车的主要形制,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局限,当时奚车以牛为牵引。  相似文献   

13.
郝园林 《清史研究》2020,119(3):42-53
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古城地图,"伊犁九城"的建置始末可以得到详细的考证。"伊犁九城"包括了满城、汉城、回城等不同类型城市,在选址、城市形制、城内建筑等方面,各城存在诸多共性,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满城建置的考察,可以将满城形制追溯到明代卫所城,这可在古城形制及内部建筑上得到印证。明清之际北疆城址形制的延续性,是由古城均由绿营兵建造这一事实直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平头镞是东周时期常见器物,但关于其名称、年代和用途一直不太清楚。本文对楚地出土平头镞的形制进行了初步整理,分为五型,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在此基础上,根据平头镞的出土位置和形制特征,结合有关文献,考证平头镞的用途为弋射用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刘疵墓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作了详尽的叙述。对金缕玉衣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意识形态中对玉的神话以及刘疵墓出土金缕玉衣独特形制作了相应的考证,同时也对刘疵墓墓主人及其身份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三部志书对“汉归义羌长”铜印和“李崇之印□□”铜印两枚古印在出土时间、地点、内容、形制都有不同表述。本文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对这两枚古印进行考证、辨析,指出资料考证工作的重要性,并谈了志书资料考证的四种主要方法:书证、物证、人证、理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先生发表于《考古学报》(2012.4)的《青海都兰热水一号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讨》,对热水一号大墓从形制与规格、年代、身份推断、古藏文文献关于吐谷浑邦国记载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考证,  相似文献   

18.
李贝堡辽墓在辽宁法库县发现,本文介绍了该墓的形制结构 及出土遗物,并据史料对墓葬年代、墓主身份、族属等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19.
在山青水秀的闽南地区,有不少名人的墓地和纪念馆。其中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石井镇的郑成功纪念馆,和惠安县黄塘虎窟的施琅墓、晋江衙口的施琅纪念馆,都是引人注目的。这两位明末清初动荡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彼此之间又有着非同凡响的关系。最初,郑成功和施琅都是抗清活动的参加者,施琅还曾在郑成功手下任左先锋。二人关系“相得甚”,郑成功很看重施琅,军中重大、机密的事都要和他一同谋划。然而,以后他们分手了:郑成功坚持抗清,施琅归顺清朝。二人的分道扬镳,要从郑成功南下支援南明永历政权讲起。顺治七年(1650年)…  相似文献   

20.
贾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3):109-128,162
清代离宫圆明园及其附园中曾经修建大量的祀庙祠宇建筑,分别以龙王、关帝、土地神、花神等各种神灵为祭祀对象,清帝与皇室成员园居期间,经常来此祭拜。本文通过文献考证,对这些建筑的分布情况、具体形制、祀典特色作了详细考证,并试图进一步揭示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