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云  丽阳 《文史春秋》2010,(5):44-47
据有关知情人透露和档案史料记载,戴季陶曾护送班禅回藏,后因班禅圆寂,他又毛遂自荐,抢到一个赴甘孜祭奠班禅的美差。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话得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2.
西康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民族杂居,地形极其复杂。在近代史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民国时期西康彝族的考察,是近代西康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中国边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民国时期国人对西康彝族考察留下的史料加以分析研究,探寻西康彝区的近代化进程,希望能为今天党和国家开发彝区提供更为详实的历史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30年代,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国民政府的边防在步步后退,中华民族到了濒临亡国的危险时刻。西康地区作为抗战建国和民族国家建设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加快西康地区的教育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其中培养合格的师资更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关键,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西康师范学校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一直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康师范学校发展过程和办学情况的研究,来总结国民政府时期发展边疆民族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为当今的边疆民族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及其实际成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民国档案》2004,2(4):54-59
在清末与民国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技术的改良及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些相关机构如晚清开办的“农事试验场”、民国初年广泛建立的“西康农事试验场”和1940年成立的“西康省农业改进所”,以及西康地区的一些历史人物起了较重要的作用。章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近代相关史料为主,在论述这一历史时期西康地区的农业改进活动后,指出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农业改进的成绩有限,但它预示了西部民族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康藏民族地区农业近代化的开始,在中国近代边疆开发史上无疑是不应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现在50岁以下的人中,恐怕很少有谁知道曾经有过一个叫“西康”的省份。在晚清以前,并没有西康这个概念。西康建省前,从四川雅安往西翻越二郎山,就进入传统的土司领地,泸定以南以彝族为主,沪定以北直到青海边界,整个金沙江以东的区域为大大小小的藏族土司势力瓜分。这一带处在中心藏区的边缘,人们俗称其为康区。“康”在藏语中是边地的意思,“西”指的是四川西部,西康名字由此而来。 1939年底,在这里,因为两个年轻人的一场恋情而爆发了甘孜事件。这两个年轻人的命运也因卷入了自己难以左右的势力斗争而变得支离破碎。  相似文献   

6.
秦熠 《民国档案》2012,(3):85-93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西康建省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尚未完全控制四川,只能试图在川边地区建立国民党组织,将势力渗透到边疆地区。刘成勋建立了地方党部,但因其战败而流产;格桑泽仁的建党努力,遭地方势力抵制而中辍;直到抗战爆发后中央政府入川。西康省、地方党部才得以建立。建立西康党组织的历程,表明国民党统一边疆的意图,在中央政府尚无足够军事、文化影响力统一边疆的情况下,利用其党组织来辅助、促进统一进程,不失为一种相对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2009,(15):75-76
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茂(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河至安康高速公路将正式建成通车,这标志着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全线通行,西安至安康的行车时间缩短至两个半小时。  相似文献   

8.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维护"五族"的民族政治结构,对西南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代表争取民族权利和民族地位的运动未予以积极回应。1939年后,国民政府积极建设以西昌为中心的西康宁属地区,组织兴修乐西公路。为与西康省政当局进行政治竞争,国民政府积极介入西康彝务,利用宁属地方上层人物和有着中央受训经历的彝族精英,动员彝胞参与筑路,积极培养彝族干部。筑路和通车前后,国民政府积极宣传彝工对于筑路的贡献,正面呈现彝族的民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位的政治承认。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有助于反思海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对于国民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否认民族差异的既有看法。  相似文献   

9.
2012年7月5日。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托西南民族大学重大课题项目《西康通志》(以下简称《通志》)编纂启动仪式在西南民族大学老校区隆重举行。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马小彬.党组成员、副主任罗亚夫。西南民族大学校长赵心愚出席,省志编委及西南民族大学相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由西南民族大学科...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12日。甘孜州州长李昌平在《甘孜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关于对全州地方志工作的建议意见》上作出重要批示:“以史为鉴,可以明事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修志工作至关重要。请州政府分管领导根据州人大的审议意见,认真改进完善修志工作,具体要求是领导要加强,经费要保证,质量要确保。请州政府办把强化修志工作的具体措施形成文字资料报送州人大常委会。”  相似文献   

11.
殷洁  周小林 《旅游》2012,(4):64-69
看完艾米丽·狄金森的诗"亲爱的三月,请进!"我便迷失在了甘孜州的春天里。看完艾米丽·狄金森的诗"亲爱的三月,请进!"我便迷失在了甘孜州的春天里。春天是一个让每颗细胞都能蠢蠢欲动起来的神奇季节,人在这个季节里,最渴望与大自然共同绽放与滋润。在国内,大多数人对地处祖国西南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陌生的,更不知道那里的春天是多么  相似文献   

12.
吴昊 《黑龙江史志》2010,(3):142-143
高校人群密集,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组织结构的敏感人群。各种重大事件如处理不当,极易在高校学生中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升级为动摇政府权威,破坏现存社会结构,冲击社会秩序,导致严重的政府危机和社会动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传媒在群体事件中的作用凸显,正确认识互联网等传媒在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作用及规律,对于建立健全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运行机制,探索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策略和方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降,中国开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要将清帝国边缘藩属及其中的部落族群转化为民族国家内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西康作为一个关键而典型的边疆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这一改造实验的前沿地区。本文以1939年西康建省前后进行的两个社会考察为例,通过图文分析说明边疆社会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再现,从而探讨知识生产和时代结构之间的共振互动,评估地方改制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调适摆荡。此项研究有助于融通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为理解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转折提供另类角度。  相似文献   

14.
《巴蜀史志》2014,(1):63-64
2013年.甘孜州结合实际.创新开展年鉴编纂和评鉴研讨工作,以增设彩页、微调栏目为年鉴增添色彩.丰富年鉴内容.活跃年鉴单一的文字形式。使全书结构更合理、部类更平衡,并改变过去评研“已出版印刷年鉴”为评研“初稿年鉴”研讨服务.切实为全州打造精品良鉴打下坚实基础。全州有效实现“1854”(州本级和8个县实现一年一鉴、5个县实现次年一鉴、4个县实现合订版年鉴)的年鉴编纂方式。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在四川甘孜、云南迪庆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群众工作作为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的总抓手,转变作风、凝心聚力、强基固本,努力把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新世以来,气候和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气候事件;同时,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古代文明社会兴起与衰落阶段。本文主要以三个具体事例初步探讨了全新世气候事件对早期人类社会及其古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叶娟 《神州》2013,(16):281-281
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公共秩序安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还关系到区域稳定,因此,改进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通过对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现状与报道难点分析,提出改进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晚清是近代中国边疆政治地理发生巨大变动的转折时期。随着边疆危机日趋深重,晚清时人逐步意识到慎重命名地理名称的重要性。川藏交界区域地理名称的生成、运用,经历了"炉边"、"川疆"、"川边"等名称混用,以"川边"为过渡性名称,到弃用"川边"、强调"西康"名称的过程。地理名称的变更与晚清川藏边务密切相关,特别是对"边"、"藏"界域之争的有力回应。探讨边疆地理名称多歧性、竞争性,则是本文将历史地理学研究与概念史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研究发源于竹夏(今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的西藏苯教竹氏家族在清代时期加速衰亡的过程,揭示了清政府为达到“以番治番、以教治教”的目的,与黄教的上层僧侣互为倚重,力推“独尊黄教以安众蒙古”的治边政策,激化了佛、苯之争的宗教矛盾,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巴蜀史志》2010,(3):38-39
当前,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省藏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甘孜州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新形势下的地方志工作如何抓住机遇、如何适应“跨越发展,长治久安”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更为地方志工作拓展业务搭建了最佳平台。地方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续志和一年一鉴上,如何利用地情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