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相信,山水是无言的,是静默的。然不知,在自然的轮回之中,在四季的更替、日夜的交换之中,山水从未停止过它行走的步伐。正如我们文中的泰山,谁又能否认它不是一部行走着的中国历史呢?或者是重庆的大足石刻,这些隐于深山的石刻雕塑,看似冰冷,但其实每一尊都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故事。又或者是看似静谧的九寨沟,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早在千万年前熊猫就已在这里栖息。山并非无言,水也不是无语。它们只不过是以 另外一种方式,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变迁,生命的繁衍,文化的流转……  相似文献   

2.
理性的阳光     
1我们需要朴实无华的回忆录。因为它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史料,展示特定的历史场景和真实人物的风貌,所以有不少人在写,不少期刊都发表了不少这样的文字。但能否也有充满理性色彩的回忆录呢?在回忆录写作上也会有所独创呢?因为这样的作品,既叙事,又阐理;既真实质朴,又闪射着反思的光彩,能将读者的认识引入另一个层次。由于任何文章都是述理的,它或者直接,或者间接,或者袒露,或者潜藏,都在用直白的语言或曲折的情节,述说着一个思想或者一个道理。因此,我们相信会有这样精彩的回忆录,在寻觅或期待着这样深刻的回忆录。2我们终…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们的时代,历史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尺度。历史书写与叙事的层面众多,微观至人类个体,宏观到地球乃至宇宙。我们可以选择任何尺度或者形态去书写历史,但是,必须将宽广的层面谨记于心。这正是我们今日重新界定历史的方式,其结果可能会使一部分人感到困扰。历史学家必须认识到,我们从前讲述的那些故事已不再是历史的全部,或者甚至并非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样,生态系统也包含许多尺度。有些触手可及,随处可见,惹人怜爱;然而,另一些却与我们相  相似文献   

4.
李川 《神州》2014,(13):46-49
毛主席像章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环境下制作的艺术作品,起初只是作为一种纪念性物品而发行。但每一枚像章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或者暗含着一种寓意,无论从配图、文字,还是形状、材质、颜色等,都极其考究,往往寓有特定的含义。如今,它是我们了解红色文化的载体与窗口。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工作与现实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十年动乱以前,学术、理论界流行的某些口号、说法,或者本身不明确,或者解释失当,把历史研究与现实的联系弄得相当狭窄。四人帮横行,任意涂抹事实,以谈论历史为名,行篡党窃国之实。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被说成一部所谓儒法斗争史,就是那样。因此,当我们说历史研究要结合现实需要的时候,有人怀疑、误解,是可以理解的,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6.
近百年来社会形态讨论的各种观点均映射着时代发展、现实政治与史学研究的关系,深化了对中国古代历史属性的认识。其不足或是以既定的理论框架解释历史事实,或者将某一种或者是某一时期的社会关系、制度等同于社会形态。科学之道是要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前提下,从经济基础入手、在总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逻辑关系,从而把社会形态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他们是深牢大狱里的服刑者,也是期盼着一夜暴富的农民、城市无业游民和下岗工人,其中不乏少数吸毒者。他们有着特殊的称谓"下苦"或者"腿子"。如果把盗墓组织比喻为一座罪恶的金字塔,那么,这些曾经活跃在荒郊古墓间、昼伏夜出的一线盗墓者就是支撑起这庞大金字塔的底层基石。寻着与他们对话的轨迹,我们揭示出中国历史上体系最为庞大、阶层最为复杂的的盗墓产业链。  相似文献   

8.
"记忆"这一术语在当今得到了广泛和有争议的传播。它被认为是一种对真实性和真相有着特别夙求的特权话语,不仅进入到史学领域,也成为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词汇之一。但是,与记忆相关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历史理解有何教益?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对于我们的记忆又有何教益?霍布斯鲍姆曾指出,历史研究和历史书写在追求普遍性和特殊的认同夙求之间徘徊不  相似文献   

9.
香港一个著名的导演说,香港这座城市,充满了记忆。而正是记忆,也许是最容易同时被忽略或者被重视的东西,正当我们对江泽民在1997年7月1日零时向全世界宣布香港回归祖国的印象依然清晰如昨,却发现回归十周年的纪念日已然近在眼前。在这个镌刻着深刻含义的日子里,让我们再把记忆往前推,再往前推,梳理百多年的殖民历史,那段应当永远被所有香港人、中国人铭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或者与创造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人类的创造活动,离不开知识和物质,离不开人文和自然环境。但凡建筑物等等,都修建在一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之中,或者与之相协调,或者融为一体,称为名胜或名胜古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山茶》2014,(5):252-252
读历史书。经常会遇到“经验”或“教训”之类的提示词汇,或者整本书本身就是为“经验”或“教训”而写。历史除了“经验”和“教训”还有什么呢?读完日本学者小岛毅撰写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才发现。我们的历史著作很多时候缺少的是对自身文化之源的探索情怀与关注。  相似文献   

12.
民宿全攻略     
《风景名胜》2013,(6):29-31
在丽江,在厦门,在台湾,在岐阜,在我们无限神往的那些山水之间,在我们无限留恋的那些古镇之中,散落着成百上千家形态各异的民宿。它们或精致,或乡野,或古朴,或典雅。它们或在旅途中与我们相遇,或者与我们擦肩而过。它们既可以看到风景,同时自己也是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13.
郭晓茜 《神州》2012,(12):49-49
社会性偏差的表现,根据教学实践的观察和了解,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认识中存在着历史性偏差,历史隔膜现象比较突出,表现为学生从社会上获知的历史性事实,不少是带有偏见性的,或者脑子里装着不少社会上流传的历史秘闻和轶事,而对历史真实的认识却是苍白和无知的。一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也可以作出新旧社会的对比。  相似文献   

14.
来的是一个坏消息。比雷埃夫斯市的官员坐着他的小船来通知我们,或者将船驶离港湾,或者在船上等待11天的检疫隔离期满!所以我们决定离开这地方,但还必须逗留10余小时,以补充给养和淡水,然后驶往君士坦丁堡。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失望。我们已经看到了雅典卫城却必须离开!这种失望几乎难以用言辞描述。  相似文献   

15.
白寿彝先生在《关于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学遗产的整理》一文中谈到史学工作的教育作用有很多方面,其中一条是历史的学习“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如何做人,帮助人们了解或者理解作人的道理。”还有一条是讲历史还要讲历代治乱兴衰,先生说“学历史,要研究历代治乱兴衰。研究这个问题干什么?对我们学习历史的人讲,就是在政治上给我们以启发,培养一种关心政治的兴趣,培养我们观察政治的能力,它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历史教育还有另外几条。这些论断给我们以很深的启发,在我国史学史上,讲历史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时代变化、发展了,历史教育的内涵有所改变,但重视历史教育,是我们民族史学的特点。如史学上的“借鉴”与“劝戒”的论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浸润我们的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感动我们的是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创造,让我们惊叹的是中华先民对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美绝伦、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我们延绵亘古的文明脉络,传递着人们一代又一代沉淀下来的感悟与思想精髓,这笔历史赋予我们的独一无二的财富,是滋养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成长的沃土。现代科枝手段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和研究思路,拓宽了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们的视野,挖掘并提升了科学内涵价值,使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光彩。  相似文献   

17.
袁伟时 《江淮文史》2012,(3):145-157
第一,先讲思潮的作用。我们有时候会低估思潮的作用。社会变迁,最深刻的变迁或者很重要的推动力,是思想的变迁、思潮的变迁。结合历史来讲,过去我们将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因为这一条,弄到中国人几  相似文献   

18.
袁旭丽 《神州》2012,(13):209-209
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我们了解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历史与现实同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时间链条。历史曾是活生生的“现实”,现实也会转瞬即成“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我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  相似文献   

19.
修理什么?与保存或者拆除我们要修理的是那些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建筑物,是要继续保存那些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实物,也就是就现在还存在的建筑物加以修理,并不是想保存一个空洞的名称去建筑一座新的。也可能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要新建筑一个纪念性的建筑物,但这不属于保存古文物建筑的范围,城市计划市政建设中会做这些工作的,我们不应当也没有能力去越俎代庖。过去有的省就是把保护古文物建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历史的发展中,作为历史推动力量的是农民(或者农奴)反抗地主(或者领主)的阶级斗争,中国从西周到鸦片战争二千余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农民和地主阶级斗争的历史。一提到中国的农民革命大家马上会想到英勇的陈胜、吴广第一次推翻秦帝国的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这是不是说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一下子就爆发为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呢?不是的,他是中国农民长时期反剥削反压迫斗争进一步的发展。斯大林说:「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间的阶级斗争,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鲜明的给我们指示出,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是彻头彻尾贯串着封建社会的全部过程的。在秦汉以前的初期封建史上,农奴和领主阶级并不是没有矛盾斗争的,从古史所记载的材料来看,在春秋时代,农民反抗领主的斗争,已经在各国到处发生了,尽管这些暴动的规模是狭小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对于统治者对农奴剥削压迫的凶焰都给予以有力的打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