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水 《广东民俗》2000,(1):48-48
在喜迎建国五十周年,喜迎澳门回归的欢庆日子里,为了弘扬优秀民族民俗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由黑龙江省联,中国民俗学会,深圳特区化研究中心,特丹江师范学院中系,牡丹江市联,黑龙江省民间艺家协会,牡丹江市民间艺家协会,中共绥芬河市委宣传部联合发起举办,由牡丹江师范学院中系,深圳特区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南北民俗化比较研究学术会”,于1999年8月22日至25日在名旅游胜地镜泊湖黑龙江省供水职工培训中心宾馆召开。  相似文献   

2.
《民俗研究》2021,(2):97-10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的编辑与出版又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学术活动与实践。中山大学《民俗》周刊承继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对民众文化的关注,明确了办刊宗旨,初步确定了民俗学学科定位,在当时极其困难的办刊环境下,培养了一大批民俗学者和民间文化热爱者,影响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民俗研究活动。《民俗》周刊刊发的文章既有珍贵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也有民俗学问题的理论思考与研究。《民俗》周刊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方面展示了早期民俗学发展状况,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发展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3.
王新 《广东民俗》2000,(1):51-51,53
由辽宁省民俗学会,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盘锦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和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乌丙安教授从事学术活动45周年研讨会”12月11日在沈阳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河北和辽宁省内各市的专家学者、省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及美国、  相似文献   

4.
张多 《民俗研究》2015,(3):154-160
<正>"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金秋的春城见证了中国民俗学新的起点。2014年10月10日至15日,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同时,作为中国民俗学会和美国民俗学会的交流项目内容之一,来自美国民俗学会的6位学者参加了年会的部分活动。中国民俗学会此次"两会"是中国民俗学在新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幕式上,第七届理事会对学会与学科发展作了回顾。第八届  相似文献   

5.
常翠音 《民俗研究》2006,(1):242-250
《民俗研究》是由山东大学主办的民俗学学术期刊。1985年10月创刊,季刊,16开本(2000年第1期起改为32开本),至2005年12月共出版76期。2005年创刊20周年之际,为更好地评价《民俗研究》的办刊质量和水平,笔者对2000-2004五年间出版的《民俗研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老扬 《广东民俗》2000,(1):22-22
民俗,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活的社会“化石”。汉书早就说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也就是说,风俗习尚,人文风貌,乡土情韵,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因而也是构成地域文化的重要内涵。在我国,五岭之南,古为百越地,自中原地区的炎黄族群南下,开始南北文化的交汇与碰撞,进而融合,于是生发延伸为广府民系的语言圈与民俗圈。  相似文献   

7.
李万鹏 《民俗研究》2007,(2):219-220
山曼先生离我们而去,深感痛惜,默哀之余,不由得有些凄凉而又怅然,人老了心境大半如此。噩耗传来,适近寒食,当晚试成《哭山曼》打油诗一首,以歌代哭,藉抒悼念之隋。诗曰:  相似文献   

8.
近祺!前所推荐张举文《世纪之交的美国民俗学》一文,承在《广东民俗》刊出,并可闻在国内民俗学界反响甚好,谨贺。愚见以为,时下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亟需广泛了解、借鉴世界民俗学的前沿信息与学说,就是说,应当切实置身于世界民俗学的科学大背景、大环境之中构建中国民俗学理论体系。在科学面前,一切妄自菲薄和唯我独尊都是浅薄可笑的。  相似文献   

9.
来信     
《中华遗产》2007,(10):150-150
唐诗之路9月号《唐诗之路》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细细品读,让我受益匪浅。"唐诗之路"是一条神奇的路线,尽管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人们几乎都不可能看到它的实际存在,但千年来,它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踏歌而来,留下许多传世名篇,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中国文人的山水走廊。  相似文献   

10.
11.
刘俊起 《民俗研究》2003,(1):201-202
在钟敬文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2002年12月23日,钟先生生前招收的最后一批弟子——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的8位博士研究生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这预示着钟老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国民俗学的未来充满希望。 8位博士研究生的选题以民俗志式研究为主,视野开阔,观点新颖,结构严密,准备充分。叶涛的选题“泰山香社的调查与研究”,一改  相似文献   

12.
张志娟 《民俗研究》2020,(1):109-118,158,159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的中国民俗搜集活动堪称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活动始于民俗及民间文学资料征集,以报刊为媒介扩散影响,继而引起广泛关注,并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歌谣"地位卓然,成果显著。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开启了西方现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第一次用明确的学科眼光审视中国民俗。面对歌谣及其他民俗形式,中西心态的差异可以从"民间"和"街头"意义的错落中约略窥见。"民间"预设了上下层级,有"民间"便有"庙堂",有"民众"便有"眼光向下""到民间去"的"我们"。"街头"却展示了另一种构图:所有人位属同一平面,在同一条喧嚣的街上,没有层级,或者说没有内部的上下层级,因为"我们"始终是群体外泾渭分明的他者。西方这些早期起步于街头的中国民俗研究,或许资料性大于学理性,开风气多过立典范,在当下价值有限,但这段历史却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的。  相似文献   

13.
《江苏民性研究》一问世,就好评如潮。全国名哲学家胡福明欣然作序,对这本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名学、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先生也推许本书是“一部厚重的开山之作”。省委党校还将它作为“当代化建设与新闻传播”硕士专业的民俗学教材。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欧伊迈逻斯认为,神话中的一些神原本是伟人,他们之所以受到崇拜,是因为曾造福于人类。这个看法是相当深刻的。我以为也可以这么说:神话是口传的历史,其中加上了各个时期集体意识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来信照登     
贵刊2005年第6期1页《对陈独秀接受朱家骅赠款事释疑》一文中12页第三自然段,在认定“朱家骅确是相对最为适当的人物”之后的第7行末:“朱致陈三信中,有二信称张国焘为‘同志’,一信称张国焘为‘先生’,似也有意表明此项赠款系为官方所赠也。”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0月22日,"民俗学的学术资源再认识:哲学之根与他山之石"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联合大学、辽宁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学者及在京民俗学专业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主题为"中国民俗学理论资源的再认识",与会学者分别从中国民  相似文献   

17.
老赵:您好!大作拜读了,对您的笔下生花之力和纸上侃功十分钦佩,读后仿佛重游一遍美国,且有温故知新之感,如出书,有一点拙见供参考:第十章末尾“……这次组团出访一定会在中美关系史上记下浓浓的一笔……”此评价太高了,建议末尾整句删除。此外,写我这个烟鬼的丑态可否少些笔墨?我看着有点不大舒服,多谢关照!供参考,希拜读续篇。祝秋祺!韦东2001年9月7日  相似文献   

18.
邓声国 《民俗研究》2003,(2):107-1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民俗学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发表和出版了不少研究成果,并出版了几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通论性著作,如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陈启新《中国民俗学通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这些著作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民  相似文献   

19.
《旅游科学》2009,23(5):7-7
《旅游论坛》前身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更名为《旅游论坛》。目前,本刊已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20.
姚一平 《神州民俗》2007,(10):74-76
文章介绍了民俗的涵义,回顾了我国民俗发展的历程,分析了建立民俗博物馆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