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六棵青铜神树,学术界对其代表含义有多种意见。参照民族学材料,这六棵神树可能代表着古蜀人不同的崇拜对象,反映出不同的信仰观念,包括太阳崇拜、祖先崇拜和土地崇拜等。这些崇拜在古蜀国宗教信仰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容器数量虽少,但意义很大,为祭祀坑的年代断定提供了较可靠的参考,并为探析古蜀化与中原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商代化,与以四川广汉三星堆为代表的巴蜀地区商代化,二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这两种化的异同关系在两地人们所穿这的服饰上就表现得尤为明显。殷墟玉石人俑所反映的中原商代服饰的总特征是,交领右衽(平民为直领对襟),簪发戴笄,有佩有饰,冠履齐全。式样繁多,贵贱有别。一幅上国衣冠形象,此可以称为后世华夏服饰制度的滥觞。从三星堆青铜人像可知,三星堆先民服饰大致接受了中原化的影响呈现出冕服、礼服的特点,有冕冠、有深衣,还有章纹与芾等;但又显示出与中原化判然有别的个性,即左衽、窄袖,有衣尾(燕尾),凫冠,这当是巴蜀地区古代土化的典型服饰风格。 相似文献
4.
5.
三星堆青铜立人冠式的解读与复原--兼说古蜀人的眼睛崇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对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冠式进行了深入的复原研究,认为可称为“天眼冠”或“天目冠”,立人冠的冠式当有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古风。同时还对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6.
三星堆青铜造像群,展示了中国商周时期雕塑造型艺术的辉煌成就。突破了一般青铜礼器的狭隘艺术理念,更为广阔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多元社会生活情形。从审美角度看,三星堆与商周青铜人像可分为具象、抽象两种形式,既有浓郁的神化色彩,更有趋于写实的风格。以变化多样的表现形式,显示出丰富的化内涵,在美术考古史上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宗教、神话与科学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认知和思索的结果。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的“一龙十鸟”造型的青铜树,不仅形象地显示出古蜀时期有关日、鸟、天、龙、树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宗教寓意及神话色彩,也是三星堆文化中古蜀历法等较为进步的科学知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结构稳定性是评估文物安全的重要方面。三星堆二号坑出土1号青铜树体量庞大、结构复杂,且存在腐蚀、裂纹等危险因素,为了充分记录、评估其保存状况,本研究在原始几何形状和内部构造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建立其几何模型和数值模型,并估算出青铜神树的质量分布和质心位置等无法实地测量的数据,并使用有限元方法,从应力和位移的角度分析青铜树的静置状态下的安全性。经过有限元模拟和材料力学简化计算,发现龙身和树干连接处、树枝根部应力较大,是易受损区域。 相似文献
9.
3月下旬,三星堆考古最新成果公布,出土的金面具、彩绘铜头像、青铜神树等让人大开眼界:"谁是三星堆文明的终结者""三星堆和外星人有没有关系"等老话题被重提不过这一次,发达的社交媒体为三星堆讨论披上了一层娱乐的外衣.反应迅速的四川媒体,率先制作了一条名为《我怎么这么好看》的电音视频。 相似文献
10.
从三星堆出土文物来看,三星堆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发掘出土之物多与祭祀相关,青铜器、象牙、玉璋等物都极具神秘色彩,并且反映了广汉三星堆的“巫祝”集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团。为了更好地了解“巫祝”形象在三星堆遗址中的地位,作者以三星堆出土的“巫祝”人像为主,分析“巫祝”形象在古蜀国中的地位、身份,从“巫祝”这一形象入手,来看三星堆文化中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巫祝”人像身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孟子·离娄下》所说楚国史书《梼杌》的名称来源是来自南方楚国先祖祭主的名称,古代把圆木柱称作"梼杌"并用来作为先祖祭主,后来便称记载先祖历史的史书也叫做"梼杌"。套在圆木桩上的三星堆青铜人头像与成都金沙木雕彩绘人头像的形制一样,本为南方古国的圆木桩形制的先祖"梼杌",其性质是用来祭祀先祖的祭主。"梼杌"是长江流域巴蜀楚地以断木做成的先祖祭主之状,而青铜立人像是木质先祖祭主的仿制品,青铜人头像用青铜做成再套在断木之上的先祖祭主。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运用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等分析技术,对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表面进行了显微观察和检测分析。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青铜器表面附着有经纬组织明显的纺织残留物,根据保存状况可以分为纺织实物、炭化物和泥化物;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表面光整、截面呈三角形;结合显微红外分析结果,可以确定残留物的原料为蚕丝。实验结果证实了三星堆文化时期丝绸的存在,也探明了丝绸的发现位置,根据赋存状况,推测丝绸与青铜器、金器共同构建了三星堆祭祀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早期铜器与青铜器的起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公元前16世纪以前的早期铜器已在50多个地点发现500多件,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其年代最早为公元前4500年。早期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公元前4500~前2500年尝试冶炼各种原始铜合金的发生期,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红铜为主的发展期和公元前2000~前1600年以青铜为主的成熟期。中国古代青铜器分别起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开始于公元前20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安徽六安出土的商代大口尊为线索,与国内其他地区出土的同类器物作比较,分析商代大口尊的发展规律,并根据这类大口尊的出土分布状况,探讨商文化入川的路经。 相似文献
15.
青铜钺在先秦时期具有重要礼制意义。鉴于考古材料的日益丰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考古类型学研究方法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总结出青铜钺发生发展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古文字和历史典籍资料,探讨了商周时期的用钺制度。 相似文献
16.
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出土的战国秦汉青铜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近年来在四川西南山地盐源盆地的干海、双河地区有大批土坑墓群被垦植破坏或盗掘,损失严重。所幸经凉山州博物馆会同有关部门出面制止与查处,得以稍息,并追回大批文物,其中出土的青铜树、杖、杖首等特别引人注目。1995年秋,笔者有幸在凉山州博物馆见到这批标本,这里愿略述己见,以飨读者①。 青铜树 标本的铸造比较粗糙,一般是单范浇铸的扁平饰片,通高在10厘米-20余厘米,宽8厘米-10厘米,厚仅0.1厘米-0.3厘米左右。根据人物图案上下排列的情况分析,当为干茎直插地面使用,也有可能接在竹木杆上。其基本形… 相似文献
17.
18.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端方(?)禁诸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对这一器群作了详细的工艺考察,阐明了它们的铸作工艺,并就其器物归属和陈列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