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维意  孙志飞 《攀登》2009,28(1):17-19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它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马克思从精神性与自然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等诸多方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内涵;通过对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总体把握,全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进而打开了通向唯物史观的入口。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它在马克思哲学语境中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马克思从精神性与自然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等诸多方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内涵;通过对批判原则与建构原则、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总体把握,全面揭示了"现实的个人"的总体性,进而打开了通向唯物史观的入口.  相似文献   

3.
"长时段"理论的提出者布罗代尔认为,是马克思"首先从历史长时段出发,制造了真正的社会模式",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最强有力的社会分析"。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经济、政治及精神或思想文化等各种结构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诸种结构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是这些结构产生、演变的最终动力。而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始终未能说明各种结构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及形成这些结构的原动力为何。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非常重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作用,但并不理解马克思关于地理环境首先对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社会政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思想。年鉴学派另一位学者雅克·勒高夫对于唯物史观及其与长时段理论关系的认识,则存在某些误解,逻辑上亦有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史学理论研究断想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20世纪中叶直到70年代末,我国史学界通常以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史学理论。在历史学界,历史唯物主义被称为唯物史观。而这种唯物史观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历史观的精神实质。因此,以过去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史学理论,曾经给我国的历史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这当然不是完全抹煞这一时期史学的成绩)。20世纪的最后20余年,亦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界的重要而具有深远影响的收获之一,便是史学界觉悟到不能用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史学理论,历史学应该建设自己的学科理论。我们将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划分成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前者是对客观历史过…  相似文献   

5.
陈方平 《沧桑》2013,(3):82-85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学者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实践本体论倾向,是实践哲学。其实不然。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确立了科学的实践概念和现实关系的主导线索从而使其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革命的实践是新唯物主义萌芽的基点。《德意志意识形态》由此指认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从实践过渡到生产,从哲学话语过渡到现实层面,从而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6.
王秋菊  陈方平 《沧桑》2013,(4):91-93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关怀是立足于现实的、能动的生活过程。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够科学地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观的科学体系。"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主体和价值主体;唯物史观不仅其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其目标也是真正个性的人的实现和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他在19世纪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内容和这一新的世界观的阐发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是一致的。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源、前提和动因,首先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它所导致的分工和交往的发展。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今天,人类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只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世界历史发展的前景或结果,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6,(2)
"四个全面"是解决当今中国现实生活问题与发展的战略,从百年前的马克思经典文献中可以找到学理的支持,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考究。马克思的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一切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核心问题,而物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关系微缩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理论。而这正是"四个全面"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9.
贾孟喜 《攀登》2005,24(5):68-71
马克思从个体视角考察人类历史的基本思想包括:人类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人类总体的进步、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都落脚在每一个体的发展上,未来社会是每个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本文从这些方面说明了个人发展问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邹亮春 《攀登》2014,(3):36-40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经典而又时尚的课题,本文将结合结构主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这一对概念系统。阐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转变。论证这一转变的哲学意蕴在于马克思走出“哲学”,着力于剖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的内在生产结构,并将这一“共时结构”作为逻辑本身呈现其唯物史观。这样将共时结构置入历史的时间之流中,在使得对历史的思考有了空间性反思特征的同时,也超越了唯心主义目的论历史哲学的思想赋予历史以目的必然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11.
高仁立  聂长久 《史学集刊》2012,(6):60-62,97
孙中山提出"师马克思之意",不用"马克思之法"。这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产物,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师马克思之意"表明孙中山的社会主义目标与科学社会主义是一致的。不用"马克思之法",即不赞同马克思曾提出过的某些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具体主张。这体现了孙中山思想的合理性。孙中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学思考、从实际出发研究问题并提出理论的典范。他的独特见解是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贵贡献。  相似文献   

12.
陈方平 《沧桑》2013,(6):101-104
对于历史理论的争论由来已久,国外学者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史理论的误读也形形色色。马克思是通过确立科学的实践概念,进一步推进到物质生产是实践的最基本方面,同时也是全部历史的起源,论证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在马克思哲学中,《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无疑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它甚至被看作是"马克思哲学的秘密和发源地"。学界由此十分重视对这部著作的研究,特别是近30年来,这种现象尤甚。但就笔者的眼界所见,学界对其"现实"概念的研究并不多。无论是从《手稿》这一部著作还是从整个马克思哲学来看,现实概念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相互关系中,二者何为根据,始终是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一个难点,本文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特殊切入点,分工的历史形式,自然分工导致异化劳动三个方面阐释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5.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首先从个体与共同体关系角度解答了"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实的个人",其次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说明个体与共同体的历史辩证关系,最后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于沛 《世界历史》2007,(5):4-11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既有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理论贡献,也有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这并没有改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与时俱进,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完成的哲学革命,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了现实的人类生活。而对现实的人类生活的研究,始终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上展开的。但由于马克思历史研究中研究的起点和叙述的起点不同,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唯物史观的宏观维度,相对忽视了市民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研究这一微观维度。揭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对唯物史观研究内容的丰富和领域的扩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发生学方法与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和 《史学集刊》2007,1(5):43-50
发生学方法兴起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随后被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所采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使这一方法走向科学,从而形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它是对现实及其发生前提和发生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它是历史研究的唯一方法。这对我们加深理解唯物史观与历史学理论方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与笔者所作题为《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自然经济解体》一文相衔接的。在那篇文章里,笔者曾经说明,个人力量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因素,但限于篇幅,它仅侧重从物质方面即劳动者的物质生产能力和交换能力的状况去表述“个人力量”,而且主要论述了个人物质力量增长与封建经济结构解体的关系。这显然是不完整的。概而言之,封建社会里,现实的人们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摆脱人对自然界依赖的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指的是,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运用到历史研究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与范畴。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既是一个自然过程,也是人为着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活动过程,这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思想是与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认识论原则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从马克思看,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认识论原则,一是从事实出发,即从一个事实与另一个事实的联系中发现历史连续性,并最终发现历史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谈到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时曾说:“哲学家们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