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世杰 《满族研究》2002,1(2):54-61
满族自古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以渔猎为生。由于满族人受社会环境、生存条件、政治、军事、民俗等多方面的影响,低龄早熟现象比较普遍,满族的孩子很早就结束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进入了成年人的先烈,承担起家庭、部落和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论点摘登     
《史学集刊》2001,(2):94-96
“羿射十日”史因新探 耿立言在《社会科学辑刊》2 0 0 1年第 1期《上古农耕开发与人为生态灾难——“羿射十日”史因新探》一文中说 ,“十日”是我国上古时期以太阳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集团 ,该集团与以动物为图腾、环渤海湾的诸部落联姻 ,共同从事原始农耕生产。以“十日”为核心的农耕部落联盟与以羿为首的渔猎部落因各自经济方式的不同 ,出现了对自然界开发的不同理解 ,直至发生部落之间的战争 ,这是“羿射十日”的真正史因。这场战争留给后世的教训异常深刻 :尊重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马卫东 )黑人来华问题考略 《社…  相似文献   

3.
在青铜时代的北非地区,国家与部落是人类社会常见的两种重要组织形式,两者之间的交往互动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新王国时期,存在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国家与相邻沙漠中的利比亚部落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出“冲突模式”与“共存模式”之间的有机转换。究其原因,地理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社会结构和地缘格局等,都会成为影响该时期“农耕社会”与“部落群体”之间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借助历史文献及考古证据对两者交往模式及动因的综合分析,是正确认识北非地区古代国家与部落社会交往规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徐州铜山一带是彭祖的受封之地,是彭祖的受姓之地,也是彭祖文化的发祥之地。 彭祖其人 远古时期,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土地肥沃,资源富饶。一支东夷族部落,在这里采集、渔猎、放牧、农耕,繁衍生息,  相似文献   

5.
<正> 一 华族与非华族的称号 西周春秋时期各诸侯封国和其他部落之间的争执是相当频繁和剧烈的。如果更具体地说,这些争执往往表现在华戎之间。所谓华,自然是指诸夏之国,也就是诸侯封国,而戎则包括所谓戎、狄、蛮、夷诸部落,这些都是非华族。戎、狄、蛮、夷,是那时华夏之国轻视其他非华族各部落的贱称。自是不合理的称  相似文献   

6.
满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与渔猎生产实践概念相关的词,被称之为满语渔猎词.它们依据某一共同的语义特征类聚而成满语渔猎词汇语义场.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考察满语渔猎词汇特点的同时,试图综合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来揭示满语渔猎词汇在语义场视域下呈现出层级细密繁多、民族特色突出、多维交叉显著等特点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渔猎经济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在原始社会中,渔猎经济是仅次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活动。所谓渔猎,实际上包括了除农业生产以外的一切能维持生存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原始社会中,往往以捕捞、狩猎为主,这一活动是原古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一般来说,渔猎代表了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自从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渔猎经济的历史。不过,根据我国田野考古  相似文献   

8.
踢形头在明清两代是一种盛行的足球运动。它的源流很久,相传满族人的族祖肃慎就有这种活动。肃慎处于原始社会,以渔猎为生,每当猎得熊、虎、野献等猛兽,则视为山神所赐,逐将头供奉于树桩上,众人围着树桩歌舞,饮酒祝贺,继而烤食兽肉,将兽皮剥下来缝成球状物,相互追逐踢蹴戏耍,两个部落迂在一起,则竞演技艺,从山下踢到坡上,从坡上踢到河滩,相互追逐,直到把球踢进对方部落栅栏内,则为胜利。  相似文献   

9.
满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间。其地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禽兽麇集,鱼蚌游衍。数千年来,渔猎一直是这一古老民族的重要经济生活。早在先秦时期,满族先世肃慎,即以“楛矢石砮”精于射猎而闻名于中原王朝;汉、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承其先世之俗,“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而金代女真,尤“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以射猎为国俗;清代满州,虽渐以农耕为业,但仍然保持尚骑射、好渔猎之风。其渔猎之法,世代传习,因时制宜,形成了颇具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渔猎风俗。一,狩猎  相似文献   

10.
从史诗叙事的空间维度入手,运用空间叙事和生态批评理论分析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文本。首先阐述赫哲族的自然环境及其在史诗中的叙事功能、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剖析生态环境所决定的赫哲人的渔猎生活、鱼皮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活生产实践构成了史诗的地缘性物理空间,承载着史诗的宏大叙事。其次结合史诗的情节母题和艺术形象论述惩恶扬善、保卫氏族部落的英雄观,解读萨满教信仰中万物有灵论如何反应人与神灵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史诗叙事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本文想说明良渚文化是生活在东海之滨的古代部族所创造的文化(图一)部族是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起来,它们之间存在着质的不同,对于部落,一般认为有以下特点:1,部落是原始公社制度下所特有的人们共同体和社会组织,是较氏族和胞族为族为大的,主要以血缘关系联系的社会组织形式.2、部落的来源多为有血缘关系的渚氏族联盟.形成部落后,具有自己特有的名称,崇拜物和崇拜方式,部落方言和特定地域.3、部落内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如部落成员大会,部落议事会,酋长制等.  相似文献   

12.
4000多年前的太湖,还是一个十分落后、封闭的原始氏族部落群居之域。人们靠渔猎为生。三山岛旧石器遗址的挖掘证明,太湖东山1万年前即有入迹。大禹治理太湖水患以来,受中原化影响,人们在渔猎之余开始学着圈养禽畜和农耕,有的开始向陆地栖宿。东山所以山潭、山涧与土井之多,据说还是大禹引导的。尔后,西周诸侯纷争,吴越争霸,越灭吴,随着旧的宗法等级制度的不断瓦解,不同阶层的人沦落到流浪大军的行列。其时的水乡江南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便成了这些流浪的乐土。这个时期的东山正是人们所向往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伊犁地区的锡伯人在不少人眼里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当年他们为何要从东北迁徙到遥远的新疆?如今生活在乌孙山下的锡伯人,难道真是清乾隆年间戍边将士的后裔?这个自古以箭法精绝驰名于世的强悍民族,现在生活怎样?带着一个个疑问,笔者专程来到这里进行了采访。 万里迁徙伊犁边陲 据史料记载,锡伯人世居中国东北。在公元5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他们的祖先鲜卑部落就提弓携箭,飞马驰骋于呼伦贝尔、绰尔河、嫩江、松花江一带。古代的锡伯族是一个靠渔猎为生的部落,他们用弓箭、长矛、木棒和线网猎兽捕鱼。“雪飘如蝶飞,驰骋共撒…  相似文献   

14.
(五)蒙古族的文学 蒙古族的文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民间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种。13世纪初,蒙古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以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陆续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蒙古族文学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氏族社会和奴隶制初期部落民族的渔猎畜牧业生产,原始部落之间激烈频繁的征战,以及古代劳动者渴求征服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理想和愿望。如《勇士古那干》、《江格尔》等这些古老的英雄史诗,以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对后代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黑龙江是一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区位独特,资源丰富,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风雷激荡的历史长河中,黑龙江人经历了早期渔猎和稼穑的艰辛,部落繁荣和民族融合的递嬗,为我们多民族伟大国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来,黑龙江人蒙受了列强宰割的屈辱,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战,谱写了维护国家统一和捍卫民族尊严的光辉篇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70年波澜  相似文献   

16.
杜尔伯特考     
我国黑龙江省、新疆、内蒙古等三个省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都有杜尔伯特蒙古部落。但是,这些部落都是同名异姓,并非同一祖源,人们往往予以混淆,甚至张冠李戴,歪曲历史。本文以黑龙江省境内的杜尔伯特部落为主,对“杜尔伯特”一名的含义、由来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活动情况,做一简要考证,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一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则指炎帝、黄帝、太 、少 、颛顼。另一说则指伏羲、炎帝、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为五帝。这些传说中所指的人物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三皇五帝”在当时社会中,极有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人物,不过他们或是指某一强大部落的统称,也可能是指某强大部落酋长式的代表人物。在远古时期,人类在生活斗争中逐渐形成部族,称之为“三皇五帝”的代表人物,在率领本部族与大自然及部族之间的争斗中,取得了统治地位,因而受到本部族人的尊崇,并把他们加以神话…  相似文献   

18.
欧洲流行病进入北美洲,对北美印第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行病不仅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更重要的是,它在心理上给印第安人以沉重打击,使他们陷入了一种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它还改变了印第安人的部落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体系,疫病肆虐之后的部落村庄、幸存者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族、语言、文化的新的群体组织,新的社会组成、战争局势和部落上层人口的减损都冲击了部落的权力结构。不同的部落受流行病影响程度不同,死亡率不同,导致部落间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战争的胜负状况,改变了地区的局势,影响了各部落之间以及印第安人部落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被歧视部落"源自日本古代的贱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建立了近代天皇制下的中央集权国家,在"一君万民论"原则下,将部落民编制为一般国民,利用神道教化等方式,规范部落民的共同体意识,将其技术、劳动和土地资源吸纳到工业生产乃至战时体制中。在"文明开化"旗帜下,知识界围绕部落民"人种"问题的争论影响了民众在人种观、卫生观、地域观与良贱观等方面针对部落民的歧视态度。普通民众与部落民之间的激烈冲突直接推动了部落民走上寻找身份重构之路:试图融入新兴民族国家的"同和"之路,或作为"特殊"的"他者"而追求解放。部落民的职业、社会地位与自我认同意识的转型,伴随着日本近代国家的建构过程。部落歧视持续至今,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1988年通过的《印第安人博彩业管制法》是美国印第安人事务中的一个重要法案,该法是为解决因部落赌博而带来的部落与州之间的纠纷而颁布.它要求部落与州就赌博事宜达成契约,然而订立契约却改变了部落的地位,因为部落早在美国政府和州形成之前就已存在于北美大陆.根据联邦宪法,部落与美国政府维持着特殊的联邦关系,其政治地位要高于州,一直以来部落主要是与联邦政府发生关系.但在该法通过后,部落却必须要与一直被视为印第安人威胁的州进行互动.因此,该法普遍被认为背离了部落自决原则,将州与联邦政府间的权力平衡转向了州,从而削弱了联邦政府和部落的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