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沟桥事件的“发端”和所谓“中国共产党计划”说——与坂本夏男商榷[日]安井三吉郎维成译进入8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日本一部分人中间,卢沟桥事件——“中国共产党计划”说又重新抬头,他们的主要根据是近年来中国在加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新发表的当事人的回忆录等。...  相似文献   

2.
一 一年以前,这部书已经出版日文本。主编者是井上清、卫藤沈吉,书名叫《日中战争与日中关系——卢沟桥事件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记录》。1988年9月东京原书房发行。中文本《中日  相似文献   

3.
爱知大学的江口圭一教授是日本著名的近现代史专家。他近年主要致力于研究日本侵略中国的十五年战争史(1931年至1945年),著述颇丰。1988年岩波书店筹划出版“昭和史丛书”时,特邀江口教授撰写了《卢沟桥事件》一书。这本《卢沟桥事件》篇幅不大,但资料丰富,论述扼要,它所表述的观点,在日本研究  相似文献   

4.
前言:"十五年战争论" "十五年战争论"是理解1930年代日本对外行动问题上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历史解读。当初这一说法被理解为一种单线式的历史解释,即从满洲事变到日中战争再到太平洋战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满洲事变使得日中无法避免一战,日中战争无法逃脱太平洋战争的命运。围绕这一历史解读,日本近现代史学家展开讨论,对十五年战争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66年前的“沈崇事件”,对于而今中国绝大多数中、青年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甚至根本不知。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知道沈崇这个人和因她不幸的遭遇所引发的“沈崇事件”,也仅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6.
《历史研究》近期发表的两组义和团研究论文 ,展现出历史事件研究的新前景 ,即不再把事件视为自足的研究对象 ,而将其作为透视社会结构的研究路径和视角。“事件路径”的历史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和看待时间的不同方式。在史学研究中 ,“事件路径”是沟通宏观与微观、结构与事件的有效途径 ,它与社会史、总体史、叙事史等当代史学的新进展并行不悖 ,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学术界围绕“南京大屠杀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到90年代,已经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较量。尤其是随着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承认或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已经不单纯是学术问题。本文拟对7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关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论争,以及各派学者的论点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及其管理者之间信息屏障,同时也催生了旅游领域的公共事件。本文在网络时代旅游研究的回顾后,通过对三亚宰客事件回顾、传播及影响研究,提出了网络时代旅游公共事件应对的四点管理策略,即提高网络旅游公共管理的危机意识、提高旅游公共管理的服务和法制意识、健全网络时代旅游公共管理的机制和实施旅游公共事件的危机营销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统治哈尔滨时期,曾发生过日伪政权镇压左翼文化人爱国活动的“口琴社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口琴社成员先后有十几人被逮捕,均遭受酷刑折磨,有的被判徒刑,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历史上是有名的美酒之乡。在20世纪60年代的社教运动中,这里曾发生过一起闻名全国的政治风波,即“高沟事件”。然而,长期以来,该事件在共和国史书乃至江苏地方史中甚少提及或语焉不详。近年来,随着档案资料的开放及一些亲历者回忆录的逐渐问世,我们对这起事件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笔者通过对原始档案、地方志和个人回忆录的梳理,试对“高沟事件”做一揭示。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是历史上有名的美酒之乡。20世纪60年代的社教运动中,这里曾发生过一起闻名全国的政治风波,即"高沟事件"。然而,长期以来,该事件在共和国史书乃至江苏地方  相似文献   

12.
卢沟桥事变后,滞留朝鲜的华侨无奈下必须谋求与日本当局保持和睦关系,尤其是驻京城(汉城)总领事馆面临二选一的艰难抉择。南京陷落促使驻汉城中国总领事范汉生脱离蒋政权,支持南京汪伪政权,朝鲜华侨遂宣布支持临时政府,成为日本友邦国国民。1940年代,八路军利用朝鲜华侨进行反日,仁川事件使朝鲜华侨与日本殖民当局矛盾激化,日本对朝鲜殖民地的统治开始受到来自南京汪伪政权管理下的总领事馆和普通华侨这两方面势力的动摇。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国内外事件管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莉 《旅游科学》2009,23(5):64-71
文章分析了事件产业链各环节的构成及相应的研究取向,从上游、中游、下游及影响评估四个方面对国内外事件管理研究领域的主要观点及其差异进行了述评。发现对事件管理的战略管理,产业融合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合作,及事件参加者体验被忽视的地位等研究的缺失在国内外均有存在,国内尤为突出;而产业发展成熟度的不同使国内外研究角度与方法存在诸多不同,研究结果的梳理为事件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性的反思,并进一步指出了研究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丁立春  丁桂荣 《世纪》2020,(1):30-35
本文系"二丁"事件当事人丁立春、丁桂荣兄妹偶读《世纪》杂志2018年第4期刊发的《"二丁"事件和庄则栋的政治浮沉》一文后有感而发。此文涉及特殊年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事纠葛,本着留存史料的原则,本刊作部分删改后分上下两期刊发。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研究者大多认为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有三千万人左右。实际上,在“大跃进”之前,已发生因饥荒饿死人的事件。就目前公开的材料看,广西是较早出现严重饿死人事件的省份,1956年发生的“平乐、荔浦和横县因灾饿死人事件”最先被公开曝光,195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就有一篇通讯:《去年广西因灾饿死人事件是怎样发生和怎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16.
事件经济影响研究述评——一个评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起静 《旅游科学》2009,23(4):57-63
经济影响一直是事件旅游研究中最受学者广泛关注的话题。虽然事件经济影响不是事件旅游文献中最早被研究的问题,但却是第一个被完整研究的主题。从1977年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关于事件经济影响研究的文章到现在,事件经济影响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许多学者介入其中。但由于经济影响的复杂性,至今该项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76篇事件经济影响的历史文献进行梳理,对事件经济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结论做了详细的介绍,以期为事件经济影响提供一个统一的评估框架,为致力于事件经济影响研究的学者提供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7.
马晓岗 《攀登》2007,26(4):17-19
本文从政治学和法学的角度对发生在青海省群体性事件的各种类型、产生的原因和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的化解机制,为今后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魏小兰 《百年潮》2007,(9):52-56
沙韬,在20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康生的秘书。沙韬叔叔与我父亲王涛江是30年代在延安时的老相识;在60年代轰动中调部的“沙韬事件”(人称“杀头”事件)中,我父亲也曾帮助过他。因此,他与我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1995年我父亲过世之后,沙韬叔叔曾多次来到我家,向我和我的母亲谈他的经历,特别是历史上所谓的“沙韬事件”。  相似文献   

19.
杨凯 《文史天地》2010,(3):69-71
这是件发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当我们敢于回首面对事实时,还能说那三年之祸完全是"自然灾害"吗?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公民社会理论角度对群体性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基本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凸显期,但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组织的严重缺乏,民众与政府对话的平台缺失;由此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参与的素质,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公民社会的概念虽然不是我们的本土理论,但公民社会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文章通过一个案例——瓮安事件、利用一个理论分析视角——公民社会构建理论来分析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和根据原因分析我们应对这类群体性事件可以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