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支两军"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支两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项重大事件,1967年初开始,全国处于"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武斗成风,局势难以控制.为制止全国混乱局面,毛泽东决定派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从1967-1972年,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280余万名指战员担负这项任务."三支两军"人员在艰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冒着生命危险,努力维护局势稳定,制止武斗,保护了一些老干部和知名人士的安全,保护了一些重要单位和设施免遭破坏,维护了全国的交通、邮政、金融、财政、武器研制的相对正常的活动,等等."三支两军"既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后果.  相似文献   

2.
"真心"既是憨山德清佛学思想的根本主张,也是其文艺理念上的自觉追求.从文学创作上重"真心流溢",到艺术理论中强调"真心"妙悟,都是以"一心"为理论本源的,其文艺思想实际可以"真心观"来概括和表述.同时,憨山德清追求诗、文、书、画中的"真心"流溢,承续了唐宋以来心性与艺术相沟通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大乘佛教"真心"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艺的深刻影响,其文艺主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郝广胜 《攀登》2001,20(Z1):8-9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它对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进一步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与香港"后过渡时期"的中英外交斗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小平为解决香港"十二年过渡时期"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问题,提出创造条件让"爱国爱港"的香港人逐步参与管理并且为1997年收回香港以后"港人治港"培养人才.由于英国在"十二年过渡时期"以"代议制改革"为核心的"非殖民化"的"光荣撤退",以及不惜牺牲中英合作关系和香港前途以香港为"磨心"进行的自"偷步民主"至"民主冲剌"的政治对抗,中国在中英合作的基础已经被破坏、"旧香港"与"新香港"之间的政治体制"直通车"已经"不通"的情况下,根据"以我为主"的原则按照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规定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另起炉灶"筹备香港特别行政区.  相似文献   

5.
1949-1986年,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由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演变.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目的 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从70年代开始,在国家安全环境显著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开始有所调整.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诞生.从尖端技术到新技术再到高技术,党和政府选择的重点研发领域不断调整,在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同时适应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人民群众创造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革命的初心与使命,不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是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战略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工作方针几经调整变化,由"四大方针"到以农村为重点,由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到新形势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究其根本,为人民健康服务、防患于未然、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积极有效的卫生工作方针和经验总结。以此为指导,中国的卫生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全民健康为核心,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等内容为重点的健康中国战略,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7.
1956年10月发生的波兰和匈牙利危机对中国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巨大震动。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人认为主要是解决执政党本身的问题。毛泽东则强调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强调加紧思想教育。针对铁托的演说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动荡,中共领导人第一次提出了批判修正主义的问题。面对中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执政党的主旨是调整原有方针、政策,采取某些“让步”措施。而毛泽东则把社会思想动态问题看得比较严重,为以后的“整风”和“反右”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体系.辩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为线索,重点考察了从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历史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向科学技术进军"的掀起;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三、波、匈事件尤其是匈牙利事件,对知识分子政策的消极影响;四、右派错误言论与整风运动的转向;五、反右派运动的梗概;六、反右派运动严重扩大化错误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袁帅 《神州》2012,(19):100-103
70年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提出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这两个根本问题,提倡和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生活,投入革命斗争实践,创造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作风的优秀作品。今年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这70年中,这一方针一直都是中国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并且因此诞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本文将回望《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述70年文化发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苏联、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艺始终是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新中国的美术家在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中,艰苦地、小心翼翼地寻求政治与艺术的结合部,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领域中,创作出一批批属于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力作。毛泽东晚年的极“左”路线,最后也将“三突出”、“高大全”、“红光亮”的美术推向顶峰与终结;同时,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美术,提供了复兴与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方面,从毛泽东没有革命文化事业,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到邓小平"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从江泽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到胡锦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著标志",都是对文化建设所做的深刻论证。通过对新中国文化历程的回顾,可以总结文化建设60年来所发挥的解放思想、动员人民、引领时代风尚的作用,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3.
"两个飞跃"是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改革和发展设计的伟大纲领。从对"第一个飞跃"的肯定和支持,到对"第二个飞跃"的探索和展望,邓小平始终坚持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仅科学地规划了"两个飞跃"渐次实现的现实道路,而且为我们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和创造了包括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科学理念,率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创造性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虽然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乃至"一国两制"的演变,但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不变的原则.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处理两岸关系更趋务实灵活,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双百方针的一个方面,最初是针对历史学问题的争论提出的,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推动了历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建国初期,历史学领域里的争鸣较之其他学科领域的争鸣更为活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9年1月郭沫若发表《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再次引发了史学争鸣的热潮,通过讨论,有关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涉及面越来越广,相关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易平 《安徽史学》2007,(6):33-36,42
"江南本"《史记》曾藏于北宋御府,至南宋时已残缺近半,后来亡佚.该书的情况,仅见南宋高似孙论及.本文主要依据高氏所提供的江南本《史记》例文,并参北宋景祐本等相关材料校证,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本《史记》为五代官写本.该本与北宋官方刊定的《史记》文本有密切关系,可能就是北宋时校刊《史记》用的底本,它是唐宋之间《史记》传承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降,随看中国内忧外患形势的日益加剧,知识分子阶层勇敢地承担起了救国救亡地历史使命。他们或以艺见长,或以突出。然而由于中国传统之重轻艺思想的深远影响,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只能遵循“学而优则仕”这条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老路子。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此种情形直接阻碍了中国进一步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57年批判"反冒进",形成了所谓"积极平衡"的理论、生产建设中浮夸风的政治气候和行政运行上的互动机制。在毛泽东看来,要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资金和物资的缺口可以依赖发动群众实现"积极平衡"。发动群众,其思想渊源与当年"大生产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在经济上的涵义是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于是,在中国,"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就意味着: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既试图加快重工业的发展,又试图在较少资金投入下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实行"两条腿走路"。在此路径下,"人定胜天"的观念与浮夸风两者相互作用,终于形成了"大跃进"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