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合作,是两党关系史上的第二次合作。这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这一胜利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特别是在近代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国共两党合作,均于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本文就第二次国共合作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略作探讨。一、国共两党的合作,使抗日战争得以全面展开,并取得最后胜利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战;没有国共合作,就不可能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结成了统一战线,但矛盾一直没有消除,政治斗争和军事摩擦不断发生,两党之间的谈判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王世杰先后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等身份,参与抗战后期国共两党的多次谈判,直至重庆谈判,签订了著名的《双十协定》。其中经过,曲折多变,跌宕起伏。详情请看《王世杰与国共谈判》。  相似文献   

3.
从1937年2月至9月,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国共两党历经艰难曲折,往复谈判,终于在外敌侵略和民族危机面前,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并以此为基础,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成为中国人民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获得胜利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正"皖南事变"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冲突的一个大爆发点,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探究"皖南事变"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有助于考察当时国共关系的真实状况。"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及其必然性国共第二次合作以来,初期双方合作虽使两党关系改善但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在政治上,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心理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全面抗战初期就有国民党将领宋希濂、戴笠、蒋鼎文等致电蒋介石,称共产党借此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浅议吴灿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了第二次合作。认真研究这次合作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深刻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一国两制"提供了经验和镜鉴首先,第二...  相似文献   

6.
抗战前期国共两党共建一个“大党”的谈判习五一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毅然捐弃前嫌,共赴国难,联合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重任。在抗战前期,国共两党为寻求第二次合作的方式,进行了艰难曲折的谈判。国民党试图“消融”共产党,而共产党也试图“改造...  相似文献   

7.
合作与冲突始终与抗战时期国共关系风雨同行。日本的侵略促成了国共两党携手御侮,但政党之间的分歧仍然侵蚀着国共两党合作的肌体,加剧了国共之间的权力博弈。陇东事件发轫于国共两党对陇东统战县域的争夺,根源于共产党寻求发展与国民党必欲遏制之间的碰撞。陇东事件是经蒋介石默许,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具体策划,国民党陇东当局实际执行的一次试探共产党合作底线的有计划、有预谋的军事摩擦行动。冲突的发生虽夹杂着国民党地方当局对中共力量发展的疑惧及其对重庆政权意图的主观臆测,但总体上是沿着国民党"限共、溶共、反共"的轨道运行,冲突的发展也未逾越甘肃省政府既定之"地方化"的解决范畴,国共双方交涉最终陷于蒋介石推脱责任,甘肃省政府居中调停,陇东署县政府承担一定责任,交涉双方相互指责的扯皮之中。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合作中存在着矛盾、斗争,但在国共两党共同的努力下,尤其是共产党在遭遇到国民党的两次反共高潮中执行了正确的方针,进行了适当的让步,最终共同坚持了战斗并赢得了胜利。总结这次国共合作让步的历史启示,对于国共两党今后的共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共关系逐步由合作走向摩擦,前后经历过三次"国民党反共高潮":第一次是1939年12月爆发的山西新军事件;第二次是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第三次是1943年5月,国民党准备闪击延安。中共党史著作对此多有叙述,然而往往没有注意到,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共高潮"前后两年多期间,国共关系一度相当缓和,且有过一段较为密切的接触,特别是1942年这一年,蒋介石主动提出要与毛泽东会晤。为此毛泽东多次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希望面对蒋介石会商国共关系,后因周恩来的反对,而改派林彪到重庆见蒋介石。最终双方因差距过大,谈判不了了之。此后不久,随着共产国际的解散,国共双方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对抗。  相似文献   

10.
上海三次工人武装暴动是在国共两党共同参与下合作完成的,前两次是由于准备不足而失败,最后一次虽然成功了,却又惨遭国民党的镇压。在这三次暴动过程中,国共两党矛盾重重,冲突不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四一二"政变之前国共两党合作的真实情况,一方面是共产党的竭力挽救,一方面是国民党的极端不满,在这种脆弱的合作中两党的破裂注定是无法挽回的。  相似文献   

11.
刘屹 《文史春秋》2007,(4):41-43
对于我军的授衔工作,人们熟知的大概就是1955年和1988年的两次。其实在我军的历史上,从很早的战争年代就对此做过尝试,最早的一次授衔应当是1939年,第二次则在1946年。1939年的这次授衔始于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共产党对国民党由敌对关系到合作抗日的酝酿时期,到国共联合建立党际环境联络机制的谈判阶段,再到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党际环境日臻成熟的形成过程。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特别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进程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背景下对国共两党抗日态度、立场和政策的影响及关系展开思考,从国共党际环境演变的角度探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3.
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酝酿期间两党秘密接触的史实,大都已公诸于世。只是对于1936年1月国共两党在莫斯科所进行的这次谈判,由于至今谈判经过及有关文件未予公布,人们知之甚少。笔者有幸在莫斯科俄罗斯当代文献保管与研究中心查阅到中共谈判代表王明与潘汉年关于这次谈判的全部  相似文献   

14.
吕春 《文史春秋》2007,(4):9-11
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中日秘密谈判可以说是抗日战争期间最诡异的事件,一方面,蒋介石屡屡对孔祥熙的谋和活动加以阻遏;但另一方面,蒋介石本人又亲自掌控过几次对日秘密谈判。在蒋介石亲自掌控的谈判中,他最重视,并且最用心指导的是1938年的萧振瀛与和知鹰二之间的谈判。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民党方面意识到中国人民抗日浪潮之势不可挡,被迫放弃了武力消灭中国共产党的企图,而坐到谈判桌前,与中共磋商合作抗日问题。抗战爆发前后,国共两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7年2月8日至9月下旬期间,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和南京等地进行了一系列秘密谈判。中共方面的代表有周恩来、博古、叶剑英、林伯渠和朱德;国民党方面的代表有顾祝同、贺  相似文献   

16.
赫尔利于一九四四年九月奉命使华,至一九四五年九月离开中国。这期间国共两党曾三次举行谈判,每次谈判都与赫尔利有密切关系。揭示赫尔利与这一时期国共谈判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四十年代中期美国的对华政策。  相似文献   

17.
略论共产党与救国会的抗日统战主张陈伟桐在1936年抗日救亡运动中,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合力作用下,经历长达9年内战的国共两党正式举行谈判,谋求合作抗日,开始了从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伟大转变。其中,中共与救国会的关系,对时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是我国现代史上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抵御外侮,浴血奋战八年而取得伟大胜利的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全民族各阶层广泛参加抗战,为保卫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抗日战争50周年之际,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以下  相似文献   

19.
和平与民主、团结与统一是抗战后中国遭遇的首选主题。然而,局势的发展远远超出了人们期盼的轨道,国共两党在中国社会与政治重新整合问题上的谈判屡屡受阻,由分歧到磨擦、冲突,最终演绎为非武力不能解决的格局。国共两党所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势力的角逐,使那些处于夹缝中的中间势力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如果说国共两种政治力量处于相持或胶着态势时,他们还能保持所谓的“超然”或“中性”立场;那么,当局势越来越明朗时,  相似文献   

20.
正毛泽东主席初识民主人士李烛尘,是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谋求国内和平,应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进行国共两党谈判期间。而李烛尘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认识,则早有渊源。中国共产党把统一战线作为"三大法宝"之一,同民主人士的交往便是统一战线的一项重要内容。标题之所以用"特殊"两个字,则是说毛主席与民主人士李烛尘,有着不同寻常的一种交往。李烛尘(1882—1968年),湖南永顺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