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博览》2014,(11):34-35
现在人们请客时,客人由于某些情况不能饮酒,往往举起茶杯说:“以茶代酒。”那么,“以茶代酒”从何而来?又有什么典故? 根据三国时期的《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相似文献   

2.
奉茶之道     
项明 《福建旅游》2004,(9):36-36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  相似文献   

3.
《文史博览》2008,(6):34-35
在酒桌上常听人说"以茶代酒,不成敬意"。如此不喝酒的人,既推了酒,又不失礼节。"以茶代酒"最早始于三国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  相似文献   

4.
胡燕  陈奕翰  杨平 《江苏地方志》2023,(3):18-21+90
<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南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六朝时期,都城建康由此成为当时的茶文化中心。[1]有学者认为,从茶产业、茶文化代表人物、标志性茶事、茶文化经典集中之地来衡量,南京堪称东晋、南北朝之“茶都”。[2]以茶代酒、以茶养廉、以茶为赐、以茶为礼、以茶祭祀都源起于六朝的南京;南唐建立了“北苑茶”体系;“茶圣”陆羽踏足栖霞山留下试茶亭;朱元璋“废团茶而兴散茶”,开启“茶为国饮”新风尚;  相似文献   

5.
以茶搭馔     
正台湾盛产茶叶,饮茶文化更是台湾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来更有许多"茶酒"诞生,"以茶代酒"、或是"以茶入菜"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青睐。现在,晶华与台虎更是"以茶入啤酒",创造出充满台湾特色的精酿啤酒。台北晶华酒店董事总经理吴伟正表示:"打造一个跨界合作的平台一直都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晶华丽晶酒店集团期望能够集结各界Best in Class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国际  相似文献   

6.
走南闯北时,在那大大小小的茶馆里憩息,不难发现积淀了古代悠久历史的茶馆,不仅体现着茶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也泛起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茶馆正成为现代人丰富休闲生活,相互传播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茶馆,又称茶肆、茶坊、茶楼、茶室、茶社等。茶馆历史悠久,究竟起于何时?很难查实。不过,远在六朝时,江南品茗之风就很盛行,一些人崇尚清谈,以茶代酒。市场上出售茶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317—323年)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住市鬻之,市人竟买”。而开设茶馆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自邹、齐、…  相似文献   

7.
回族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一奇葩,“熬茶”和“盖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瑰宝,内涵丰富,具有民族特性.回族茶不仅丰富了回族的饮食文化和礼仪文化,而且其药膳功效也是名扬天下.回回人好茶,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以茶送礼,以茶谈心,饮茶保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茶.  相似文献   

8.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千古茶联在蒙山茶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茶人们都非常熟悉。但它始于何时,出自何人何处?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不少人,都说不清楚,经朋友介绍,找到了一点线索,依稀看得出一个原始的演变轮廓。  相似文献   

9.
王学泰 《世界》2006,(9):34-35
“画人”是我仿照“学人”杜撰的一个词,这里打个引号,以就正于通人。台湾学界有些热衷于茶或酒的人士往往被人称为“茶人”或“酒人”,并不是这些仁兄以茶或酒为生,而是说他们沉浸于茶酒,把茶酒当作他们生命一部分的缘故。秉恒兄也是如此,虽然他也多次搞画展,出画册觅知音于社会,但作画对  相似文献   

10.
张丽 《收藏家》2003,(10):41-43
所谓“三清茶”碗,就是以乾隆皇帝赞咏“三清茶”的诗文作装饰,又专门用来饮用“三清茶”的碗。它既是宫廷所创,又为宫内专用;既是实用之器,更是精美的工艺品,同时它还记录了一段君臣茶宴作诗联句的历史典故。“三清茶”诗文碗由乾隆皇帝一人促成,是他的得意之作,因而曾命御用作坊反复制造。就目前所见的传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类。其中瓷器有青花、红彩之分,漆器有雕漆、描漆之分,加起来应该有五个工艺品种。“三清茶”碗无论什  相似文献   

11.
《风景名胜》2014,(9):24-2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在湖州市长兴县,可以体会到家家有良田、依山傍水,鸟语花香的生活,去过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在那块风水宝地,“茶仙”陆羽都曾隐居过多年。  相似文献   

12.
胡适在众多亲戚中与胡近仁关系最为密切。胡近仁虽为族叔,其实只长胡适四岁,是胡适在九年家乡教育期间,读书写诗的引路人。胡适在上海求学及留学三年期间,胡近仁是他母亲家信的解读人兼代撰人。胡适回国后以博士身份在北大任教,两人信函频繁。胡适对于自己婚姻的真实看法,只透露给这位族叔一人;而胡近仁就连儿子择校的小事也要与胡适商讨。虽然两人地位悬殊,却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总角之交的那份情谊。胡近仁在上海开设裕新茶叶店,生意不尽人意,于是想借重名气已经如日中天的胡博士来促销。1929年,他给胡适写信谈了自己想推出“博士茶”的设想,并将写好的广告词请他过目。广告词中说,胡适早年服用此茶“沉疔遂痊愈”,“凡崇拜胡博士欲树于文学界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当年,胡适若是首肯的话,“博士茶”一定会畅销全国,也会给他的族叔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可胡适断然说“不”!他及时复涵,阐明自己的观点:一、沉疔痊愈,“这更是欺骗人的话”;二、“博士茶”广告中不能使用胡适名字,广告的“措词其实甚俗气、小气”;三、崇拜胡适饮“博士茶”,“此是最陋俗的话,千万不可发出去”。胡适在信结尾处给胡近仁指点迷津道,“当细心研究大公司、大书店之广告,自知近世商业中不可...  相似文献   

13.
倪泳 《江苏地方志》2023,(2):30-32+35
<正>现在流行的茶艺来源于中国古代的茶道。对茶道形成和推广作出巨大贡献者,除了“茶圣”陆羽和“茶僧”皎然外,还有唐代泗州临淮(位于今江苏盱眙县境内,与盱眙县城仅隔一条淮河)人常伯熊。常伯熊,名鲁,字伯熊,生卒年不详,但可以确定他与陆羽和皎然同为中唐时期人。据唐代《封氏闻见记》和《新唐书》以及康熙《泗州通志》记载,常伯熊在临淮举行首次有历史记载的茶艺表演。[乾隆]《泗州志》云:“常伯熊,泗人,  相似文献   

14.
日本茶源于中国,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从日语中“茶”的字音入手,从茶名、茶与人、茶谚三个方面分析日语中与茶相关的表达,借此说明,茶与日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日本人在秉承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领悟融入新意,在茶文化中常年累积的经验、生活智慧等都借茶发挥。  相似文献   

15.
刘黎 《文史博览》2015,(4):15-18
本文先从筛茶、红枣桂圆鸡蛋茶、合合茶、交杯茶、抬茶、回门茶等六个方面,对茶在湖湘农村婚庆中的存在与文化寓意作了简单梳理。之后从“茶的物质特性暗合了文化主体对美满婚姻的渴求与祝愿”;“认知伦理,以茶为媒,重塑湖湘农村和谐人际关系”;“充分利用与合理重组湖湘农村婚庆茶俗,纯化湖湘民俗、民风”三个方面重点写茶在湖湘农村婚礼中存在的文化价值发掘策略。  相似文献   

16.
郑薪 《巴蜀史志》2003,(2):58-58
以茶敬客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与礼俗。早在晋代,士大夫好清谈,常以茶助兴,弘君举在《食檄》中描绘当时主、客见面后是“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可见当时已出现以茶敬客的礼俗。晋代王潆的“茶汤敬客”,陆纳的“茶果待客”,桓温的“茶果宴客”,至今仍传为佳话。唐代以后,此风更盛,“寒夜客来茶当酒,两腋清风几欲生”(郑清之),正是这种风俗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文人与茶     
茶是中国的国粹。在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茶超越日常生活必需范畴,摒弃“浑以烹之”、“与瀹蔬而啜者无异”的粗放式饮茶,代之以细煎慢品的饮茶,赋予人以精神享受和艺术美感,无不与历代文人的闲情逸致和刻意追求相关。有人说,作为一个文人,一生没有醉过,那将是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三吨“湄江”渡难关 “湄江茶”,是1954年由时任贵州省省长的周林为其命名,在此之前叫“湄潭龙井茶”。解放后,虽然每年的产量不断增加,最多才达到500公斤。产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价格高出其他普通绿茶10倍以上,能花高价买湄江茶喝的人很少,市场需求不足,抑制了湄江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日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上,茶道文化是其中光彩夺目的篇章。日本自荣西禅师从宋朝输人菜种,著(吃茶养生记》以后,饮茶风习就以禅林为中心而逐渐推广起来。到了元代,通过日本人元僧的介绍,中国的品茗方式唐式茶会(或简称“茶会”、“茶寄合”)也传人了一衣带水之隔的邻邦。后来唐式茶会又逐渐单纯化、日本化,形成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之汤”(即“日本茶道”),“普及了静寂闲雅的趣味”,予日本社会和文化生活以深刻、久远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的历程中,在日本国曾留下了许多与茶道文化有关的书法、绘画、陶瓷器等中国…  相似文献   

20.
茶道是以“品”为主而井然有序的饮茶方式,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寄托情谊.表现自我.它形成于盛唐.茶圣陆羽是中华茶道之先驱,其著作《茶经》系地道的“茶道哲学”.《茶经·一之源》云:茶叶为饮.可以疗疾.“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六之饮》则强调了“饮之时义远矣哉”.饮茶可以“荡昏寐”,故茶味要求“珍鲜馥烈”“隽永”.把饮茶视为精神享受,重在一个“品”字,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所以森本司朗评论《茶经》云:“在这本百科全书式的项目纷陈之中,可称之为‘人生指南’的思想脉络贯穿全书.……是茶的精神;是俭的美德;是穷苦人自主独立.自力更生、刻苦奋斗的生活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