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一幅拍于1976年的照片。当时,大院里请来一位摄影师,轮到给我拍照了,母亲突然想起要给我来个造型,第一个念头就是杨子荣的扮相。只见她取来枕巾沿着我的额头捆成“绒帽“,用她的  相似文献   

2.
“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30多年前童祥苓塑造的杨子荣深深镌刻在一代人的记忆中,他浓眉大眼,身披大氅,完美地诠释了那个时期的审美观,成为时代精神和英雄主义的代名词。杨子荣使童祥苓成为“文革”中闻名遐迩的明星,样板戏也带给他宠辱交加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张振中 《文史月刊》2004,(11):24-25
大洋山位于括苍山脉西段,是仙居、永嘉、缙云、青田、丽水五县的结合部,分属温州、台州、丽水三个地区,周围近千平方公里。山高岭峻,溶洞遍布,隘多路险,是个理想的游击区域。  相似文献   

4.
杨子荣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形象通过《林海雪原》的小说、电影、特别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为人们所熟悉。不过,大家认识的杨子荣是小说、电影和舞台上塑造的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杨子荣——当年在东北剿匪战斗中屡建奇功的特级侦察英雄的真实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而最近上演的有关杨子荣的电  相似文献   

5.
对于“80后”、“90后”来说.“粮票”一词可能闻所未闻,或只在收藏家那里见过这种历史遗存;而对于上了年纪的过来人,却对粮票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新中国成立60年间,粮票从滥觞到终结,竞长达38个春秋,足见其在民众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原名杨宗贵,一九一七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圩岬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他幼年丧父,跟着妈妈、哥哥和两个妹妹苦度时光。他读过两年私塾。十四岁跟着乡亲们闯关东,在丹东市郊一个资本家开的缫丝厂里当季节性童工。缫丝旺季一过,即被辞退。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到处做短工。天天起早贪黑,拚命劳动,才能挣上个“半拉子”工钱。后来他又到鸭绿江上当船工,在烈日暴晒和风吹雨淋中逆水拉绛,尝尽了人间辛酸。一九四○年,杨子荣被日寇抓去当劳工,在鞍山修军用仓库。在  相似文献   

7.
扮演样板戏中的杨子荣,为他创造了演艺生涯中最耀眼的辉煌,也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起起伏伏“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这是30多年前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一段对白。“痛!痛!痛!”“贴!贴!贴!”“早贴早轻松!”这是时下在电视上热播的一个药品广告中的几句说唱词。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一位经历过人生浪尖和谷底的人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主人公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塑造一代英雄杨子荣,是童祥苓  相似文献   

8.
正一杨子荣巧扮土匪,只身入虎穴,取得"座山雕"的信任,与战友们里应外合,活捉三代顽匪"座山雕",那次战斗他荣立三等功。他是在剿灭残匪战斗中不幸中弹,时年31岁。说到杨子荣牺牲,就绕不开孟老三。孟老三住在今黑龙江省海林市柴河镇阳光村,弟兄三人,排行老三,户口登记为孟同春。二阳光村是偏远山区,往西与当年松花江地区的尚志市、方正县、延寿县搭界。当时的供销社不仅服务差,还常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没见范扬之前,就听说他性格如同其作品一样潇洒奔放;见到他本人后发现,果然人如其名,他是那种在人群中最吸引人目光的类型。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到他工作室时,他正在应人之邀写毛笔字,字越大,他越开心,饱蘸浓墨的笔在纸上豪迈地舞着,没几下就完成一幅。然而画画时,范扬却整个人沉了下来,细细地画,不紧不慢,从容不迫。  相似文献   

10.
鲁档案 《文史博览》2007,(12):33-35
“在我们国家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杨子荣这样的人或事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完。”“我想到杨子荣家中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家庭养育了这么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相似文献   

11.
杨子荣,解放战争初期在东北林海雪原剿匪战斗中,以大无畏的精神,智取了威虎山,活捉了匪首座山雕,成为中外闻名的英雄人物。但是,他在请战过程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趣事。  相似文献   

12.
古代的“我”与现在的“我”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在古代指的是一种短兵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3.
陈晓露 《南京史志》2023,(15):58-62
<正>教材原题1.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风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自拟题目,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14.
我于1918年冬出生在毕节县城内沙石牌坊一个贫民的家里。6岁时,家里把我送到威宁街吴老夫子的私塾启蒙读书。先生收了父亲用红纸包起的“贽敬”(小洋十元),行礼如仪之后,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活。第二年,我转到号称“神童”、“才子”的燕贻谋先生设在大横街“少白楼”(餐馆名)的私塾,读《诗经》、《左传》,第三年仍在那里读《古文观止》、《唐诗》,开始作文。第四年,燕先生不来了,我转到水东门内水沟边车绍轩先生的家塾里读了两年。  相似文献   

15.
16.
郭文锐 《神州》2012,(21):36-37
1995年,我五岁。那年刚开始学电子琴。教我弹琴的是我的幼儿园老师,那时她二十岁出头,正当青春。记忆中她总喜欢穿黑色的厚底鞋,抹着红嘴唇,在那时还很少见。每次我妈总会给她准备瓶装的露露,上完琴课我总望着瓶口的红色唇印默默发呆。陪伴我的是狂躁的旋律,连《月光奏鸣曲》都是那样的狂躁。琴键像黑白双煞一样盯着我,于是我双手下飞出的只能是怪异的音符。音乐这种用来取悦心灵的物质,一旦成为了任务。也变得像凶神恶煞一样,面目可憎。毫无疑问,我是喜欢音乐的,我想世人没有不为美好的音乐而感到愉快的。但.即使是喜欢的事,人都不喜欢在一种压迫的状态下进行所谓的练习,这样便失去了本身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与许多中国家庭的孩子一样,我有一双充满着爱和责任心的父母。父亲李楚兴是湖北襄阳人。因为学校少,离家远,因此从中学起父亲就开始住校读书。高中毕业后,父亲就读了国立湖北师范大学。在大学,父亲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参加过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爱国学生民主运动。1949  相似文献   

18.
做梦也不会梦到,教书,教中专化学,竟然会教出"罪"来。而且,我真"幸运",我的这个"罪行"抚今追昔还是绝无仅有,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文革初期的一天,在工作组的操纵指挥下,貌似斯文,不学无术的校长带领不明真相的学生批斗我。校长气势汹汹声嘶力竭地质问:"你,必须交代,你的一大罪行:污蔑革命导师恩格斯。"  相似文献   

19.
正咦?不对呀!今天下午,"我"被带到学校来,却没有乒乓球拍,"我"怎么跟同学们玩呀?真让"我"纳闷。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明白了:原来要吹"我"。哈!今天"我"第一次被吹,得好好逗逗他们。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低下身,弯着腰,凑近台面,而"我"则稳当当地坐在中间。选手们鼓起腮帮,大口大口地对着我吹。哎呀!这大热天的,给我送来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一份极其普通的通知书。可每当我看到“通知书”三个字,便自然触景生情,勾起对往事的回味。1970年,各级革委会已经执掌了同级党政大权。学校,这一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摇篮”,也由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代管。“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阵阵惊雷震天动地。学生率先写大字报,时而“大串联”,时而“炮轰”、“火烧”,大批干部纷纷被冠以“走资派”,遭到了无情揪斗。学校复课闹革命后,学生以学政治、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史、红宝书为主,“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当年,升学不凭考试成绩,而是唯成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