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鹏辉 《文物》2022,(3):80-84
<正>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曹沫之陈》共存66枚简,经拼合、编联后共44支,其中完整简30支,与上博简相参较可知其缺失了2支,故全篇应共46支简。安大简《曹沫之陈》完简长约48.5、宽0.6厘米,三道编绳,无编号。完简最多容字约45字(合文算一字),其中简15上端顶格书写,疑因脱文而后补写所致。其他简文均书于首尾编绳内,首尾留白或如后世书籍的天头、地脚。简背下端有两组大致平行的划痕,第一组(简1~20)最后几支简划痕不连贯,或是因为抄手在抄写过程中产生错误又替换错简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陈斯鹏 《江汉考古》2008,(2):122-128
上博简《周易》30号对应今本"说"之字由"又"、"兑"二部件构成,因二者发生合笔而难识,字实为"敚"之异体。《曹沫之阵》16号简原释"繲"之字应分析为从"纟"、"■",读"属",训为"连属",与"纪"为近义连文。《君子为礼》6号简原释"正"之字应释作"■"。读为"俛"。《弟子问》简5原释"连"之字应释"■",读为"略",义为要约:"■"由"■"之省体"■"变形声化而成。  相似文献   

3.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陈》第32号简"悳连"进行了重新考释,认为"悳连"当读为"輚辇",指服务于军事活动的运输工具。简文中供"輚辇"役使的"白徒",为获罪没身服劳役的罪隶。  相似文献   

5.
上博藏竹书第二册《从政》甲篇第19简的"■"当读为刿,意即伤害;所谓"■"字当释为誽,誽或当如本字解,或当读为毁。"饥寒而毋刿,从事而毋誽/誽(毁)"是说饥寒时不伤害别人,从政行事不要言语不正(毁谤别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陈》第32号简“戟连”进行了重新考释,认为“戟连”当读为“赣辇”,指服务于军事活动的运输工具。简文中供“戟辇”役使的“白徒”,为获罪没身服劳役的罪隶。  相似文献   

7.
安大《诗经》简"苂"字,金文与已公布的楚简文字材料中皆未见,但上承甲骨文,应释为"焚",读作"汾",表明安大简具有早期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江汉考古》2021,(3):136-138
本文讨论睡虎地秦简《日书·生子篇》甲、乙两种本子的简文互相校读的四个问题,认为乙种简二四〇简文可补足为"戊寅生,远去【父】母,子于南";甲种简一四一伍中"不"的下一字应为"寿"字,和此对应的乙种简二四五的"寿"中"寿"的上一字应是"恿(勇)"字;乙种简二四三的"姓楚"可读为"性雅",义指孩子生来高雅;乙种简二四三的"臽酉(酒)"应读为"酖酒",和甲种中的"耆(嗜)酒"义同。  相似文献   

9.
上博九《成王为城濮之行》简2"王归,客于子文",李守奎、白显凤先生以"王归客于子文"作一句读,甚是,但"归"当读为"馈","客"当读为"赂","王馈赂于子文",谓楚成王赠送物品给子文;《邦人不称》简2b"■天之女","■"当读为"激发"之"发","女"当读为"怒","■天之女",谓激发了上天的愤怒;《邦人不称》简2b"要王于随寺","寺"当读为"畤","随畤"当为曾侯在都城随附近设立的祭祀上帝的地方;《邦人不称》简7b"兀千君,■可它","兀"当读为"扤","千"当读为"仁","■"当读为"焉","它"当为"也"字之误;"扤仁君,焉可也",谓动摇了楚惠王这个仁君的地位,怎么可以呢?  相似文献   

10.
郭店科《缁衣》篇与上博简《缁衣》篇内容基本相同,但在用字方面却有不小的差异。对两简本《缁衣》在用字方面的差别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相关简的构形特点,而且可从中窥见这两批简所各自具有的地域特征。本选取三组字例进行考察,带有举例的性质,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吴祺 《江汉考古》2023,(6):110-114
结合传世与出土文献,上博简《从政》甲篇简19“”当读为“狯”,乙篇简1“”当读为“欺诒/绐”,《三德》篇简5“利”当读为“履”;清华简《汤处于汤丘》篇简2“”当读为“顺”,简16“”当读为“滞”,《赵简子》篇简10“孚”当读为“浮”。  相似文献   

12.
仔细分析字形,郭店简《语丛三》简20中旧释为"春秋"之字或当改释为"告穆","告穆"当读为"昭穆";结合中山王器中的"■"字,将清华简《管仲》简6中的"贤■以亢"读为"贤德以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简本《上博七·武王践阼》为据,重点考察传本《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章序的变异及与简本的关系,同时对前代整理者的注疏作一简要评析,在此基础上,从大小戴《礼记》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揭示《礼记》的成书过程.具体事实证明,楚简对于研究《大戴礼记》的内容、成书时代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上博六·庄王既成》中表示舟船义的■字当分析为从"舟"、"■"声,读音与"蔡"相近,简文中可能读为"船"。  相似文献   

15.
郭店竹简《唐虞之道》所记虞舜父亲的名字为"■寞"。学者已指出,第一字应释为"■",从"瓜"得声,读为"瞽"。第二字一般释为"寞",分析为从"宀"、"莫"声,但读为什么意见颇不一致。根据上博竹简《子羔》用作"瞍"的"卉"字从"艸(卉)"得声,本文认为"■寞"字所从之"莫"不是"从日在茻中"的"暮"字初文,而应该分析为从"日"、"艸(茻)"声,读为"瞍"。"寞"即文献中的"瞽瞍",二者为音近通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田旭东 《文博》2006,(1):91-94
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中,有一部《曹沫之陈》,是一部失传已久的鲁国兵书,在历代目录书的著录中,在传世和出土的古代兵书中,从未见到过鲁兵书,而且这是一部目前所见唯一的一部战国写本兵书,它的出现对我们进一步了解先秦兵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曹沫之陈》全书共65支简,  相似文献   

17.
李忠林 《历史研究》2012,(1):162-170
岳麓书院秦简入藏后很快得以面世,嘉惠学林,善莫大焉。顷读原简,令人欣喜难耐,今不辞固陋,试对《质日》简涉及的历朔资料做初步检讨,并藉此说明记事簿册不同于历谱之处,敬希聆教高明。《质日》共三组,即《二十七年质日》、《三十四年质日》和《三十五年质日》。①《二十七年质日》书于54枚竹简上,其中:1.第1简上端残缺,②未见"廿"字,"七"字亦残;2.共有两处干支书写有误,分别是第15简第6栏丁丑,当为丁亥,第25简第4栏己酉,当为己亥,整理者已经指出,经校对无误;3.从干支序号容易判定,此组《质日》原来共有60  相似文献   

18.
有关先秦历史人物的史事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经历着史官记载——口述史——史官再记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其人会因音近而出现异名,其事可能会有所增益或失真。纠缠不已的"曹刿—曹沫"的相关问题可以作为典型例证。上博简第四册《曹沫之陈》篇,曹刿、曹沫的本字""或"蔑"的出现,再次印证了先秦时期人物史事流传与演变的这一特点。这对于认识先秦史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上博五《姑成家父》简5"今主君不于吾古,而反恶之","古"当读为"辜",意为罪过。"今主君不于吾辜",言国君不满我的罪过。"而"字表示转折,而非递进关系,"而反恶之"之前省略的主语是姑成家父,"之"代指晋厉公。简9"■而予之兵","■"当释为"已","汝出内库之囚,已而与之兵",意思是说强门大夫让晋厉公释放内库的囚徒,不久又发给他们兵器。  相似文献   

20.
上博八《子道饿》"嘼攻"应读为"兽工",指禽兽和工匠;《颜渊问于孔子》"■又过"应读为"柔有过",意为怀柔有过者;《成王既邦》简12应读为"道大哉!沌乎!吾欲举之不果,以进则伤/逿焉";《成王既邦》简14应与简11连读,简11"先■■"应读为"先二事",指夏、鄫二国的执政;《王居》篇"韦谗"应读为"惎回谗媢";《兰赋》简1"决去选物,宅才幽中","选"疑读为"群","才"读为"兹",此句是说兰离开群物,居于幽隐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