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称为"榜帖"。这就是当时的录取通知书。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宋杨万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诗:"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但由于泥金帖子是学子附于家书中寄出而非通过官方渠道递送的,故不少人认为此非正式"录取通知书"。  相似文献   

2.
王菊 《丝绸之路》2012,(6):34-36
西北地区部分博物馆收藏的泥金写经具有重要价值,尤其用西夏文书写的泥金写经较多。泥金写经开始于唐代,一般为皇家用经。据对甘肃、宁夏两省博物馆收藏的两本珍贵的明代泥金写《可兰经》和《古兰经》的研究,可以推测,其与法国泥金写《圣经》的工艺和技术相同,有可能都起源于中国,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  相似文献   

3.
文摘精华     
文人爱竹趣谈李盛仙 竹之可爱, 世人共识。古往 今来,不少文人 与竹结下了不解 之缘。 晋代大书法 家王羲之的儿子 王敬之爱竹成 癖,他每到一个 地方居住,都要 叫人在宅旁种 竹。有人问他: “暂住何须尔?” 他指着竹子答 道:“何可一日无 此君?”后因称竹为“此君”。 唐代萧悦是著名的画竹大师。白居易对他极为推崇,曾作《画竹歌》诗评画:“万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惟一人。”足见他对萧悦画竹评价之高。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过许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一诗中写道:“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发现12世纪日本的重要历史人物平清盛的珍贵文物———泥金写本《阿弥陀经》。平清盛是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一代英雄 ,讲述平家兴衰故事的日本文学名著《平家物语》被誉为英雄史诗。有关平清盛的文物 ,留存至今的有两套精美的手写佛经 ,其中一部“平家纳经”是平清盛于日本平宽二年 (1164年 )发愿 ,由平氏众弟子分写 ,加上平清盛的愿文共33卷。北京大学藏有一卷以泥金写的磁青纸上的《阿弥陀经》 ,卷末以泥金题款“权中纳言平清盛”。此卷与“平家纳经”中的《阿弥陀经》出自同一写经师之手 ,行款、字体、笔法几乎一丝不差。经比较可以确认 ,此经是平清盛泥金写经中前所未知的一种 ,其重要性和珍贵性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5.
观赏一幅清秀雅致的国画小品,犹如凭栏揽月,花荫品箫,水榭观鱼,令人赏心悦目,俗虑顿消。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怡情悦性”吧!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品味一下这种艺术美感(它会漾起你心灵的涟漪!)——因为溥松窗先生的《墨竹图》(见本期封底)是献给《满族研究》广大读者的。 竹为植物中之清品,竿直、节坚、心空、叶利,集正直、贞节、虚心、坚强等众美于一身,被誉为“全德君子”,自古便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得到了画家的青睐。古今竹画,汗牛充栋,画竹名家,代不乏人。画竹方法有二:一、工笔双钩(又称画竹);二、水墨写意(又称写竹)。墨竹晚出,世传始于五代李夫人之摹写窗影,但其实唐代便已有墨竹作品问世。宋元之际,更发展成独立画科,作者寖盛,风格竞繁。文人墨客以墨竹陶写性情,抒发怀抱,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品德和坚贞不屈的志节,并融诗、书于画中,讲究笔情墨趣,  相似文献   

6.
——郑板桥的《胸中之竹》描写画家画竹的奥秘时说:"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有了意,才有了趣在法外的机,这段话,为后人留下了"胸有成竹"和"意在笔先"两个成语。——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率之兵谓之乌合。"立意,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前导,更是艺术创作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我国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过一段对画竹的生动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竹》) 郑板桥这段话,正是艺术形象动态的生成过程的总体构图。这个生成过程,要历经三个阶段,造成形象运动的三次变象转化:一是感受生活现象,使客观实体存在的竹变象为“眼中之竹”;二是构思感性映象,使“眼中之竹”变象为“胸中之竹”;三是审美意象的物化凝定,使“胸中之竹”变象为“手中之竹”。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七年五月,我们在整理故宫博物院佛堂文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部珍贵的明代写经:《各佛施食好事经》。该经藏汉文对音,泥金写本,护经封板为象牙所制,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并刻有清晰的明成化款识。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佛经,多为木刻板印经,也有珍贵的泥金写本,如清乾隆三十五年内府泥金写本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经》,  相似文献   

9.
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据说张逊为双勾竹之翘楚,而李衎则为水墨竹之泰斗,他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仰慕、叹服。 李衎(1244-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  相似文献   

10.
朱秋丽 《收藏家》2015,(3):60-62
写竹,《诗·卫风》中已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美好句子,画竹,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品中已有表现,从竹的品性中抽离出的高尚、气节、君子等象征,尤为士人所推重。王翚画竹,并不为奇,但这两幅画的题跋却暗合王翚及其友人们的几段经历,翩翩青竹,自然成就了当时王翚和他的友人们在相同的境遇和相同思绪下的情感寄托。1.《竹林独坐图》图右上自题:幽人种竹漫多情,一夕春雷看笋成,别有高怀那解识,小窗和雨听秋声。丙子  相似文献   

11.
竹韵飘香处     
洛宁竹文化源远流长。据《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取竹于嶰溪之谷(今洛宁金门山)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而截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官,制十二筒以应凤凰之鸣。《九州纪要》“金门之竹,可为笙管,言竹之合节耳”。《玉泉记》载:“取宜阳竹为笙管,河内葭莩为灰,吹之以候阳气”(宜阳、洛宁旧同属一个政治辖区)。《后汉郡国志》:“宜阳有金门山,竹为律管”。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叶宗镐研究,傅抱石从事仕女创作大概始于1940年12月,尽管他年轻时已偶涉人物画创作。当时,他为中苏文化协会主办"中国战时绘画展览会"创作《金昌绪〈春怨〉诗意》,突出反战厌战之主题。1943年以来,随着《杜甫〈佳人〉诗意》《白居易〈琵琶行〉诗意》《李白〈长干行〉诗意》《周裕度〈题吴启明柳枝〉诗意》等一系列描绘唐宋宫怨诗意画的出现,傅抱石仕女画风格逐渐形成。所作或倚竹而立的佳人,或相思情深  相似文献   

13.
<正>竹自古就受到中国人的偏爱,被奉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是气节的代表。苏东坡曾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又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画中的劲竹,到《红楼梦》潇湘馆窗前的柔竹,同样的超凡脱俗。  相似文献   

14.
万新华 《南方文物》2015,(2):176-180
<正>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李衎(1244~1320年)则为水墨竹之泰斗,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叹服。李衎,字仲宾,号息斋道人,燕(今北京)人,早年在太常寺充当小吏,后累官至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以疾辞官告归,定居扬州,死后封为"蓟  相似文献   

15.
《百尺梧桐轩图》卷(图一),绢本,纵29.5厘米,横59.7厘米。画高梧竹石掩映轩堂,堂中一人着汉衣冠踞坐,庭前一童抱琴右进,轩后又一童手捧盘盂之属左向行来。坡边矮阑曲折,其外水波平绿。款小正书:“吴兴赵孟頫画”六字,铃“赵子昂氏”一方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之主要目的是将被误定的元初书画鉴赏家汤之《画鉴》的写作年代加以更正。此书原定为至治到至顺年间(即1320或1330年代),经考证乃撰于至元、大德年间(即1280及1290年间)。此外,作者对《画鉴》之版本、流传及内容亦作进一步之研究,并探讨汤写作《画鉴》的动机及潜在读者,以及《画鉴》对当时绘画发展及后来有关画论著作之影响。这些疑问之厘清有助于当今美术史家对元代绘画发展之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说“出格”     
郑板桥有幅《墨竹图》,上画墨竹数根,以大石为背,笔势纵逸秀劲,且配一段题款:“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故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据说,宋朝文同(与可)是墨竹的第一大家,苏东坡作墨竹,是向文同学的。而郑板桥的墨竹,却打破了正统,“出于格外也”,不仅不画枯木,且“石反大于竹,多于竹”,收到了不落窠臼、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同学们写作文,缺的就是郑板桥的这种“出格”的勇气和独创精神,许多文章大都是“套中文”。  相似文献   

18.
爱新觉罗·毓嵋,字紫薇,1960年生于天津,是当今满族爱新觉罗氏家族中最年轻的女画家。从小在父亲、当代著名国画家溥佐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她刻苦自励,寝馈其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举行的爱新觉罗氏书画展,受到各界的好评。作品被选入在日本出版的《末代皇朝书画集》及《中国书画名作精选》,另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多种,现为北京东城区古都书社社员,专业画家。 毓崌擅画墨竹和骏马。墨竹更是她常画的题材。她的“墨竹”得到了著名国画家、伯父溥松窗先生之真传。她掌握了竹的生态、特性和画竹规律,也注重笔情墨趣,格调寄托,继承了古代文人画的传统,具有元代画竹名家顾安神韵。秀竹新篁,自然舒展,清新挺秀,潇洒而不放纵,严谨而不呆板,确有其过人之处。 本期封底刊登的毓崌《墨竹图》为横幅小品。从构图上,采用了“穿插破平行法”,图左侧两根析枝空竿,偏侧一方,以取揖让谦恭之势,便于分枝布叶。一细竿从二粗竿中间穿插斜出,打破丁两竿平行并列格局。另一细竿弯曲向下,与前者形成偃仰之势。布局既统一而又有变化。细竿上安枝布叶,枝枝著节,叶叶著枝,穿插连缀,错落有致,显得枝叶纷披,摇曳生姿。既符合生长规律,又具有艺术美感。全图满纸清气,生机勃勃,格局高雅,韵味  相似文献   

19.
绵竹木版年画,产于“竹纸之乡”的绵竹县,因产地而得名,(以下简称绵竹年画),它的历史悠久,为绵竹民间独特的绘画艺术,深受群众喜爱。一、绵竹年画溯源据《绵竹县志》卷八《物产志》记载:古时绵竹盛产竹,品称二十余,绵竹尤胜,叶细片多而不下垂,质柔,节有毛呈黑色,稍挺、冬枯夏茂,县城古刹祠宇今尤植之。绵竹年画究竟起源何时?迄今尚无更早资料可考,明末清初频于战乱,已趋衰落。清乾隆嘉庆年间始得恢复。当时全国各地兴建会馆,经济日趋活跃,画工们多受聘于会馆,为之绘塑神像者众,对于民间绘画艺术交流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绵竹年画艺人绘塑技艺并佳,因之后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墨竹     
墨竹在中国画中久盛不衰。南北朝时代的敦煌壁画中已出现竹画。唐代王维所画之竹曾摹刻上石,犹能从现存之旧拓本中窥其大略。五代时卫贤、赵干的画迹中有竹。北宋文同的墨竹表现出竹叶互生之竹枝,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元代画家如李衎、顾安、倪瓒等,创作态度均极严肃,使中国墨竹无可争议地登上古典艺术之美的高峰。李衎创出竹叶结组之法,他也是我国第一部艺用《竹谱》的作者。明代写意画流行,但从徐渭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写意画实应以写实为基础。清代郑燮之竹具诗、书、画三绝,是文人画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