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长期只批判袁世凯是导致辛亥革命半途而废的窃国大盗;而对旧中国海军的灵魂人物萨镇冰,则至今仍然有人批评他没有直接参加武昌起义是其"最窝囊的不光彩的一页"。现在看起来,这些显然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求全责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萨镇冰与袁世凯,在武昌起义的那个特定时间节点,两个在"同一个锅里搅勺"的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很有点儿意思。"伯乐"举荐"千里马"  相似文献   

2.
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羁绊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北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以致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并称为民初“忠...  相似文献   

3.
陈扬桂 《文史博览》2014,(11):36-37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最有争议的人物。有人骂他是窃国大盗、乱世奸雄;也有人称他是清末治世能臣、民国开卷英雄。孰是孰非,姑且不论,总之他是清末民初的顶级风云人物。 是谁把他扶上马,使他最终爬上权力巅峰?是一位邵阳人。又是谁把他从洪宪皇帝的宝座上拉下马?还是一位邵阳人。  相似文献   

4.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实际上,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解散"欢迎国会团"、构陷"孙黄宋"、低价购买公债、刺杀宋教仁等多个环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袁世凯主导了前三个环节,但与后两个环节无关。不仅原始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时政情也表明袁世凯无刺宋必要。赵秉钧卷入了前三个环节,但同样与后两个环节无关。洪述祖和赵秉钧关系并不融洽,但和袁世凯有特殊关系,他与所有环节都有重要关系,刺杀宋教仁更是其擅自唆使应夔丞所为。案发后,袁世凯之所以故纵洪述祖至青岛德国租界,又阻止赵秉钧出庭自证清白,并非因为他是刺宋主谋,而是因为他要防止宋案其他案情在法庭公开,从而给本已受到冲击的正式大总统竞选造成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度是民国初年政坛上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力倡君主立宪却误入歧途。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活动效劳,这其中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他的救国动机是不可否认的,不幸的是他抱定了袁世凯,违背了历史潮流,以致酿成了个人的终生悲剧。  相似文献   

6.
提起袁世凯,人们除了想到银元"袁大头"外,还会想到"窃国大盗"四个字。但时下有人也不以为然,认为"‘窃国’的帽子老袁戴了一百多年足够了",而今应该给他评功摆好摘帽平反  相似文献   

7.
散叶     
<正>袁世凯向妻弟借钱袁世凯在科举之路屡次受挫之后,想到了捐官。无奈经济条件不允许,他只好四处借钱,第一个借钱对象便是他的妻弟。袁世凯的原配夫人于氏是河南沈丘人,其父于鳌的土地超过两千顷,袁世凯觉得他家这么有钱,妻弟定会解囊相助。岂料,妻弟非但不借,反而讥讽他说:"我看你去北京也是白跑一趟,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倒是一位远方亲戚,借给袁世凯100两银子,令袁世凯十分感动。后来袁世凯官至直隶总督,妻弟竟然跑到天津,希望袁世凯能给他谋个一官半职,袁世凯断然回话说:"外边无事可做,还是在家里待着好些。"再后来袁世凯做了大总统,这位妻弟又到北京,再次找袁世凯谋官,袁世凯与他见了一面,给了些路费了事。而对借给他100两银子的远房亲戚,袁世凯还了他5000块大洋。  相似文献   

8.
正袁世凯在近代中国历史转型期中,算是一个悲剧人物。历史学家陈志让认为:"如果他在1911年结束其政治生涯,也许我们对他的评价还不至于那么苛刻。然而,就史实而言,他既不能作为一个政治家、也不能作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而受到我们的尊敬。"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民国史上,袁世凯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当政的时间虽然只有四年多,但他的影响在北洋政府垮台之后还未被消灭。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对袁世凯的政治、军事方面注意较多,而对经济、特别是金融方面注意较少;其实,袁世凯既有开创一代王朝的野心,自必须网罗一批财政金融人材为他服务,这批人也必然要为他出谋划策,以巩固政权。当时的财政总长虽然频繁换马,但财政部内有一批人并未随总长而进退,如李思浩、吴乃  相似文献   

10.
孙莹  张贤达 《纵横》2014,(3):61-62
民国初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非常不稳定。袁世凯知道章太炎是个很难对付的人物,便打着任贤用能的旗号,想让他远走他乡。他曾派人劝过章太炎到通县任仓场总督,但遭到章太炎的拒绝。不久,章太炎来到东北,看到辽阔的土地任日俄两国割据,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借助中东铁路、南满铁路不断扩大权益,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袁世凯一向为人们所诟病,几乎成为邪恶反动的化身。但"辨证法要求对每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应作具体分析"。[1]综观袁世凯的一生,其崛起的起点是在朝鲜,本文通过对"壬午兵变"和"甲壬政变"的考察,旨在探明袁世凯所展现的杰出政治军事外交才干和过人的胆识,折射出以后袁氏当国的一定历史必然性。也指出作为中朝宗藩关系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袁世凯所为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中国的东方防御体系,抵制了列强特别是日本对朝鲜的野心,为中朝两国赢得了十多年的相对和平。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是个窃国大盗,这是世人皆知;可有几个人知道袁世凯也是一位书法家呢?但对其书法的评价却有高低不同,甚至有人从其书法中看出了他的“反相”,而把他的书法称之为“反书”。本文附录了袁世凯的一篇书法作品,不知读者也能否从中看出些“反相”来?  相似文献   

13.
陶易 《文史天地》2013,(7):28-31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他从一个落第秀才、捐纳监生,一路爬到巡抚、总督、内阁总理大臣,乃至民国大总统的高位,临死前还过了一把皇帝瘾,成为清末民初的乱世奸雄。这其中靠的是什么?袁世凯曾自诩为"靠天成功",其实正如古语所云:"虽曰天命,抑亦人谋。"机遇对于袁世凯而言只是部分因素,其掌权得势主要还是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史上既臭名昭著又一度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很多论述依然脱不了其"奸雄"、"窃国大盗"等脸谱化概念。历史人物往往是复杂的、甚至很多时候是矛盾的。由于袁世凯政治生涯前后期为官性质不同,前期扮演着臣子角色,后期则为一国当政者,截然不同的角色必然会对中国近代起着不同作用,产生不同影响。本文将重点论述其施政过程中推进近代化的积极性贡献,同时指出在其登上权力顶峰后为所欲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近代化进程的反动性一面。  相似文献   

15.
黄滢 《环球人物》2014,(12):76-78
正有人说他爱国,有人称他汉奸,而他始终平和冷静邱震海的语速很快。在遇到他感兴趣的提问时,他会先说一句:"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有一个问题,他回答了将近20分钟。"对不起,我说的有点多。"正当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想要问下一个问题时,他又接着说:"我再举最后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6.
章立凡 《炎黄春秋》2004,(4):70-70,72
袁世凯自小站练兵起家,创建北洋新式陆军,是继晚清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后起之秀。在顽固派看来,他是一个新派人物,并不值得信任。  相似文献   

17.
正孙中山在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说过,大总统之位非袁项城(袁世凯)莫属,将来袁世凯推翻清政府后,他会将大总统之位还于袁世凯,因此自己只是"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孙中山兑现诺言,将大总统之位让于袁世凯。1912年8月,孙中山入京晋见新任大总统的袁世凯,受到袁世凯热情而盛大的接待。那段时间可以说是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的蜜月  相似文献   

18.
戴逸 《江淮文史》2010,(6):4-13
但凡提及袁世凯,多半带有贬义:投机政客、乱世权臣、复辟逆流、窃国奸贼,承认"二十一条"、破坏戊戌变法……然,这些解读就是完全的袁世凯吗?这个近代政治舞台上的著名反派,他对戊戌六君子的出卖是卖友求荣,主动告密,还是身不由己,被迫为之?请看清史大家戴逸先生如何在如山史料中抽丝剥茧,慧眼拨迷雾,还您一个袁世凯告密真相。  相似文献   

19.
孟昭庚 《文史春秋》2013,(10):57-59
(一)袁世凯亦可谓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传说袁氏"相貌堂堂,有帝王之仪,不怒而威"。据山西"土皇帝"阎锡山晚年回忆道:我一生见过了多少位咱国家的元首,如孙中山、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曹锟,甚至张勋、段祺瑞至蒋介石等,没有一个像袁世凯的两道目光那样虎视眈眈的逼人,使人不敢仰视。他被袁世凯召见3次,其中第一次召见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并为此谈袁色变,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信     
我最喜欢的文章标题是气死袁世凯的三个倒戈心腹。为什么说此标题好?因为袁世凯是中国男女老少都知道的大人物,说他是被气死的,而且是被三个倒戈心腹气死,标题突出,切中要害,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