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7年6月30日,苏秉琦先生因病去世,考古学界无不为之震惊与悲痛! 从此,考古学界失去了一位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科理论而孜孜追求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考古学派的创立者、学科发展带头人;考古界新老同仁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温厚长者。 由我国学者自己进行的近代考古学自  相似文献   

2.
<正>安金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是我国研究商代考古的巨头之一,他对商代考古的贡献将永远载于史册。安先生的一生确实和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是安金槐先生100年诞辰,安先生出生于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恰恰也是这一年诞生的。安先生于1950年参加考古工作,这一年也是新中国考古学的开端。安先生于2001年去世,这一年也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决定启动的一年。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先生在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说,2017年将开展"考古中国"重大研究,而且列出了一系列重点研究方向。毫无疑问,"考古中国"战略的实施,会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精彩、精致、精美的文化中国。如果让我们进一步设想,"考古中国"会展现出以下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1997年6月30日,苏秉琦先生因病去世,使考古学界失去了一位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科理论而孜孜追求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考古学派的创立者、学科发展带头人,考古界新老同仁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温厚长者。由我国学者自己进行的近代考古学自本世纪20年代开...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就从事考古工作,是我国近代考古学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在先生的六十余年考古生涯中,他不仅是一位学术造诣深,为中国考古学作出贡献的考古泰斗,也是一位执教育人、桃李满园、师表流芳的一代宗师。苏秉琦先生旦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做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在北大学习期间乃至后来到湖北一I:作,都常常得到苏先生的谆谆教诲,这一切都使我难以忘怀。此刻悼念先生辞世,亲身经历的一些往事便历历在目。一、良师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2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解放初期在四川作田野考古工作的几位同志,都曾是苏先生参与筹划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4届)的学员。我们这批曾在训练班接受田野考古启蒙教育的同志,每当出差北京时,都要去考古研究所向苏先生汇报四川考古工作情况。苏先生对人和蔼可亲,海人不倦,我们向他所请教的问题,他都无不全面而透澈的交待清楚。苏先生十分关心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以构建人地和谐关系为宗旨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最强音,而"环境考古"也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中国考古界高度重视"环境考古"工作,许多大学、考古院所及环境科学研究机构参与其中。1990年,周昆叔、巩启明先生等发起召开了"中国环境考古学讨论会",后主编有《环境考古研究》辑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当时提出:"环境考古之所以被提出,是社会与考古学科发展的需要,在自然与人的关系方面给以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正一、已有考古观察早期中国形成观点的简述近年来,关于早期中国的话题十分火热,正如曹兵武先生所言,"历史学、文化学尤其是快速发展的考古学等,已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早期中国的关键性的新认识。(1)"在关于早期中国的考古学讨论中,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视角,提出对早期中国的考古认识。2009年,许宏先生出版了《最早的中国》,立足于二里头遗址考古研究,从都城考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7月5日,一代考古宗师张忠培先生与世长辞。学界痛惜!追寻先生的伟业风范,成为怀念和追思先生的形式之一。在陈雍老师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回顾和整理了张忠培先生于不同时期在黑龙江工作和考察留下的印记,以此作为薪火相传的学术史资料和永志铭心的纪念。张忠培先生与黑龙江考古渊缘颇深,长期以来,先生始终关心黑龙江省文物考古事业,足迹踏  相似文献   

10.
全息考古论     
1990年11月初,笔者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一次听到馆长俞伟超先生提出并讨论了"全息考古"的概念。本文拟从可行性方面阐述全息考古的基本概念、运用模型和学术地位。一、全息原理全息是为了记录和显现图像而把光学上两个古老的分支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这两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张忠培先生,于2017年7月5日9时40分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张忠培先生1934年8月生,湖南长沙人。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1年初副博士毕业赴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1972年创办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此后又组建考古学系,历任吉林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考古从20世纪初奠基至今已有百年,其诞生、发展与繁荣历程中的大部分时间或多或少都与外国考古学界(机构或个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中国考古不断走出去,中国在外国的考古发掘和相关研究正变得越来越受人关注。围绕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考古是对人类历史的逆过程——已经消失的历史,通过考古学可以重建、复原并进行研究,这是现代科技赋予人的独特能力。在此之前,人类可以通过语言的口耳相传、文字的超越时空,拥有数代乃至数千年的历史记忆,今天则可以通过考古等科技手段,将历史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前。张立东先生曾经在《手铲释天书》中以访谈的形式,披露了我国当代一批著名学者关于中国历史上关键时段夏朝与夏文化考古的心路历程,孙庆伟最近所著的《追迹三代》,将这种心路历程扩展到夏商周三代,从中都可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考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先生认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的考古学事业也得到飞速提升,特别是国际化的趋势越发显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公共考古可以从加强中小学师生的考古与遗产保护意识、充分展现考古学术问题论争等方面入手,在坚持学术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这一道路的形成,深受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梁思永。尹达先生的重要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以《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史学发展史》三本著作为代表。重视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是尹达先生在“从考古到史学研究”学术道路中形成的极为重要的治学特点,也是尹达先生能够沟通考古与史学研究,将二者有机结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董新林 《北方文物》2017,(1):102-107
鸟居龙藏先生是日本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本文利用最新的资料,对鸟居龙藏在中国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其研究重心和学术贡献作了初步的评价。在中国考古视野中,鸟居龙藏在东北地区史前时代考古学和辽金考古学两个方面,有着诸多的首创发现资料和研究之功,是一名作出了重要成绩的著名考古学家。  相似文献   

17.
<正>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国的纺织考古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古代服饰历史的梳理,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纺织文物实证资料的陆续出土,在进一步辅以实验考古的方法之后,中国的纺织考古学科日趋完善。中国的纺织考古依托于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但其发生发展中的每一步都无前路可循。从学科的完善而言,纺织考古经历了文本和图像研究、现场发掘保护、后期实验考古等阶段,每一阶段的积淀与成果都是时代所趋与个人所长碰撞激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光阴荏苒,一晃张云鹏先生离开我们已三十余载。岁月流逝,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张先生为江汉地区考古工作艰难垦荒的往事却难以使我们淡忘。回忆建国之初,张云鹏先生领着我省一批年轻考古队员,奔忙在新中国热火朝天的基本建设工地,为抢救大、小工程中发现的众多文物古迹,  相似文献   

19.
三星堆考古发现与巴蜀古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发掘与研究,已有六十年了。六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三星堆考古取得重大进展,被列为我国近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建立了三星堆考古工作站。考古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认识、复原和解释历史,从而为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依据。我省一位老前辈张秀熟先生近年一再强调:“四川早期历史要靠考古来编写。”最近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构想,认为现在提出这个问题“基本条件成熟了”,建立史前信  相似文献   

20.
袁靖 《南方文物》2010,(4):18-25
<正>夏鼐先生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是现代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今年是夏鼐先生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