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5月,定州市文管所配合粮局基建时,发现了四座宋代残墓,在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套注壶、温碗碎片,后经修复,藏于所内。现分别介绍如下:温碗为白釉,高14、口径17.5、底径9.5厘米。口沿为六曲花四,芒四,深腹,高圈足,胎厚0.2—0.3厘米,腹部为剔花缠枝牡丹纹,近足处为莲纹。注壶为葫芦形,口残,残高21.5、腹径15.3、足径6厘米。其胎质、釉色与温碗相同。颈部上下分别饰菊瓣纹,下部通体饰剔花缠枝牡丹,近足处为重叠仰莲纹。留足底,流为龙首形,作张口状,镂空圆珠带状圆形柄,柄与腹上侧之间有一圆柱作支顶。这…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在文物出口鉴定工作中征得1件元景德镇窑青白釉釉里红人物瓶(图一)。瓶残高33、腹径17、足径11.5~12厘米。口沿残,后经修复。口微侈,颈部较长略收敛,椭圆形腹,圈足微外撇,肩腹各有明显的接口。胎体较厚,胎坯白而坚。底面施青白釉,有竹刷痕,足端露胎,修足不规整,有火石红斑和少量的细砂眼及黑斑。釉面莹润  相似文献   

3.
龙纹方鼎     
通高20、口16、口宽13厘米。1956年上蔡县田庄西周墓出土,现存河南省博物馆。鼎为长方体,立耳,直口折唇,平底微凹,腹角起棱,下有四个圆柱形足。鼎腹饰一首二身的龙纹与排成凹字形的乳钉纹,足上部饰饕餮纹。此鼎制作精巧,造型美观,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同墓出土的还有“父辛觚”、提梁卣及觯、爵、簋、尊、甗等铜器,表明这是西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文物考古》2014,(1):F0002-F0002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八曲侈口,平沿,腹作八面形,腹底弧圆接圆形圈足。口沿下饰一周联珠纹,八面之间以及弧底上部均饰联珠纹。八个面图案各不相同。口径6.1(5.9)、底径3.7(3.9)、通高5.9厘米。  相似文献   

5.
正镇原县博物馆馆藏的这件龙首柄铜鐎斗,通高32.5厘米,口径22厘米,腹深10厘米,足高8.5厘米,柄长25厘米。宽折沿,敞口,直腹,腹壁饰四条凸弦纹,平底,兽蹄足。长柄设计独具匠心,柄端做成龙首,口大张,作吟笑状,龙角颀长,向后紧贴长颈,龙眼高高凸起,平视前方,把柄颀长,犹如青龙跃身腾空。腹部的凸弦纹给鐎  相似文献   

6.
承德县西三家村、旗杆沟村发现战国墓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 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 一、边家沟陶器 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 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 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 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相似文献   

7.
(封二)1、青白釉缠枝牡丹纹碗注(北宋)高24、注子口径2.8、温碗底径10.4厘米。1965年江西南城县嘉佑二年(1057年)墓出土。2、青白釉瓜棱执壶(宋)高16.5、口径6.2、底径8.5厘米。‘1959年江西奉新县国庆水库出土。3、青白釉执壶(宋)高14.9、口径7.3、底径6.5厘米。1974年星子县横塘公社收集。4、青白釉蝶纹执壶(宋)高17.4、口径5.9、底径7.3厘米。1975年九江县新城镇出土。5、青白釉莲瓣形碗注(北宋)高22.7、口径4、温碗底径9厘米。1981年江西婺源县武口林场出土。6、青白釉瓜校形碗注(北宋)高26、注口径3.5、…  相似文献   

8.
康艳 《文物世界》2010,(2):19-20,35
<正>青铜高柄足小方壶[1]是春秋赵卿墓出土的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赵卿墓高柄足方壶,口径4.4、腹径8.9、柄足高12.8、通高27.8厘米(图一、图二)。器表有一层黑褐色涂料,经研究这些涂料是石英、长石、褐铁矿、孔雀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镇江、句容先后发现几座五代、北宋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若干件瓷器,现择要介绍于下: 一、1975年3月镇江市何家门五代小砖室墓出土的青瓷器: 1、青瓷注子釉色青,微泛黄。球腹,丰肩,圈足,葫芦形盖,双带式柄,流口与注口相平。注子通体装饰着繁密的划花纹饰:注身以四组缠枝花卉团形图案与折枝朵花相联一周,注肩一圈卷叶纹,注颈周以云纹,注盖有云纹和羽状纹,注柄,注流都衬以叶纹。整个花纹图案细密协调,是一件精致的青瓷工艺品。注高20、口径4.9、底径7.9厘米。胎质呈灰白色,底有窑渣垫烧痕  相似文献   

10.
枝江县近年陆续出土了一批周代青铜器,出土地点确切,有一定特点,分别介绍如下: 柱足鼎一件。1987年春出土于百里洲赫家洼遗址。通高22.7厘米,口径26.2厘米,腹径24.8厘米,腹深11.6厘米、长方形附耳,耳外饰凹弦纹两周。口沿斜折、尖唇、三柱足。腹部饰窃曲纹,底部有烟炱。腹部一侧残损,口沿不规整,底部有三角形合模铸痕,器型及纹饰体现春秋早期作风(图一:1)。  相似文献   

11.
江苏盱眙县观音寺乡村民在淘挖水井时发现宋代影青双螭高足杯(图一)。该杯通高9厘米,足高26厘米,口径8厘米。芒口,深腹,喇叭形足,双耳为塑贴双螭。 螭首略高于杯口,螭口衔杯口沿,螭目圆瞪,螭躬曲,四足紧贴有力。胎质洁白细腻,釉色 青中闪白,白中泛青,釉质清澈似湖水,莹润如玉,杯口和双螭顶端呈酱黄色。造型奇妙, 设计独具匠心,为宋代瓷器中的珍品。盱眙出土宋代影青双螭高足杯@谢元安$江苏盱眙县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1987年3月,绵阳市中区刘家农民修房取土时,挖出一铜盆,内盛7件瓷器,其中青瓷2件,白瓷1件,青白瓷(即影青瓷)4件。 铜盆,侈口、深腹、平底,壁极薄,锈甚,口沿部分残。口径22、底径11.8、高9.5厘米。 瓷器7件,分四式。 Ⅰ式4件,青白瓷碗,侈口,斜直腹,小平底,器内外均施釉,砂底。釉色白中泛青,内腹壁模印一圈云雾纹和潮水纹。口径16.8,底径3.8,高5.6厘米。(图1) Ⅱ式1件,青瓷碗,侈口,浅腹,腹微折,圈足,通体施满釉,釉色闪青,外壁饰  相似文献   

13.
《文物》1979,(7)
祖辛卣是1965年辉县褚邱大队农民耕地时发现的,出土时卣盖碎成数块,现已修复(图一)。通高27、口纵9、横10.4、腹纵13.8、横15.8、腹深11.3厘米,重3148克。体椭圆,鼓腹,圈足较高,提梁置于器身正面。盖纽呈半球形,上饰六个三角蝉纹。盖顶有四条扉棱,扉棱之间各饰一凤鸟。盖两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79,(1)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赴日汉唐文物展览中,有陕西省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白釉贴花高足钵、白瓷唾盂和一件黑釉塔形罐。这是唐代白瓷和黑瓷的代表作品。白釉贴花高足钵,1956年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乾封二年(667年)段伯阳墓里。高23、口径18.5厘米,敛口,圆唇,圆腹,喇叭形高足。口沿是一组弦纹,弦纹以下第一层以模印的方形或圆形花纹相间排列,堆贴于钵腹的周壁。方形的是八瓣花朵,花朵四周是联珠纹围绕;圆形的似宝石状,周边也是联珠纹一圈。第二层是在上下一组弦纹隔出的一个区间里,打印出并列的圆形梅花纹。第三层是第一层装饰的重复,只是方形花纹和圆形花纹变换一下位置。下腹部堆贴仰状圆肥的莲瓣,莲瓣之间的空隙处,堆贴  相似文献   

15.
黄秀纯  识丁 《收藏家》2007,(6):28-30
辽·白釉内管倒流葫芦瓶(图1)通高30、口径3.5、底径8.5、最大腹径20厘米。白色微黄瓷胎,白釉光亮,呈亚腰葫芦形,圈足平底。瓶内有一内管直通瓶底,是一件辽代白瓷精品。原带一骨质雕花瓶塞。原配“白釉高足杯”,口径8.5、底径4、高7.5厘米。瓷胎白釉,高足鼓腹,口部渐收。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文物考古》2014,(2):F0002-F0002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银质,花纹鎏金。花式口,十曲,曲腹,圈足,盖顶部圆凸。盖部纹饰以模压为主,局部錾刻,盒身纹饰錾刻。盖与盒身以子母口扣合,子口与盒身焊接。盒身錾刻有五狮和五凤纹。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湖北老河口安岗二号墓出土。口长21、宽18、通高39.4厘米。木胎。由豆盘、盖、柄、座四部分组成。柄两端凿榫头与盘、座的榫眼相接合成一体。豆盘为近长方形,盖面微弧,子口上承盖。盘较浅,柄较粗,柄上端作八棱形,下端为圆形,中部有三道凸棱。喇叭形座,座底内实。器表髹黑漆,其上用红、赭、黄色描绘变形风鸟纹、綯纹、蟠虺纹等。整器髹漆考究,造型典雅、端庄辅以色彩斑斓的彩绘。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魏渝)  相似文献   

18.
1982年12月,在成都中医学院基建工地青羊宫窑址 T3探方内发掘明墓一座,出土弘治青花瓷碗2件,惜均已残破。修复后现藏成都市博物馆。一件青花瓷碗高5.7、口径14.5、足径5厘米。口沿微外撇,弧壁,圈足,外底心微凸。制作规整。口沿内绘一圈卷云纹,内底青花双圈内绘牡丹一枝(图一);口沿外在上下两道弦纹中,绘一圈相对三角纹,外壁绘四朵缠枝菊花纹,外壁近圈足处和圈足上各饰两圈粗弦纹。整个图案简朴、疏朗,布  相似文献   

19.
榆林地区收藏的部分匈奴文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随着榆林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全地区范围内相继发现了众多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物,其中不少文物颇具匈奴文化特征,现择其中一部分介绍于后: 一、青铜器 1、铜鍑 9件,根据器形,分为八式Ⅰ式 1件,呈圆筒状,上粗下细,口沿稍侈,平底,口沿外侧有两个环形耳(一耳残),制作较为粗糙。通高21.8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10.8厘米,腹深17.5厘米。神木县孙岔乡马家沟出土,现藏神木县文管会(图版肆:2)。Ⅱ式 2件①直沿,口沿上有两个环形直耳,腹由上至下逐渐内收,下有喇叭形高足,足有三个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22,(9):1-1
通高27,口长18.5、宽16.5,腹部深11.2厘米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114号墓,时代为西周早中期之际。由于114号墓被盗,叔虞方鼎出土时已碎为数十块。经专家修复后,才显露其本来的面目,器为一方鼎,腹部饰兽面纹,云雷纹地,鼎四角饰有扉棱,耳之外侧饰两道平行倒U形凹纹,四柱足上部饰云纹和蕉叶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