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10~11世纪德意志的帝国教会体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树栋 《史学月刊》2005,1(12):71-76
10~11世纪,德意志存在一种帝国教会体制,其实质是王权主导下的王权与教会间的共生共存关系。在这一体制下,教会机构成为国王的政治机器,教会首脑成为国王官吏,同时国王则全力维护教会的特权和利益。在萨克森王朝统治时期,帝国教会体制成为德意志强大王权的一根重要支柱。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体制也存在严重隐忧。“主教授职权之争”以后,帝国教会体制瓦解,王权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论早期拜占庭的宗教争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家玲 《史学集刊》2000,4(3):56-63
早期拜占庭基督教会的教义争论涉及三个基本派别(阿里乌派、聂斯脱利派和一性派)、两次大的起伏。这一争论,反映了在拜占庭统治下的不同地区人民维护其固有化传统、反对帝国政府暴政的意向;反映了基督教会上层统治集团(各大教区教宗)在基督教取得罗马-拜占庭国教地位之后,欲建立统一教会并争夺教会控制权的政治斗争。早期基督教会的教义争论和皇权的参与,确立了拜占庭政教关系的基本模式。促进了东方教会中神学思辩传统的发展,加速了东西方教会的分离,同时也使近东地区成为基督教异端产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3.
<正>目次一遗址概况二制作工艺三分期和工匠来源分析四标准化分析和比较五工匠管理制度与边疆控制策略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国家制度发生从封国到帝国的重要转变,秦至汉初是帝国制度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帝国的形成,帝国统治者需要在帝国版图的各个地区建设城市,尤其是供官僚使用的建筑物。建设城市的工匠管理制度是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而瓦当是城市工  相似文献   

4.
拜占庭帝国是修昔底德著作传承的重要时期。在拜占庭帝国早期,军事政治史学家善于模仿和改写修昔底德笔下的"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叙事"以及一些著名的演说词;而一些教会史学家在写作时也受修昔底德的影响,但出于基督教的价值观而不直接模仿他。因此,是否模仿修昔底德进行历史写作可以反映出当时教、俗两大史学写作群体的价值取向。公元7—13世纪,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仍在被传播和学习,但随着拜占庭人教育和文化的改变,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现象消失了。在这一时期,修昔底德传统在拜占庭帝国学术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到了拜占庭帝国末期,面对西欧人的扩张,尤其是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拜占庭帝国学者有意识地复兴希腊古典文化。在这一背景下,少数拜占庭帝国史学家恢复了对修昔底德文本的模仿和改写,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传承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们对修昔底德等古典作家的研习和模仿往往拘泥于文字,未能从中真正领会历史经验,处理好国家的外交和内政。  相似文献   

5.
公元八九世纪,拜占庭帝国的破坏圣像运动引发了基督教世界的分化和分裂,对东、西方政教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出于各自利益,东、西部教会对帝国当局的破坏圣像政策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东部以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为代表的主教团体对皇帝宗教政策予以妥协,西部罗马教会则持反对的立场。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促成了罗马教廷与法兰克王国的政治联盟,加速了罗马与拜占庭帝国的分离。东、西部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东部教会当局服从拜占庭政权,皇权与教权相结合的结构得到巩固;而西部罗马教会则脱离了拜占庭政权的控制,并逐步走向政教二元并立的发展道路。不断激化的教会最高领导权之争为东、西部教会的最后分裂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相似文献   

6.
<正>从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建立之后,国际关系史经历了几十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帝国的扩张以及帝国之间的攻伐战争使欧亚大陆逐渐成为一个整体。到了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规则也是以殖民帝国的形式传播到全球。帝国既是一种政治单位,也是一种国际体系。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农业帝国、游牧帝国和殖民帝国等不同帝国形式,三种帝国的兴衰源于其内在的悖论,农业帝国在相对固定的空间中上演着统一与分裂的剧目;游牧帝国则需要调和定居与移动之间的难题,殖民帝  相似文献   

7.
林英 《中国钱币》2006,(4):75-76
李铁生教授的《拜占庭币》问世了,这是国内第一部专门介绍拜占庭古钱币的工具书。该全书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介绍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和拜占庭钱币的基本特征,第三章介绍了324年到1204年间拜占庭各朝代的代表性钱币,第四章专门介绍帝国从969年到1092年发行的“无名”富利铜币,第五、六章则介绍拜占庭帝国晚期的货币。正文之后附有拜占庭皇帝年表,拜占庭帝国大事记,主要参考书目,供读者进一步了解拜占庭钱币沿革的历史背景。在前言中,作者指出,此书主要根据英国学者西尔的《拜占庭币及其价格》和美国学者塞尔斯的《古币集藏第五卷:东罗马/拜占…  相似文献   

8.
"9·11事件"以来,特别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美国政界和学界关于美国是否是"帝国"的争论再起。参与争论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他们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广泛争论:"美利坚帝国"的界定、"美利坚帝国"存在的基础、"美利坚帝国"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毫无疑问,从军事和经济势力上看,美国是个无与伦比的"帝国"。然而,当今的"美利坚帝国"与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殖民帝国相比,拥有完全不同的物质基础、文化观念和思想体系。在研究"美利坚帝国"这一课题时,除了要关注美国硬实力、软实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必要研究和构建一个与"美利坚帝国"影响力微观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通过多种案例的比较研究,来考察"美利坚帝国"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产生的具体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拜占庭帝国长存的原因之一在于对"规范"的重视。马其顿王朝作为帝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其原因亦复如是。该朝的土地立法活动作为国家规范的重要策略之一,不但调整了经济政策,缓和了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而且规范了社会秩序。作为帝国最大的地产拥有者的教会和修道院,是帝国规制的重要对象。对此,马其顿王朝诸帝在土地立法中对其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瓦西里二世所颁布的996年新律是该时期最后一份与此相关的新律。该新律对主教和都主教兼并建立在农庄的礼拜堂地产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体现了马其顿王朝一贯的政策——限制教会和修道院地产的无限扩张,确保小农地产的利益,最终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经过前期的积累,在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10.
《文史月刊》2013,(5):6-8
一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同盟国就四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四个国家全部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之后解体。持续时间共四年零三个月的一战,不光战败国伤痕累累,战胜国也都损失惨重。以英国为例,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几十年的积累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9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西欧北美研究室承办的"近现代以来欧美社会变革与稳定"学术研讨会在世界历史研究所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欧洲研究所和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共计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有19人作了会议论文报告。与会者围绕"近现代以来欧美社会变革与稳定"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欧洲研究所裘元伦研究员作了《如何在大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以德国为例》的报告,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具体改革措施:政治改革将德国从封建军事专制国家和纳粹独裁国家改造为民主国家;经济改革将第三帝国的统制经济  相似文献   

12.
苏克拉底斯是拜占庭帝国5世纪时期著名史学家,其所著《教会史》涵盖了自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一世时代到塞奥多西二世统治前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苏克拉底斯生活在罗马帝国向帝国过渡的初期阶段,长期居住于地中海世界东部地区,这一时代背景与地域因素既决定了他的著史心态,也影响了他的写作特点.苏克拉底斯的《教会史》之价值不仅在于它是有关这段历史时期的最重要文献资料之一,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认识教会史发展的不同路径,对它进行研究也有助于更为全面地把握当时地中海世界知识界的精神氛围.  相似文献   

13.
1215年,教宗英诺森三世在罗马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此次会议开启了新一轮的教会改革,所颁布的教令对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亨利三世时期的英格兰教会为例,为传达和落实改革教令,英格兰教会相继开展了主教区立法活动,使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教令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落实教令过程中,英格兰地方主教扮演了重要角色,成为教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随着第四次拉特兰大公会议教令的传播与落实,亨利三世时期的英格兰教会也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世界历史就可以发现,公元前3世纪应该是属于中国人的。在亚历山大帝国之后,罗马帝国之前,中国第一个皇帝创建的大秦帝国赫然出现在地球的东方。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魂牵梦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希腊—巴克特利亚是丝绸之路中段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中亚地区曾经被纳入古代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亚历山大帝国之后,分别为塞琉古王国、希腊—巴克特利亚(大夏)等希腊化国家所统治,因此亚历山大东征所带往东方的希腊化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中亚文明。本文对巴克特利亚的希腊化艺术进行了概要讨论。  相似文献   

16.
正一般中国学者会认为德国对二战历史的反省彻底而又没有任何遗留,但事实上德国人的反省不是这样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26年前,当德国统一时,大概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东、西德在反省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问题上会出现明显的区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个成功面对第三帝国历史的国家,它的精英阶层包括知识分子,都以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众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谈及的窖藏出土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地带,这里原属于贵霜帝国的领土。出土后,该窖藏出土的钱币一直放在伦敦的印度文化研究所,80年代末,经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初步鉴定之后分三批转交到大英博物馆至今。1996至1997年我在大英博物馆做实习研究员时,主要从事责霜钱币的学习与研究。在实习期间,该馆钱币部委托我对这个窖藏进行鉴定、分类、整理,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胡毗色边是贵霜的第五任国王,在他统治的初期,贵霜帝国正值鼎盛之时,从他在位的中后期开始,帝国渐渐走向衰落。他的钱币在数量和品种上于贵霜时代都是最…  相似文献   

18.
彭小瑜 《世界历史》2007,52(3):12-24
教会法历史作为教会史的一个分支突出地体现了相对稳定的法律条文与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教宗与各地主教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会法传统,但是具体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的条件也在深刻影响这一关系。本文通过对1983年《教会法典》第375条至第411条教规的历史评注,追溯了教宗与地方主教团的关系,分析了与教宗与各地主教关系有关的古代和中世纪传统,并主要以美国的情况为例阐释了近现代西方国家天主教会与梵蒂冈关系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在"威斯特伐利亚国家"兴起之前,欧亚大陆的历史是由几十个帝国的兴衰演绎的,时至今日,帝国虽然已经销声匿迹,但是帝国的情结以及帝国的遗产依然影响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从罗马帝国到现代的大英帝国,帝国的功能与形态迥然有别,农业帝国、游牧帝国与殖民帝国是帝国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如何从帝国的内在逻辑与演化动力对帝国进行类型学分析是帝国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边界,既是帝国区别于现代主权国家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对帝国进行类型学分析的参照。从边界的视角而言,帝国是具有多重权力边界性质的人类组织形态,而主权国家的边界是合一的;同时帝国可以分为两种理想类型,即时间性帝国与空间性帝国,它们不仅代表了两种帝国的形态,也代表着两种帝国演进的逻辑。时间性帝国处于扩张的"时间之流",边界变动不居;而空间性帝国则在相对稳定的空间中建立与维护帝国统治,边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边界提供了一种认知帝国的新视角,同时也能够更清晰地认知帝国边界变迁给当代国际关系留下的沉重遗产。  相似文献   

20.
一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奴隶制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并很快在帝国境内得到传播。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分化为希腊语地区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为“公教”(我国译作“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