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是一个神人共处的世界,在藏族人心目中,神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如山有山神(日拉),水有水神(曲吉杰布),家有家神(钦拉),灶有灶神(套拉)……。通常,人们出门做事得祭地方神,山上放牧打猎得祭山神,烧火做饭及逢年过节得祭灶神等等。  相似文献   

2.
灶神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灶神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普遍崇拜的对象,然而,自古以来人们对灶神信仰的起源却从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灶神乃是乡土社会的一位显赫的家神,在民间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弄清灶神信仰的起源,就很难对灶神的文化功能进行透彻的分析与研究。本文试图结合典籍、民...  相似文献   

3.
两个山神     
好多年前,人们盖了两间南北对峙的山神庙。南山神庙里,塑着一尊凶神恶煞、青面獠牙的山神;北山神庙里,塑着一尊慈眉善眼、温和海涵的山神。这两个山神,面孔两个样,心肠不一般。他们的神仙日子,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南山神庙里,白天黑夜,灯烛辉煌,香火很旺。上祭的供品,满盘满碟,摆满供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北山神这边,从早到晚,没有人来上祭,几个月过去了,也闻不到一点香火味,断炊断食,一片孤寂。南山神看到北山神那样缺吃缺喝,十分可怜他,多次请他去吃饭,混混肌肠。  相似文献   

4.
试论避灯祭的实质庄福林一、避灯祭的过程大祭的第一天晚上,举行避灯祭。避,方言读作“背”(bei)。满族人家除西墙上的神板外,在北墙上,东北角或西北角,另庋块神板,板上放着木匣和香碟。木匣中的索罗条子代表哪些位神,各族不尽相同。但有一位是相同的,她就是...  相似文献   

5.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6.
裕固族自然崇拜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就是山神崇拜仪式“祭鄂博。”裕固族有两句歌谣:“家家门上有亲亲,每个山垭腰上有鄂博。”鄂博,就是山神。山神崇拜来源于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意识,是原始先民游牧生活和母系社会的一种产物。他们认为人间需要的很多物质是神灵给的,连一些自然现象也是神灵在操纵,把大自然人格化。这种原始意识在藏族先民吐蕃  相似文献   

7.
元初名臣刘秉忠书丹《国朝重修鹊山神应王庙之碑》考释范玉琪在河北省内邱县神头村原鹊山神应王庙旧址,现露天屹立元碑一通,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颇高,值得我们认真进行研究,妥善注意保存(图一、二)。是碑通高2.08米,宽0.90米,厚0.30米。龟跌座。弧形碑...  相似文献   

8.
四姑娘山位于邛崃山脉中段,地处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周围山区交接带上,在今小金县东部,日隆乡长坪沟中段东侧与汶川县交界处。当地藏族称四姑娘山为“斯各拉柔达”,“斯各拉”系山名意为保将,“柔达”意为神,全译为“保将山神”之意。后当地汉族将“斯各拉”叫为“四姑娘”,由此延用。有关四姑娘山的神话传说甚多,广为人知的主要有两说。一说有四位姑娘为完成父志除魔,乃牺牲自己,化为四座高山,挡住北方吹来的寒风,使山谷间阳光和煦.气候温暖。另一说有纯洁善良的四姑娘用智慧和计谋战胜企图占有她们姐妹的墨尔多神,故事情节曲折跌宕。  相似文献   

9.
清初皇室的宗教信仰,是满族宗教信仰的组成部分。满族早期信奉的萨满教,是一种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的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包括附身的神灵和不附身的神灵。不附身的神灵即祖先家神,附身的神灵又包含大神、野神两大类。所以萨满教所崇拜的神灵实际上可分为家神、大神和野神三大类,诸如祖先、天神、山神、星神、鹊神、乌鸦神等。这些萨满教崇拜的对象,是同当时落后的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活动相连系的,反映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软弱无力,认为狩猎、采集的多少依赖天神和山神的赐予,夜晚迷失方向依赖北斗七星的导引,遇有灾难时需要鸦、鹊的救护等等。人们祈求神灵的活动,就是祭祀。在祭祀中,勾通人  相似文献   

10.
保存至今的六通元氏縣東漢碑刻,是三公山神祠、封龍山神祠、無極山神祠、白石神君祠等山神祠廟之碑(其中一通位於總祭性質的西門外神壇)。這些碑刻由地方官府主持建立,記述的也主要是神祠與官府的交涉。但實際上,這些山神祠更爲日常性的信仰圖景,用於廟巫和周邊地域民衆的祭祀祈禱活動。官府只是在特定場合下介入,一方面是祈雨禳災需要和長吏的德政追求,一方面可以藉此凝聚官府與民衆的關係。官府祭祀提升和强化了神祠的信仰權威性。民衆祭祀分爲個人和集體性兩種,後者包括血緣性家族和超越血緣的地域性羣體兩種結合方式,與早期道教組織和佛教邑義有着内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1.
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的时间由每年的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的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的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的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的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的内涵变迁。  相似文献   

12.
工布年     
O妇女『J初一早上敬上地神中敬+地神时家中主妇给布人硕头上点L小块陌油④祭环完上地神,妇女们排成长队高歌欣神由I返回封③大年初一早l她人们一块去肚山神,幼后书地介公饮治,互祝断年福远口村民们从后塑中在村中心的经杆 下起舞欣歌这也是献给村神的 胶盘。口新年敬洒的姑娘因年长者要受到材民葬欲,他的也 自低扭负烦舞的角色由赛马曲射响箭工布年@张鹰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蟓螟之醋”具体仪式不详,宋代的醋神可能类似。《宋史.礼志六》记载“又有酣神之祀。庆历中上封事者言:‘螟蝗为害,乞内外并修祭醋。’礼院言:‘……历代书史,悉无祭酮仪式。欲准祭马步仪,坛在国城西北,差官就马坛致祭,称为醋神…。宋人饱受蝗虫困扰,於是查找史书祭祀酮神,并模仿“马步仪”制定相关仪式。由此也可知这两种祭祀的本质无太大不同。  相似文献   

14.
李志雄 《旅游》2004,(1):58-59
寨神是傣族村寨的保护神,即社神,傣语称“丢拉”。他们是原氏族的祖先,通常是建寨过程中有功的特权家庭成员,在氏族发展为村社以后,便被供奉为寨神,由本寨人供奉。寨神有善恶两种,善者能保佑全村,恶者则会危害本村利益,因此都要加以供奉和祭祀。寨神通常被供祭于村中的寨子中央,具有无上的权威。傣族人一生中的一切重大事件,都与寨神息息相关,都要举行一定的祈祷仪式。城子寨祭寨神时是由每户女主人参加。各家各户备办鸡、酒、蜡条、糯  相似文献   

15.
清宫堂子祭探赜白洪希满族与北方诸民族自古崇信萨满教.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又有坤宁宫祭与堂子祭之分,坤宁宫祭为皇帝、皇后在宫内举行的家祭,而堂子祭乃是较隆重和神圣的国家盛典和全族的把神典礼。清宫堂子祭即有满族萨满祭扫的一般形式,又显示了皇家祭典的若干特色...  相似文献   

16.
城门磔人——垣曲商城遗址研究之二董琦(中国历史博物馆)城门,在古人心目中,既有御敌的功能,又有逐疫的效力,是何等的重要,遂有“磔牲以祭国门之神”之举。城门磔牲以祭在先秦已经成为传统礼俗。《吕氏春秋·季春纪》曰:“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高诱注:...  相似文献   

17.
山神本来是有老婆的,原先山神庙里都供有他们夫妇的塑像。那么,后来山神为什么又跟土地在一块呢?这里边有个缘由。据说,先前山神有个老婆,人材嘛倒是长得满不错的。不过,就是有个不好的毛病:贪嘴好吃。平时人们供奉的东西,总是老婆吃得多,山神吃得少。老婆以为自己长得漂亮,凡事还欺着点男人。山神因自己生得又黑又丑,只得暗忍暗受:谁叫自己讨个漂亮老婆呢! 山神庙附近有个村子。村里有个小伙子,名叫阿根,父母早死了,也没有兄弟姊  相似文献   

18.
汉军“旗香”钩沈李德“旗香”是汉军旗烧香祭把活动,是由满族萨满跳神演化而成。从艺术角度讲,“旗香”是一种带有歌舞色彩的民间说唱形式,有娱神、娱人双重功能。其主要舞具为单鼓(太平鼓),因而又被称为“家戏”、“单鼓”、“太平鼓”。“旗香”多在秋收后到春耕...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祭神农氏活动,大都在春节期间的正月里进行,也沿袭了社日祭祀习俗。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即为春分,民间常把春分当做社日。祭杜活动以祭土地神为先,祭五谷神次之。这也体现了一种理念: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第一资源,没有土地,神农氏及其后人又从那儿种得五谷?因果关系,也融入了社祭礼仪中.祭社与祭神农,都是对农耕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武夷山村野民间祭社稷,还保留着吃社饭、演社戏、玩社火的遗风。  相似文献   

20.
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2/R2O2,(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m01)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白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