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邢继柱 《收藏家》2011,(8):69-78
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像艺术亦随之而来。东汉中晚期,我国开始了造像活动,揭开了中国佛像艺术发展的序幕,此后历朝历代造像不断,绵延近两千载。最早期的佛造像多见于石雕石刻,随着佛教的兴盛,金铜佛像逐渐出现。  相似文献   

2.
传统金铜佛像的浇铸首先是一件供信徒礼拜的圣物,而后才是一件艺术品,对虔诚的信徒而言,创作佛像作品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艺术本身,而在于这一行为所聚集的无量功德。  相似文献   

3.
西藏西部范围大致相当今阿里地区,古献称“羊同”或“娑播慈”。其地南与尼泊尔、印度接壤,西与克仁米尔吡邻,北部连接新疆及中亚各地,公元2世纪到7世纪为古代象雄部落重要发展地及原始苯教发祥地,7世纪后为吐蕃所属赞普朗达玛,佛教大致也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至9世纪中叶随着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而致使整个王朝分裂,战争迫使皇室余脉向西部山区逃避,随之也拉开古格王朝700年的历史帷幕。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咸阳洪渎原成任墓地发掘了一处东汉晚期家族墓地,出土了两尊金铜佛像,它们是目前国内考古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可独立供养的金铜佛像。通过对其形制特征、制作工艺和金属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初步认定系本土制作的具有犍陀罗风格和马图拉风格的金铜佛像。这两尊金铜佛像的出土,对于佛教及佛教造像艺术的传入、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丁山 《收藏家》2004,(5):39-41
艺术品的惊人魅力不仅在于它总是传达着一种美学的理念,还在于它总是折射出那一特定时代的气息——惟美的追求与时尚的色彩、宗教的诠释和世俗的潮流、文明的进程以及人文的倾注,很多很多,总之,洋溢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来自不同阶层共性的认同与个性的美。于是,后人便试图从各个角度去解读,搜寻着前人表达出来或隐匿在背后的那些思想、意趣、寄托和追求。佛教造像同样如此丰富地传达着所有的这一切,尽管佛教造像均  相似文献   

6.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1):49-57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国土面积不大,多为山地。北与我国西藏接壤,西南连接印度。公元前6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诞生于尼泊尔西北部迦毗罗卫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附近的洛明达)。公元前3世纪,在印度孔雀王朝(约前321-前187年)第三世阿育王的推广下,佛教在尼泊尔正式传播。  相似文献   

7.
邢继柱 《收藏家》2011,(10):49-54
东北印度曾是一个高度佛教化的地区,印度各地佛教徒也曾奔赴此地取经学道,因此该地区融入了由各地怫教徒带人的文化艺术。印度佛教在12世纪中叶被回教消灭,帕拉佛教造像也随着帕拉王朝的毁灭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邢继柱 《收藏家》2012,(2):55-64
图24(15世纪六臂白玛哈嘎拉像)高22厘米,重2034克,红铜鎏金。玛哈嘎拉是藏传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护法神,汉文也有译做大黑天的。其地位十分尊崇,在西藏宗教绘画"圣仙树"中,玛哈嘎拉占据了中心位置。其形象有很多种,有四臂的、六臂的等等。图24中的白六臂玛哈嘎拉是护法财神佛,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全品相。  相似文献   

9.
邢继柱 《收藏家》2012,(7):63-70
藏传佛教作为藏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凝聚了藏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上层人物通常可以控制地方政权,并征经济上汇聚大量财富。清朝初期,  相似文献   

10.
邢继柱 《收藏家》2012,(8):67-74
图18(无量寿佛)高11厘米,重384克。此尊造型源自早期尼泊尔地区的无量寿佛造像。全身菩萨装扮,束发高髻,发饰摩尼宝花,正面饰璎珞,余发披肩,符合早期尼泊尔同类造像的艺术特征。额际宽广,眉似弯月,双目低垂,表情慈和。上身袒露,斜披圣带;下身着裙,轻薄贴身,裙褶自然铺于座,  相似文献   

11.
杨雪飞 《收藏家》2014,(1):15-21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与中国本土文化水乳交融中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佛教造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在吸收印度、中亚、西亚等地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的技艺和审美,发展形成中国美术的重要门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