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洋县又发现大朝通宝银钱1994年3月28日,洋县一农民取土挖出一罐碎银,约1.5公斤,内有11枚大朝通宝银钱(4枚残)、1枚喀喇汗钱。大朝通宝大多外缘不规整,内穿大小悬殊,钱文笔划肥瘦有别,版别繁多,制作较粗,钱背多有“S”、“δ”等戳文。钱径约...  相似文献   

2.
《新疆钱币》1998年第二期刊登了杨万鹏先生的一枚“万历通宝”大花钱,惜图片不清,无法很好赏阅。笔者也有一枚“万历通宝”大花钱,今将照片附上,与泉友们共赏。该钱直径95.5mm,穿径20mm,厚5mm,重250g,为黄铜火漆钱,并残留有涂金的痕迹。正面为楷书“万历通宝”,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从襄樊出土钱币和汉江出水的钱币中,收集近两百枚万历通宝,其版式各异,很难找出两枚完全相同的。现选拓72枚附后,并对万历通宝的版式特征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万历通宝是明代钱币中存世较多的一种,主要原因是明初以推行纸币为主,铜钱时铸时停,至万历年号时,民间铜钱已不敷使用。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四年(1576年),命户工二部,准嘉靖钱式铸“万历通宝”,随后南北宝源局拓地增炉铸钱。南铸大抵轻薄,北钱视南钱昂值三分之一。私铸盛行,造成了万历钱良莠不齐、轻重悬殊、版式繁杂。笔者所选的钱币中,最重者达7.9克(图25),最轻者…  相似文献   

4.
《马可·波罗游记》95章《大汗用树皮所造之纸币通行全国》和其它章节,作者介绍了元代纸币币材、制造工艺、形制、元大都造币局、纸币流通、调节措施、物价、法令等见闻及认识。其币种为:“幅最小之纸,值秃儿城之钱(denier)一枚;较大者值物澳齐亚城之银钱(以mvdriitien)半枚;更大者值物溺齐亚城之银钱一枚;另有值物溺齐亚银钱五枚、六枚、十枚者。又有值东罗马金钱(twesantd6r)一枚者。更有值二枚、四枚、五枚以至十枚者c仍分为十一等。马可·波罗认为,制造使用纸币,是“方土之点金术”,“每年制造此种可能给付世界一切努藏…  相似文献   

5.
万历矿银钱     
万历矿银钱铸于明神宗万历年间。为了弥补财政拮据的状况,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遂派遣太监担任路矿使,到各地开采矿银。据史书记载,到万历三十三年,九年间共采得三百余万两白银。这些路矿使为了奉承皇帝,用所得的矿银铸造了一批进奉银钱。  相似文献   

6.
近来幸得太平天国“天国圣宝”大型银钱一枚 ,为国内仅见。银币面文“天国”、背文“圣宝”。钱径 3 2、厚 3毫米。该钱锈色包浆自然 ,周身黑漆古 ,有流通痕迹 ;钱文为楷书飞白体 ,类似马定祥父子著《太平天国》书中 10 4页T2 2 1由美国钱币博物馆提供的拓图 ,并以手工双钩精刻。据马氏父子书和关汉亨《中华珍泉追踪录》可知太平天国双钩文银钱国内仅有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小型一枚 ,其余均流在国外。关先生书中还提到台湾曾泽禄有文介绍1878年柏林钱币拍卖杂志 ,马氏父子书中也提及 1983年香港国际拍卖目录、 1991年美国拍卖目录、 1993年…  相似文献   

7.
《大康通宝大银钱考》补说《中国钱币》1989年第三期嵩山、闵学义《大康通宝大银钱考》一文称大康通宝大银钱“或出庆州,或出庆陵”,“钱面有一处纵向人为硬器砸痕”。据笔者了解,该钱是从内蒙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苏木浩勒包力吉村一位牧民在辽庆陵故地王沟坟偶得。据...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成都铸造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存世数量极少,近来为泉界所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展出西王赏功银钱、铜钱各一枚,均为罗伯昭先生旧藏。1957年罗氏将其收藏的15427枚钱币,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以下简称“北京历博”),西王...  相似文献   

9.
潘懿 《中国钱币》2006,(3):16-22
宋代典章文物多有可观,钱币文化亦堪称高峰。两宋金银钱的发展演变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北宋多为年号钱,形制、钱文与流通铜钱相近;南宋年号钱并非主流,而以寿庆宫钱和吉语钱为其特色。具体讲来,北宋初年宋元、太平皆有与铜钱同版之银钱,淳化元宝金钱面版亦与铜钱无异。孙仲汇先生曾见过一枚绍圣通宝旋读小平银钱①,此乃金银钱文字形制与铜钱趋异之分野,惜未留拓。徽宗时金银钱品种甚多,圣宋、崇宁、大观、政和、宣和皆见有小平银钱,版式繁多,精粗不一,政和、宣和且有小金银钱极精。靖康通宝银钱是北宋最后一种银钱,制作并不考究。北宋又铸有大…  相似文献   

10.
明代是中国古代金银钱铸造较多的历史时期。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资料 ,其时官炉金银钱由内府银作局与金银矿坑冶主管部门所主铸 ,民间金银钱则由金银铺或富豪私家铸作。一、明代内府银作局铸造的金银钱史述明官制设有职掌“打造宫廷金银器饰”的“内府银作局” ,为明代宦官十二监之一 ① 。万历朝任内府司礼监要职的宦官刘若愚在其所作之记录中 ,述内府银作局事颇详。其云 :银作局“专管造金银铎针、枝个、挑杖、金银钱、金银豆、叶。……以备钦赏之用”② 。明代用内府金银钱、豆于钦赏的史录不少。如明人记述正统间“英宗初开经筵 ,每讲毕 ,…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新疆钱币》杂志第一期刊登了《鎏金乾隆红钱赏析》一文,作者李柯先生在文中介绍了两枚“宝源局乾隆通宝红钱”,被作者称为“鎏金乾隆红钱”。本人反复研读该文并仔细揣摩这两枚钱币(图1、图2),结合多年收藏心得,“甚觉蹊跷”,并认为图1、图2既非“红钱”,又非“鎏金”,而是两枚普通的清钱。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明代万历钱中,新见一品万历制钱,此钱铸工精整,铜质熟旧,决非伪品。这品万历钱,无论是版式、和造型、质材、铸制均不同于常钱。其特征:1、钱大字。不是“历”字“厂”直笔之大字,其书体正规大方。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收集的“半两”钱中,发现三枚背阴文“半两”钱。一般“半两”钱的读法是由右至左,这三枚背阴文“半两”钱,均是“两”在穿右,“半”在穿左,故应称为背阴文“两半”钱,或背阴文传形“半两”钱。所见几篇文章,皆称为背阴文“半两”钱,为便于讨论,本文仍从旧称。三枚之中,一枚面无内外郭,径2.35、穿0.78、厚0.1厘米,重2.5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图1)。第二枚面有外郭,径2.36、穿0.9、厚0.1厘米,重2.1克。背平、有阴文“半两”二字,“半”在穿左,“两”在穿右。但阴文“半”字少第四笔,“两”字缺第二笔(图2)。第三枚面有外郭,径2.4、穿0.82、厚0.1  相似文献   

14.
千石 《安徽钱币》2005,(2):38-39
据1994年第2期《安徽钱币》载,河南汤阴刘屹华光生“收藏(有)两枚银币样铜币”。一枚为“北洋造库平七钱二分光绪元宝”,一枚为1911年英国一元站洋。由于“此两钱与同期的银币对照形制绝同”,刘先生甚为不解:“(它们)是试铸币?还是充当大面额铜元参与流通?”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物》1982年第4期载谢世平同志的《介绍两枚周元通宝样钱》一文中说:一枚钱背有“飞龙戏珠”,另一枚“背穿上是一尊手持拂尘的坐像”,“经鉴定上列二品为铜制样钱”。又说:“五代后周时期用铜制‘样钱’,而且钱背制有‘龙’、‘佛’图案。”对于这一论断,实不敢苟同。笔者详察刊出的二枚被称作为“样钱”的“周元通宝”原拓墨本,拙见以为它不是样钱,而是后铸的厌胜钱。今不揣粗浅,求正于钱币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万历初年,由于自明初以来为强制推行不足值的宝钞纸币,绝大多数钱局已多年停铸;作为民间流通主要货币的铜钱日渐稀少,已不敷应用,钱价上涨一倍,嘉靖金背钱四至五文即可直银一分。万历四年(1576年)帝令户、工二部按嘉靖钱式铸“万历通宝”,随后又令广开铸局,以解钱荒,题准十三布政司、南北直隶开局铸钱。随着铸局的广开,中央政府对各地钱局约束力的减小,各地王府纷纷铸钱,钱币的质量逐年下降;私铸现象时有发生,以南方诸省为甚。由于万历钱的铸期较长,在明代铸钱的诸朝中铸量相对也较大,所以至今比较常见。“万历通宝”钱的版别品种较繁,…  相似文献   

17.
传形“賹六化”钱纪中THEOPPOSITEWHITTEN“YILIUHUA”COINJiZhong先秦货币中,文字传形的方足布时有所见,不足为奇,而文字传形的刀币和圜钱却甚为少见,尤其像“共”字、“六化”等几种圜钱的传形钱更是如凤毛麟角,十分罕见;最近中国钱币博物馆征集到一枚传形“六化”钱,使我得以目睹了一枚旧谱未载的罕见品。该枚传形“六化”钱(见彩插及拓片1)重7.15克,较通常“六化”钱稍轻薄;铸文同常见品相反,“”字在正面方穿之左,“六化”二字在方穿之右,其中“六”字右侧一笔有明显流铜痕迹;该钱正背两面通体呈生坑绿锈底色,表层有土灰色硬质包浆,品相甚佳;此钱开门见山,勿庸置疑,且显见是出土新品。据该钱原主人陈德林君介绍,此钱1988年出土于山东省青州市(益都),与此钱伴随出土的是为数二、三百枚以上的一批:“四化”和“六化”钱,只因该枚系传形异品,当时即被单独挑出。笔者近几年先后共见到两枚传形“六化”钱,均为新出土品;除去前面介绍的一枚外,另见过山东省青州市丁昌五君有一枚,前两年丁君曾有该钱拓片一纸相赠,现一同发表附在这里(见拓片2),可供研究者鉴赏和参考比较。传形“賹六化”钱@纪中  相似文献   

18.
党顺民 《中国钱币》2010,(1):36-38,I0008
一、陕西华阴发现“襄阴二”钱 2008年3月,在西安一古玩市场,发现二十余枚“半两”钱,其中混杂一枚“襄阴二”钱。据了解,这批钱发现于陕西华阴地区。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乌市会通钱局铜印一枚 ,印面呈梯形 ,上窄下宽 ,上宽 8、下宽 1 4,印面通高 3 2毫米。印面共分两格 ,上格内为“乌市”二字 ,下格方形 ,印文为“会通钱局”四字。印纽下有三台阶 ,上为扁平柱纽。纽上有一圆穿系孔。印通高3 4毫米 (图 1、 2 )。此印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征集 ,由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转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乌市会通钱局”铜印或为湖南某地名乌市的会通钱局所用。清末民初 ,因经营银钱业有利可图 ,各式各样的钱庄、钱局林立 ,湖南长沙、湘潭、衡阳、常德、益阳、安化、洪江、津市、芷江等地均有钱铺 ,多达数…  相似文献   

20.
杭州庆春路工地发现南宋钱牌1993年,杭州旧城改造拓宽庆春路,于8月下旬发现一枚南宋钱牌。面文“准叁佰文省”,背“临安府行用”。11月底,在工地近大学路口北侧又发现一枚南宋钱牌,面“准贰佰文省”,“文省”两字已残。(《杭州钱币》试刊1期1993年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