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人卦摩崖题刻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存世作品中珍贵的一幅摩崖作品,在我国宋代摩崖石刻中也属独一无二的书法精品,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文学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遗产》2004,(3):104-105
因三峡工程,镌刻于瞿塘峡白盐山绝壁上,总长210米、总面积510平方米,自宋代到民国时期的13幅题刻将全部被淹没在三峡水库一期蓄水位之下。为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瞿塘峡摩崖题刻搬迁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3.
河南博爱北魏摩崖题刻与古丹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隔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为邻。北部太行山区,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发源于山西高平市的丹河(《水经注》称之为丹溪、丹水),自此而南,蜿蜒曲折穿绕在万山群峰之间。20世纪70年代,博爱县物部门在丹河峡谷内进行物调查时,在豫晋交界处博爱县境内的丹河峡谷东岸发现一处北魏永平二年刊造的摩崖题刻,1996年公布为县级物保护单位。2002年,我国历史、物界的专家教授罗哲、李福顺、杨茗朕等人考察后.均给予了高度评价。首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福顺同志还撰对其进行了介绍.并对题记全略做诠释…,极大地推进了对摩崖题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造像题记、经变题记、传记碑、诫誓碑等四类摩崖题刻中保存有一批与古代瘟疫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到瘟疫的流行过程、病亡尸身处理、寺院在瘟疫防治中的作用等若干方面,是佛教文化遗产中蕴藏的瘟疫史研究的宝贵资料.透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大致勾勒出川渝地区唐宋时期瘟疫与佛教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同时也为今天更好地防控流行病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6.
《四川文物》2021,(3):64-78
龙门垭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盐亭县,现存造像龛24个,像龛形制虽较小,但龛像整体保存较好。造像主题为佛道并造,佛教造像内容有观音像、弥勒像、七佛等,道教造像内容有多龛天尊、老君并胁侍的组合像。龙门垭摩崖造像保存有完好的造像题记一则,是四川较少具有明确隋代纪年的造像群之一。通过对崖面遗迹特征、造像龛形制特征、造像组合与题材特点综合分析,初步判断龙门垭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主要开龛造像的年代为隋至初唐,其中第一阶段隋代造像的风格特征具有南朝造像遗风。  相似文献   

7.
佛子崖摩崖造像位于旺苍县普济镇五星村东南150米处的一座山崖上,现存编号的龛像共41个。基本上开凿于盛唐时期,造像的题材、风格以及龛窟形制都与巴中石窟接近,应是受巴中石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明代河南浚县盛产花斑石,北京宫殿及陵寝营建,多次在此采办花石。浚县所发现的天启六年皇极殿采石摩崖题刻,是明代北京营建石料采办的重要史料,为明代宫廷营建史研究和故宫太和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石料采办遗迹资料。  相似文献   

10.
李燕  丁思师 《南方文物》2009,(3):157-159,156
夫名者,万物之称谓也。按道家观点,天地之始,无名无相,一片寂静。不知几劫几世,突然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有了母,也就有了名,故道是根本,名是表象,但同时也是实质。  相似文献   

11.
宜君县秦家河摩崖造像共4龛。其中1、3、4号龛为佛教造像,2号龛为道教造像。1、2号龛造于西魏,3、4号龛造于唐代,是研究这一时期造像艺术和宗教信仰及民族融合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安岳县庵堂寺摩崖石刻有龛窟22个,摩崖造像345尊,碑刻题记13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代由晚唐~五代,造像题材丰富多样,尤以五代作品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阳岳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苍溪县三川镇阳岳一组望天观,造像刻于山崖西北面,共计七龛,题材主要有西方净土变、五十三佛、二十五佛、三世佛等,其中五十三佛、二十五佛等题材可能与三阶教有关,这是四川地区首次发现有关三阶教的造像。  相似文献   

14.
大足中敖镇峰山寺摩崖造像共十余龛,有明确纪年的为第7号龛,显示为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其他窟龛从造像的样式、衣褶及龛内布局等特点来看,明显流露出川东一带南宋时期石窟的常见作风。除第9、10龛内容比较独特,目前尚未发现相同作例外,大部分窟龛的造像题材较为明确,涉及释道两大题材。据题记当时活跃于川东的文氏工匠参与了此处攻镌。清代时期虽有程度不同的补修、重装和新造,但仍较好地保持了原构面貌。  相似文献   

15.
2009年6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查果西沟摩崖造像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考古调查,现存的7尊造像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包括大日如来与二菩萨、一供养人在内的4尊造像具有明显的吐蕃造像特征,时代为公元9世纪初期;第二组的1尊高浮雕造像与第三组的2尊线刻造像时代可能为公元12世纪甚至更晚,显示了查果西沟及周边地区佛教的发展及延续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文物》2021,(3):13-23
2017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对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内的5龛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一区域的造像题材丰富,既有全国普遍流行的弥勒像,也有初唐中原地区流行的"降魔印像""优填王像",另外还有"六拏具"式、"天人诞生"等特殊纹饰图案。该地的唐代摩崖造像的粉本当来自于中原地区,尤其是洛阳龙门石窟,而不太可能来自于海路。相关题记中还发现有粟特人的踪迹。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的调查发现,造像分布密集,范围不大,保存较好。雕凿手法有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龛窟可分五组:第一组有3个龛和1个题记,第二组有3个龛和4个题记,第三组有1个龛和3个题记,第四组有2个龛和4个题记,第五组有2个龛和2个题记。根据造像的特点等推断,其年代为北齐至宋金时期。  相似文献   

18.
佛爷洞位于普济镇外古田坝广巴公路南侧山崖上 ,山崖北面现存两龛唐代造像。其中 1号龛造像较为重要 ,约凿于初唐贞观时期。  相似文献   

19.
木门寺摩崖石刻造像位于寺前的两块大石上,一块大石俗称晒经石,一块大石称佛爷石。两块大石上共计有造像20余龛,造像虽保存不好,但题材还是比较丰富,开凿的时间也比较早,可能始于隋末唐初,是旺苍境内开凿时间最早的石刻造像。  相似文献   

20.
丹玛扎摩崖造像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以高浮雕与浅浮雕为主、阴线刻为辅雕刻而成,造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与八大菩萨、二飞天,皆上身披帛带、下身着裙、跣足,造像组合和背光、莲座、狮子等造像特征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和来自敦煌和中原地区唐代造像因素的影响。伴存有3组古藏文题记和1组汉文题记,古藏文题记中的"赞普赤德松赞"、"猴年夏"可与汉文题记中的"甲申年"相互佐证,表明造像雕刻年代为公元80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