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超然 《百年潮》2008,(5):64-66
蔡元培有高尚的公德,也有高尚的私德。他对个人私德的修养十分重视,认为“吾人既为社会一分子,分子之腐败,不能无影响于全体,如疾疫然,其传染之广,往往出人意表”,“私德不修,祸及社会”。就在他任北京大学校长第二年,1918年1月19日,即发起组织进德会,提倡进德,以与社会之浊流斗争。规定会员等第分为:甲种会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乙种会员:于前三戒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  相似文献   

3.
王素波 《神州》2011,(2X):192-192
江泽民在十六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我国是讲信用传统的国家,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小学课文中有一篇《撒谎的孩子》,讲的是人人皆知的“狼来了!”  相似文献   

4.
观点     
《陕西史志》2004,(3):61-62
王复兴《试谈续修市县志应增设的篇章》:首轮志书大多对记载精神明建设重视不够,所以第二轮修志要重视这方面的记述。精神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市县志中一般应专设分志,具体来说,可设道德建设(含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  相似文献   

5.
刁绍发 《神州》2012,(8):54-54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职校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方法与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一些老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为此,普兰店市农机学校在加强教职员工道德建设中开展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工作进行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黄军 《神州》2012,(29):159-159
“软政权化”在所有不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腐败和分利集团化,在民众存在着”腐败民俗学”。必须完成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人治到法治、私德到公德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政德建设思想体系完备,内涵深刻、特色鲜明,深刻阐述了加强领导干部政德建设的核心要义,即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表现出突出的政治性、人民性、实践性。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政德建设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政德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引领社会良好道德风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戚忠娇  包虹 《神州》2013,(3):26-26
在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孝"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展的今天,"孝"被作为当代家庭的道德规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美德,也是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纽带。事实上,大多数子女在生活中仍然坚持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孝顺老人,是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的重要保障。因此,在现在,大力弘扬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émulation"乃是18世纪法国精英经常谈及的概念,在启蒙时代的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颇为重要的角色。该词具有竞争之含义,但它所指的不是对于利益、权力与财富的争夺,而是在美德、优点和荣誉方面追赶甚至超越他人。18世纪后期,此概念在保有其追求美德与优长之意蕴的同时,逐渐深化了参与竞争,获取成功的内涵。这一趋向与当时法国教育、艺术领域以及各省学院中盛行以竞赛、展览和征文等形式鼓励竞争意识的现象相一致。启蒙时代的某些法国精英力图将本质上体现了贵族精神的竞争意识转变为一种民族精神,从而实现社会改良之目的。他们希冀通过倡导竞争观念重塑法国人的道德风尚与精神面貌,并且推动农业和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贾丽 《神州》2013,(6):176-176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个领域,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企业生产任务,造就一支"四有"员工队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职工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业务素质和健康卫生素质等。思想政治工作应突出抓好理想信念和公民道德教育,着力抓好职工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在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理想、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1.
刘佃云  刘兴利  王春华 《神州》2011,(4X):221-221
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的各行各业的具体体现。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社会上有多种职业,就有多少种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职业道德尽管多种多样,却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从业都是要认主人翁的态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诚实守信是国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立身处世之本。可以设想,一个人如果不诚实、虚伪作假、不守信用,一定会身败名裂,被人所卑视,将一事无成。市场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公德作为行为准则,否则就会制约社会发展,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张彦宁评估: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  相似文献   

13.
正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受教育者树立道德观念、提高道德修养,最终形成符合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需求的公德与私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教育向来是社会教育过程中的主线和重要内容。清末以降,西方办学理念传入我国;到民国时期,我国基本接受以教学班制为特征的近代教育制度。根据外国教学经验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教育在新式学校教育体系内继续坐拥显要位置,这不仅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上,更体现  相似文献   

14.
韩笑真 《神州》2014,(6):237-237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参与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的生活准则。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聚集地,更应该重视社会公德教育,虽然目前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俊国 《神州》2012,(28):57-57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一、道德素质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是‘人师"。职业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教育的开放性,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极为世人所瞩目。(1)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会愈来愈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就会更加广泛和深入。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在潜  相似文献   

16.
浅析宋代厚嫁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立迎 《沧桑》2010,(4):132-133,163
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宋代社会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婚姻商品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突出地反映在宋代盛行的厚嫁之风。本文通过对宋代嫁妆特点、作用的分析,论证了嫁妆对宋代女子的婚姻生活和家庭地位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至国家之强盛,社会之祥和,小至个人生活之幸福,事业之兴旺,身体之健康,均有赖和谐的家庭为基础。然而“家”怎样才能“和”呢?古往今来,多少人欲寻其道而不得,为之迷惘,为之烦恼,痛苦—生。  相似文献   

18.
正必须看到,人文精神、德行主义的弘扬,是克服现代社会弊端的有效途径,而孔子提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内在价值观念,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倡导的价值观念。"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是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的观点,"古"象征着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今"则象征着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被称为"礼崩乐坏"的社会。所谓"为己",即自我完善或称自我实现,是自我的一种内在价值显现,指学习是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作为目的的,而与之相对,"为人"则是指学习是以得到他人、社会主流观点的欣赏和赞美作为目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动整个社会和谐进步的基本内容之一。在这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本文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内涵、要求、完善改进方面入手,以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为总体思路,提出几点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世之学术》是梁启超经历美洲之行放弃“猖狂言革”的政治主张后又重新续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八章。它是梁氏历经二十余年的清代学术史书写的开端,背后又牵涉“古学复兴”重建中国文化的取径与旨趣,在梁氏本人及近代思想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梁氏写作《近世之学术》时,虽然放弃“猖狂言革”的政治主张,但仍有意保留一些“革命”手段对专制政府施加压力,以“破坏之建设”促成立宪政治这一根本目的。这一政治目的的延续与政治手段的改变,反映为新民主张整体不变下新民之道由重“公德”到尊“私德”的转变,进一步驱动对于中西学资源也即新学之道的调适,决定了《近世之学术》在结合中西文明以成“新学”的思路下之延续与调整,表现为由“以西释中”转为在注重学术进化的同时强调中国“道”的固本之说,主张学之进化与道之恒常兼顾。以此学、道两分不对立的理念观照近世学术的变迁,确立了以黄宗羲为核心的明末五先生融汇学道、兼顾新旧的治学典型,以在此典型下生长出新时期的中国新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