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笔者新近获得一枚钱币-汉粟双体“开元通宝”钱,圆形方孔,青铜所铸。内外有郭,径26mm,穿6mm,厚约2mm,重4.5g。该钱正面为“开元通宝”四个汉字,背面为粟特文,由四个单词组成,直译为“天(圣)的突骑施可汗钱”或译为“强大的突骑施可汗钱”。现将该钱刊出供广大泉家鉴赏,并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2.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方孔圆钱从此以通宝、元宝相称。初唐开元径24.5mm左右,重4g上下,“元”字第一笔短,“通”字走部三笔互不相连,被称为短头“元”或短一“元”。  相似文献   

3.
王莽的所有铸币无不精良,其中布泉尤为突出。 笔者收藏和所见的布泉共有5种版别。其中收藏有4种版别:(1)面穿上二决文,重好,额轮,径26.0mm,重3.6g(图1);(2)面穿上半星,重好,额轮钱,径26.0mm,重4.0g(图2);(3)面穿上半星,重好,额轮,毛边,径27.0mm,重4.2g(图3);(4)非额轮钱,正面穿下二决文,径26.0mm,重2.8g(图4)。所见者为《简明钱币辞典》和《历代古钱图说》收录的合背钱(图5)。  相似文献   

4.
唐初沿用隋代旧钱,私铸盛行,量轻质劣的恶钱充斥流通。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渊整顿钱制,始铸“开元通宝”,标志着新的钱币制度的建立。在中国货币史上,开元通宝的铸行意义重大:设置官铸钱监,国家重新统一铸币权;钱币标准化,确定钱币径寸、重量、合金比例;改革衡量,枚重一钱;十钱一两;通宝称名,单位为。  相似文献   

5.
2002年春.笔者在吐鲁番火焰山一带(即高昌故城所在地)收集到一枚汉粟双体文“开元通宝”钱(见图)。钱面的铭文为“开元通宝”,“元”字首横加长(大头元),第二笔左挑,连点走之儿“通”,为中期开元通宝钱;钱背为突厥粟特文.粟特文在钱背的廓和穿之间围成一圈。经测,径26mm,穿6mm,厚1.8mm,重3.4g,钱锈入骨,青铜制作,钱体虽有锈蚀,但钱文清晰,内外廓周正。  相似文献   

6.
乾元重宝铸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一当十,面文隶书,钱体大小、轻重不一,版别复杂。初铸者径26~30mm,重6~10g。乾元二年(759年),铸背重轮乾元重宝,以一当五十,径30~35mm,重20g左右。这种不足值的虚值大钱立刻引起币制混乱,斗米涨至七千钱,政府不得不允许旧开元钱与乾元钱均以一作十,重轮大钱一当二十行用。代宗即位(763年)后,又恢复开元钱一当一旧值,改乾元小钱以一当二,重轮大钱以一当三。3天后,又规定乾元重宝不论大小,概以一当一通行使用。从此,厚重大钱不再进入市场,多改制器物。  相似文献   

7.
现介绍我收藏的几枚大泉五十钱,供泉友们欣赏指正(彩页4)。 (1)重轮“大泉五十”两枚。其一,熟坑,径26.6mm,穿8.0mm,厚2.5mm,重2.7g(图1);其二,生坑,径24.9mm,穿7.0mm,厚1.9mm,重3.3g(图2)。这两枚重轮(或称重郭)大泉五十,应属新莽中后期铸币,重量不及先期。  相似文献   

8.
笔者发现一枚红铜质宝广机制光绪通宝,其径24mm,穿6mmm,厚1mmm,重2g。该钱磨损较严重,显曾流通,光绪通宝背宝广机制钱,所见均为黄铜质,其径24mm,穿4.9~61mm,厚1~1.5mm,重2.55~37g,相比之下,这杖红铜币明显轻薄。从其形制、字口来看,并非私铸,只是诸多图谱未见记载。  相似文献   

9.
王连根 《安徽钱币》2006,(3):21-21,20
2005年春,笔者在沪上收到两枚宝台局同治通宝小平钱。第一枚(图1),径18.9mm,穿7.9mm,厚0.8mm,重1.35g,黄铜质,双点角头通。其二(图2),径19.1mm,穿6mm,厚0.8mm,重1.3g,黄铜质,传世古包浆,单点平头通,有磨损痕迹,与《简明钱币辞典》所载基本一致。比较两钱的满文,可以认定非同一版别。  相似文献   

10.
江建敏 《安徽钱币》2007,(3):38-38,62
我国古代的金属铸币中,铜钱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但是,在货币流通领域里,铅锡钱也往往具有一定的份额。例如,五代十国闽王王审知的开元通宝钱,南汉的乾亨重宝钱等。清咸丰四年,更铸过大小多种铅钱。只是它们多被人以私铸和冥币相论,惟锡母钱方能引人重视。  相似文献   

11.
温苏 《安徽钱币》2007,(2):33-33,F0003
洪化通宝,清初吴三桂之孙吴世瑶洪化年间(1678~1681年)铸。除了光背,洪化钱另有背“户”、“工”、巨星、“壹厘”及铅质等数种。笔者集得洪化通宝背“户”重文钱一枚,该钱径25mm,穿径5.5mm,厚1.1mm,重3.7g。其背“户”字重文。重文,指钱身上出现重复钱文,又称摇头,是“因为范身上有重复印痕而致”。范身上的重复印痕,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据有关资料介绍,铸钱使用母钱印模,起模时,因为母钱发生移位,或者母线脱落,使印模面文或背文移动变形,或者出现重叠的印痕,致使浇铸后的钱币身上出现钱文重复的现象。另一种说法:也可能是钱范合模时,上下模发生移位,致使钱币面文或背文形成重复。  相似文献   

12.
杨君 《中国钱币》2007,(3):26-32
“开元通宝”钱是唐朝开国铸币,史载:“武德四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条,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的铸行,开创并确立了“通宝”钱制,其本身的重量和形制也成为以后历代推崇的榜样;不仅如此,后代甚至采用简单“拿来主义”的态度,直接选取某些版式的开元通宝钱,将其改刻添补后再翻铸新的流通钱。  相似文献   

13.
林染 《新疆钱币》2000,(3):42-42
存世的宝伊局咸丰当百大钱,青铜者略多于红铜者。青铜钱中有一种大“当”式,十分少见。如图1,径48.5-49.5毫米,重24.8克,铜色青白,含锡、铅多。此为后期铸品,铜质差,钱径小,较轻薄。宝伊局由于母钱更换频繁,后期铸品钱文已明显走形。  相似文献   

14.
传世有一种乾隆通宝背“安南”钱,史书不载,诸谱未录。此钱遗世也确属少见,笔者搜罗古钱近20载,于去岁始获二品。生坑硬锈,钱文楷书,顺读,背文右安左南,阔缘。有“生”隆与“正”隆两式,前者(见图1)径24.4mm、穿5mm、重2.93g。后者(见图2)径24.4mm、穿5mm、重2.75g,两品缘阔均4mm。  相似文献   

15.
最近笔者获得一枚折十大型开元通宝(图1)。此钱直径42mm,钱文及大小很接近《历代古钱图说》^①中的第707号和《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②中的第391号。前者放在唐代部份,后者则归入五代。孙仲汇先生认为这种大开元有可能是南唐所铸,和"永通泉货"同时(959年)^③。我们这枚大开元不同于文献记载处,在于它是平背。而自汉五铢以后的方孔圆钱,  相似文献   

16.
重要启事     
最近,一位初涉泉河的集藏爱好者收集到一枚隶书对读“开元通宝”铅质小平钱,背穿上“福”字不甚清晰,直径23mm,重2.35g(图1)。这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福建的闽国王氏政权的铸币。  相似文献   

17.
《新疆钱币}2008年第4期发表了骆宏谟先生的短文《两枚西域回回钱》,骆宏谟先生在文章中详细介绍说:笔者在近几年中收到了两枚不同版式的“西域回回”钱,较大的一枚:直径20.3mm,厚1mm,穿5.2mm,重1.7g。较小的一枚:直径19.2mm,厚1mm,穿5.5mm,重1.38g(见图)。正面汉文:“西域回回”对读,  相似文献   

18.
正1986年3月,在南阳市汽车东站建设工地一次出土唐代窖藏开元通宝钱约100 000g,为少见的大宗唐钱窖藏(彩页3)。窖藏距地面深约1m,钱币已锈结成块,麻绳穿贯依稀可见,钱币面背有肉好周廓,钱文深峻清晰,轮廓十分规整,铜质纯净,铸造精良。钱径24-25,穿径7,廓宽2mm,重4.5g左右3。在唐代290余年的历史中,"开元通宝"始终是最主要和基本的流通货币,流通于广阔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偶然见到一枚鎏金刻花的开元通宝,通体鎏金,背面刻花,制作精细。虽然钱币表面有害锈比较严重,但仍显得庄重大气,十分珍贵(彩页8图)。该币钱径25.2、穿径7、郭宽2、厚1.2mm,重4g。此币面背鎏金,色泽金黄,肉好周郭,钱文笔划清晰深峻,轮廓十分规整,直边未流通品。钱币正面"开元通宝"四字端庄沉稳,"开"字间架疏密匀称;"元"字首划较短,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偏旁走之底前  相似文献   

20.
数年前,笔者从外地泉友处购得一枚奇特的“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该钱为红铜质地,钱体呈暗红色,径25.5mm、穿5.5mm、厚1.2mm,重4.76g。面“乾隆通宝”四字对读,文字朴拙,字迹略显漫漶,背左右满文“宝福”(如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