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主席如何及因何决定邀请 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 这一段是中美“乒乓外交”的关键部分,是毛主席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生涯》转引吴旭君的回忆说: “主席让我看完文件退给外交部 办理,办完这件事后我觉得主席有心 事……至于有什么心事,我不知道。 就在4月6日那天,他要提前吃安眠  相似文献   

2.
1949年3月25日这一天,是我们中央警卫团跟随毛主席、党中央进北平的日子,是我们从最后一个农村根据地——河北平山西柏坡进入大城市的日子,是我们从长期战争环境转入相对和平稳定环境的日子。那天,春光灿烂,人人心中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和美好的向往。临行之时,毛主席意味深长地和  相似文献   

3.
从1953年到1974年毛主席曾26次到东湖,东湖成为毛主席解放后除中南海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59年3月,毛主席第九次到武汉的时候,在东湖边的梅岭一号接见、宴请了美国著名黑人学者、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杜波伊斯博士及夫人;美国作家斯特朗;日本社会党访华代表团团长浅沼稻次郎。也是这年,毛主席在梅岭一号给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写了《关于召开县的五级干部大会和人民公社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问题》的党内通讯,这篇通讯,成了日后党内工作关注群众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骆亦粟 《百年潮》2008,(4):23-28
1971年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访华,特别是1972年尼克松总统正式访问中国,标志着中美关系发生重大转折。这个转折不是突然发生的。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会谈时曾说:“我们两家也怪得很,过去二十二年总是谈不拢,现在的来往从打乒乓球算起只有十个月,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有两年多了。”毛主席这里所说的“如果从你们在华沙提出建议时算起”,  相似文献   

5.
本书由日本中国友好协会全国本部编辑,正文前刊载了毛主席一九六一年十月亲笔书赠日本访华朋友们的鲁迅先生的诗(“万家墨面没蒿莱”),还刊有郭沫若同志书写的一九七二年祝中日恢复邦交的词《西江月》,廖承志同志为纪念日中友好运动二十五周  相似文献   

6.
钱听涛 《百年潮》2004,(10):53-55
一张口号单 55年前笔者还是一个参军只几个月的青年知识分子,分配在中央军委(对外称"劳动大学")的外文训练班学习.这个训练班当时编为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由两位红军干部江钟、王道益分任主任、政委.他们率领着我们几百个大都是从京津沪等大城市中各大学选调出来的学生兵,跟随华北革大参加了开国大典.那天下午天阴,还下了点小雨.但三点多钟林伯渠宣布大会开始时,天忽然放晴.那时的天安门广场比现在小得多.我们群众队伍站在广场南部,只见一片红旗及纸糊的红灯的海洋,根本看不到天安门城楼.直到解放军检阅完毕,群众队伍也走了不少,已是夜色朦胧,正满天飞舞焰火时,才轮到我们走近天安门.我们高呼口号,高呼毛主席万岁.只见毛主席站在城楼上挥动着手,向我们用湖雨口音高呼"人民万岁".我们更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上下呼应,声震天地.此情此景至今回想起来还十分激动.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尚未到达遵义时,父亲很反感国民党的反动宣传。他告诉家里人不能走,他说我们家一无田地二无人当官,三又没有做大生意,不该走。红军进遵义城那天,父亲动员一些未走而又不敢出门的熟人,特别是贫苦群众,筹资买鞭炮,做小三角旗,组织了许多人到丰乐桥(现迎红桥)去迎接红军。他亲眼见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还听7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讲话。红军在遵义期间召开的一些有各界人士及群众参加的会,他都参加了。有一次去天主堂开会回来,他很高兴地把红军写在他手板心上的字给我们全家人看,还说红军真了不起,有几位女红军字写得真好…  相似文献   

8.
品尝“毛家菜”○邹德萍我做梦都未想到,在京城很有名气的一家大酒楼里,品尝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生前吃过的菜肴;现被世人称为“毛家菜”;而且还是正宗的,这也算本人对已故毛主席一次最好的缅怀吧。那天晚上,华灯齐放,京城如同白昼,朋友驾车接我们一行三人去吃晚饭。...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二年二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会见尼克松一行,周总理和尼克松举行会谈,发表了闻名的上海公报。中美两国政府经过几年的严肃谈判,和中美两国致力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团体和个人的不懈努力,终于达成协议,两国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它宣告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二  相似文献   

10.
彭德怀对于自己的归宿曾向其侄女彭钢谈过三次,这三次谈话都叫彭钢刻骨铭心。 第一次谈起这件事是在50年代的一天傍晚,彭钢陪伯伯在中南海附近散步。当时中央刚开过会,决定改土葬为火葬。那天彭德怀很兴奋,他告诉彭钢:“今天毛主席、恩来、少奇都在决定上面签字了,以后不埋葬,改火化了,我也签了字。想起牺牲的战友,我们这些人  相似文献   

11.
《湖南文史》2012,(1):42-42
2006年访华时,忙了一天的金正日一定要接见白天跟随他们走访的中方外事人员。据一位外事人员回忆,金正日那天晚上意外地使用中文和他们交谈,他的中国话非常流利,甚至知道北京的口头禅“哥们儿”。“他说自己当年如何喜欢拍电影,还喜欢做诗,喜欢毛泽东的诗词,李白的诗句更是张口就来。”  相似文献   

12.
为毛泽东检查身体 我第一次和毛泽东主席接触是1943年秋季。我住在枣园为王稼祥会诊,同时为毛主席、江青检查身体。我们就在他们住的窑洞里用手提X光机,做胸部透视。因为江青有肺结核病,人很消瘦,有时给她注射钙剂类药物。毛主席和江青非常喜爱他们的小女儿李讷,那时约有二三岁,胖胖的。 有次我们晚饭后散步,遇见毛主席约我们到他家玩麻将牌。有毛主席、鲁之俊、马海德和我共四人。王斌在旁观看。我坐在毛主席上家,设法多打牌  相似文献   

13.
正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从草原来到天安门。无边的旗海红似火,战斗的歌声响入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闹革命。啊哈嗬……啊哈嗬……敬爱的毛主席,不落的红太阳,草原上人民热爱您,海枯石烂不变心。红彤彤太阳从东方升起,金色的太阳铺满大地。为什么太阳这样暖,为什么热泪盈眶流不息,毛主席来到我们身边,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啊哈嗬……啊哈嗬……敬爱的毛主席,不落的红太阳。  相似文献   

14.
写上这个标题,一般人看来,有点莫名其妙。除非业内人士,人们很少会知道这两家国际性的美国企业。可是,只要提起两件事,便会使大家备感熟悉,那就是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赠给毛主席的礼物———一对瓷质天鹅和美国人送给我国一个考察组的礼物———玻璃蜗牛。而这两件事,恰恰与这两家公司有关。美国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和1974年的“蜗牛事件”,都是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年纪稍长一点的人们中可能还是记忆犹新的事情。(一)美国贝姆艺术陶瓷公司是一家颇具名气的艺术陶瓷公司,该公司的创始人爱德华·马歇尔·贝姆先生(1913—1969)一生…  相似文献   

15.
在纪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诞辰八十五周年的时候,回忆毛主席对博物馆工作的亲切关怀,我们感到无限幸福。学习并贯彻毛主席对于博物馆的重要指示,使我们掌握了彻底肃清林彪、"四人帮"在博物馆战线上的流毒,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强大思想武器,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跟随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在新的长征中加快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06,(9)
基辛格博士第一次访华在1971年7月,是秘密访华,新华社授权于7月15日发表基辛格访华公告。同年11月30日,新华社授权发表的公告宣布:中美两国政府商定,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的访问。已是耄耋之年的新华社资深记者李琴报道了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华、1971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华和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七、所谓"毛主席派我们去四川种试验田"《戚本禹回忆录》对所谓"毛主席派我们去四川种试验田"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章,可见把它看得很重。其实这是一个假命题,根本就没有这回事,戚本禹把谣言造到了毛主席头上。戚本禹在《回忆录》中说:"毛主席不相信亩产万斤粮,但下面报上来的数字却一个比一个高。四川省委书记李井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我在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服务科当招待员.毛主席70岁生日那天,我有幸在颐年堂做现场招待服务工作,这是我在中南海27年里印象极为深刻的一次经历,那些值得回味的真情实景到现在仍然历久弥新,让我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19.
黄华 《百年潮》2007,(7):10-17
1971年7月,黄华同志参与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外交事件——基辛格秘密访华和尼克松访华公告的发表。这一外交事件成为昭示中美关系解冻的一声春雷。黄华回忆录《亲历与见闻》即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经现年九十五岁的黄华同意,我们从中摘录相关章节先行发表,以飨读者。标题和文字略有改动。  相似文献   

20.
1957年11月2日,毛主席率中国党政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活动并出席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首脑会议.我们留苏的同学们一直关注着代表团的活动,希望能见到毛主席.果然,中国驻苏联大使馆通知我们,17日上午到莫斯科大学听报告,毛主席要见我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