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翠 《丝绸之路》2009,(16):95-96
文章通过对电影《图雅的婚事》和《左右》进行评析,提出了悲剧性在当前现实主义题材艺术作品中新的表现形式,并将其与美学史上重要的悲剧理论相比较,进一步指出这种悲剧性隐在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瑞环  ;谷丹丹 《神州》2014,(12):26-26
顾曼桢是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本是个坚强独立的女性,怎奈何命运不济,落得一生悲苦,充满了悲剧色彩。顾曼桢身上的悲剧性给人带来一种震撼,让人充满了同情与惋惜之感,同时其悲剧原因也使人产生关于现实社会中小人物生存及命运悲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计划生育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现代性转型的无奈之举,并必然与作为人的基本权利的生育权发生剧烈的冲突。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没有达到完美的统一,造成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大潮中无数的悲剧场景。这既是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又是千千万万个生命个体的悲剧。本文从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姑姑”的悲剧性命运和小说整体的悲剧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戴煌 《文史精华》2010,(2):35-40
戴煌先生近作《不该忘记的两个人》,讲的是潘痴云和周邦立。二人都是献身中国革命,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矢志不渝的优秀知识分子,并以译作和著作传世。但他们都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其悲剧性的一生,反映了极"左"路线给党的事业造成的重大伤害;并使我们反思历史,从中吸取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5.
祥歌 《文史天地》2007,(11):28-32
李善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功比萧何,却不能如萧何那么得以善终,个中原因,既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自己的利令智昏。其一生遭遇,或可为后来者戒。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神话中许多重要和著名的故事,常常是悲剧性的或带有悲剧色彩的,体现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美和崇高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我国古代神话中表现出来的美学思想的这两个方面,做一些说明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徐畅唱 《神州》2011,(8X):23-23,25
《老人与海》是被誉为“精通于现代叙事艺术”的优秀作家海明威的压卷之作,是叙事艺术的精品,故事情节简洁、语言凝练。从时间的纵向角度讲述一个人与自身和自然搏斗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然而这故事中蕴含多重悲剧性意味,这种悲剧不会引导人走向消极的一端,而教人在悲剧中感受崇高。  相似文献   

8.
臧金英 《神州》2013,(26):17
古希腊的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注重对女性命运的关怀,他的著名戏剧代表作《美狄亚》取材于神话故事,以主人公美狄亚的悲剧性一生为线索,表现了美狄亚对爱的执着,即使最后的命运是悲剧的,她由此也成了经典的悲剧形象。而黑格尔以其独创的精神对悲剧学说作了系统的研究,由此,本文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对《美狄亚》进行其悲剧命运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静 《丝绸之路》2011,(8):42-43
集编、导、演于一身的意大利艺人罗伯托·贝尼尼用独特的喜剧性手法,通过以二战期间纳粹迫害犹太人为背景的影片《美丽人生》,向观众演绎了一段拥有悲剧性内核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0.
邓瑜 《神州》2012,(21):40-41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笔下的一个经典的悲剧性的妇女形象,自《包法利夫人》在这本书问世以来,人们对于主人公艾玛·包法利就一直持争议的态度。本文通过对艾玛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婚姻生活等多个方面分析艾玛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中的清秋之景以其独具风格的悲剧美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清秋之景蕴含着中国士人深沉的悲秋情怀,是中国儒家理想在文学作品中的突出反映。本文从中国士人心理悲剧的根源出发,阐述了儒家理想对中国士人心理的影响,并为深入分析古典诗词中清秋之景的悲剧内涵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刘洋 《神州》2011,(15):88-90
高觉新既是一个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青年,又是一个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爷,其思想性格丰富而复杂。本文探讨了觉新悲剧性格产生的社会基础、新文化冲击下的觉新及其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蓝强 《黑龙江史志》2010,(17):36-37
纵观中国的帝妃,无不被打上"女色祸国"的标签,她们面临着共同的人生悲剧。然她们的悲剧人生,是由帝王、社会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也要还原历史的真实,给这些以杨贵妃为主要代表的帝妃一个公道的是非功过评价,但无疑帝王应该承担主要的历史责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不合理的社会因素对帝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赵旭冉  孙湘婷  王丰玮 《神州》2012,(28):17-17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从来都被人为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因此她们的命运也多数具有悲剧色彩。在大量的女性作品中可以反映着一点,在社会动荡变革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悲剧性更加突出。本文将从魏晋南北朝的女性作品入手分析,从亲人分离的无奈、独守空房的咏叹、壮志难酬的愤懑这三个方面解读当时女性的悲剧命运,从而了解当时社会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15.
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雄平 《满族研究》2006,(2):112-116
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所造成的。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这些文化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反思。  相似文献   

16.
张春桥飞黄腾达之后,曾利用手中的权力干涉、破坏别人的恋爱与婚姻,有的造成悲剧性的严重后果。本人(作者曾任(《解放日报》总编辑)曾与之共事,并有亲身经历,深受过其害。  相似文献   

17.
《汉宫秋》是作者马致远根据自己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感情,对"昭君出塞"作创造性的改编而成,而《长恨歌》是《梧桐雨》的源泉,但思想倾向和意境情调已有很大不同。两部剧作虽都为末本戏,但是其中更见封建制度下妇女命运的悲剧性,本文从女性悲剧命运、自身意识、及元代社会女性生存状况三点来分析王昭君与杨贵妃悲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对屈原悲剧的主动认同并通过撷取屈赋文句和凸现"狐死首丘"悲剧原型表达对屈原悲剧性的理解。相同的生存境遇沟通了原本孤立的个体悲剧,但在文本书写和情意表达上又有不同,包括娱忧与饮酒文字、悲情宣泄与转折结构、抑郁感伤与幻境描写以及取象、造境、文体样式等方面的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悲剧形态:屈原是崇高的壮美,蒲松龄是悲深的感伤。差异的原因包括时代意绪、地位悬殊、最后的结局、后人的接受态度以及生命力感的刚韧之别。  相似文献   

19.
邓国峰 《神州》2011,(2X):32-33,37
李煜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词人,虽然政绩平平,在词作上的造诣却是少有能比。本文结合李煜的人生历程,将李煜词共分五部分分析,分别解析李煜在不同生活阶段的词风,最终将李煜的词性人生完整的演绎了出来。  相似文献   

20.
韩梦圆 《神州》2011,(15):103-105
蘩漪是雷雨悲剧的最大牺牲者。她头脑中带有新思想理念与中国旧式女人的生活是如此格格不入,致使她性格的扭曲与畸形变态的"爱",由反抗到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