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志者在编纂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非常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志书质量的高低。强化主体意识是贯彻修志“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志书学术品住的根本途径。是打造志书可读性的有效方法。各地修志者必须在强化主体意识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曹国兰 《神州》2012,(21):73-73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我们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思想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意识,在课堂中通过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创新能力,从而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陈振刚 《神州》2012,(21):206-206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流,地理学科的课堂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即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4.
冯秋霞 《神州》2012,(24):190-190
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英语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英语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英语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5.
赵利芳 《沧桑》2009,(4):132-133,159
女性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是实现女性发展的关键。主体意识不强是制约城中村妇女发展的主要症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她们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因此,城中村妇女必须增强提高自身主体意识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6.
编纂志书的笔法应当是“据事直书,书中有断”,这既强调了尊重历史和存真求实这个基本精神,又强调了编纂者主体意识的适度表达。其中的“断”,就是编纂者蕴含在志书中的主体意识,即观念(论断)。志书之所以具有“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与志书中的“断”是密不可分的。笔者以为,新一轮编修的志书中的“断”,很重要的方面应当是科学的发展观,即通过对客观材料的编排与取舍,来体现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就是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以科学技术引领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安学焕 《神州》2011,(6X):81-81
新课标下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起点高、容量大、内容广、灵活性强,与旧教材相比,无论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功能结构上都体现了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具有“学生意识”,即在教师心目中要有学生的位置,要以学生为主体。本文仅以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韦剑 《神州》2020,(6):116-116
新课改的实行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肯定,教师开始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严格以“学生为主”这一思想理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整体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主体意识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现代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学者应从以四个方面予以加强主体意识:其一,为正确的哲学观,其二,注意克服政治立场上的两极倾向;其三,多吸收祖国优秀的史学传统;其四,多弘扬中国文化和中国学者的历史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背景下,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教育教学的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对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分析探究,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年鉴作为出版物的一种,是人们出版活动的最终成果。提高年鉴的整体质量,必须提高年鉴编辑人员的综合素养。年鉴编辑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主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把所编纂的年鉴打造成为精品。  相似文献   

12.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相似文献   

13.
成龙 《攀登》2010,29(4):73-77
对中国哲学主体间相互关系的思考始于春秋,其所以如此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生产力大发展,宗法关系被打破,尤其是各国间的战争,为人们思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物质条件;二是鬼神崇拜观念的淡化,个人自主空间的扩大,辩证思维的相对发展,为人们思考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精神条件;三是中国哲学家一开始就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身心统一”为最高价值追求,这为古代哲学家较早思考主体间相互关系准备了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王艳梅 《神州》2011,(8X):144-144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前预习、课前五分钟等环节上下功夫,同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从不同课型出发进行学法指导,还要做好“自主学习”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石媛媛 《丝绸之路》2010,(22):114-115
本文对舞蹈训练中怎样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细致梳理和审慎辨析,认为在舞蹈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切实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  相似文献   

16.
郑利娟 《神州》2012,(21):101-101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从师生关系、主体意识、激发兴趣、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来培养。  相似文献   

17.
郑利娟 《神州》2012,(18):227-227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初中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可以从师生关系、主体意识、激发兴趣、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来培养。  相似文献   

18.
郝朝云 《神州》2012,(6):206-206
尽管许多教师在更改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种内在的精神,在自主性上,不能根据需要主动地发展自我,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尊重和落实农村党员主体地位,需要根据农村党员的具体实际探索具体的实现途径。当前,我们要加强对农村党员教育和培训,增强其主体意识,提升其主体素质,积极构建党员主体地位实践活动的平台,加大帮助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保障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体系,为实现农村党员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方志作为资料性著述,历来由撰述和记注两部分构成。前者是志书的著述部分,后者是重要的原始资料的辑存。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在《方志立三书议》中,将志书构架解析为“志”、“掌故”和“文征”三部分,其中“志”指方志著述主体,“掌故”、“文征”指的是一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