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当代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婕  胡滨 《人文地理》2012,27(5):6-12
趋势和比较分析我国人口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远滞后于空间城市化。其实质为社会、文化、制度的构建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究其缘由,除了政策制度的因素外,资本和权力的勾连以及\"经济达尔文主义\"是其\"质料因\"和\"动力因\"。这种对城市化经济性的过度追求必将带来土地金融危机、社会极化、空间区隔和\"原子化社会\",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缺乏尊严感和安全感,集聚社会风险。因此,城市化发展应从规模的追求转向到对质的追求,构筑一种\"城市如家\"和\"充满选择机会\"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2.
人口与经济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时空范畴。本主要从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出发,结合建国五十年以来贵州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概况。从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劳动生产率、人地关系矛盾、城市化滞后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贵州主要的人口经济问题,进而结合这些人口经济问题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科学化素质、合理进行人口分布、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的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民的健康指数及其区域差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健康指数”来表征我国国民的健康状况,以预期寿命为核心,选择27项与寿命有密切关系的、能反映人的身体素质和化素质的健康指标,综合求得健康指数,基本上反映了各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其区域差异,表明我国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较好,西部地区稍差。  相似文献   

4.
《人文地理》1989,4(4):54-60
本文简要阐述了台湾的城市(人口数量)等级,城市人口分布。重点分析了台湾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的三个阶段--城市人口普遍增长、大城市人口聚集、中心城市人口扩散--的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和规律以及原因。根据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论述了台湾人口迁移与空间因素的相关程度与原因。最后还指出台湾人口城市化速度与台湾的经济结构变化相一致和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测度和评价城市化水平高低时应该对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绝对规模进行综合判断。学界通常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口径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外来人口考虑不够。对这种偏小的口径进行修正后发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至多略低于同等收入下的国际城市化水平。从城市人口与城市经济的适应程度看,中国的城市劳动生产率与发展状况类似的国家相比有偏低的倾向。因此,与流行的看法相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笔者认为中国城市的存量部分已经\"人满为患\",未来城市化的着力点应是城市的增量部分,包括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新城市的设置。应进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创业制度等制度创新,为城市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6.
济南都市圈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睿  吕斌 《人文地理》2007,22(5):43-49
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都市圈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地域组织的重要形式。本文对济南都市圈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济南都市圈中虽然济南具有较高的集聚规模,但却缺乏相应的辐射带动能力,圈内多数县域尤其是黄河以北地区城市化滞后,加之其它中心城市实力不够强大,严重阻碍了济南及其都市圈竞争优势的发挥。由此提出了\"强化核心、多元中心、区域联动、县域支撑\"的城市化空间布局策略,并以城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分别就土地分类管制和分区引导等两方面城市化协调引导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桂家友 《攀登》2004,23(6):52-54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发展。但中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因此城市化的道路必须从国情出发,走大、中、小城市和有重点的小城镇协调发展之路,并且不能以牺牲“三农”的发展为代价。  相似文献   

8.
马璐  张志斌 《人文地理》2015,30(6):132-137
文章运用2000年第五次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兰州市主城区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市老龄人口增速快,各区增长差异显著,街区差距相对缓和;老龄人口比重呈圈层结构分布,街区间比重差异明显,老龄人口高密度街区范围扩大,空间特征呈现出明显的\"双中心\"结构;高龄老人增速快,老龄人口性别比下降,空巢家庭日益增加,老年抚养负担加重。其形成机制主要缘于历史沿革、社会发展、人口生育政策以及人口迁移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     
去年12月的一个深夜,我从梦中惊醒。 梦中我回到了老家,院子里没有一个人,窑洞的门栓挂着没有上锁,家里也没有一个人。锅碗瓢盆一切都在,但显然人都不在了。走出院子往村里一望,一片寂静,全村没有一个人,见此情景我跪倒在地嚎啕大哭:“妈啊,爸啊……我的亲人们你们都到哪里去了,我回来看你们来了……”就这样我一直哭醒。醒来之后,我长久地陷于悲恸之中,因为我以前曾经做过情景一样的梦,只是那次梦中我没有哭。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及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箭  吴清  刘大均 《人文地理》2014,29(2):150-155
运用最邻近指数和ESDA方法,对1998、2004、2010年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布上,呈\"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沿交通干线、内河流域及海岸线分布特征明显;时间演化上,表现由东部沿海逐渐向中部、东北部扩散的时序规律。②空间分布类型呈集聚态势,区域分布均衡度较低。③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特征,总体趋势不断减少,低-低集聚不断增强。④重心增长空间格局的发展态势不稳定,热点区和冷点区表现出一定的梯度性。最后,指出人口分布、经济水平、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四个方面是影响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省际边界区域城市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边界对基础设施、经济要素、产业扩张、市场、生态环境的\"切变\"效应入手,首次提出我国省际边界区域的\"水平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边缘性、断裂性和竞合性等特征,可分为\"强强\"、\"强弱\"、\"弱弱\"等组合类型。通过对苏鲁边界区域的徐州和济宁2市城市化模式的初步探索,验证了水平城市化模式在省际边界区域的客观存在。在边界\"切变\"效应的作用下,竞争性往往大于合作性,甚至会引起恶性竞争,通过区域管治等措施,可以促进省际边界区域城市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加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单以非农人口比重这一标准衡量城镇化水平并不能全面反映城镇化的内涵,因此,如何理性评价当前的城镇化状态值得思考。城镇化包含人口向城镇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的过程,同样也包括城镇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在归纳总结城镇化的深层内涵的基础上,选择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为切入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衡量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研究二者协调发展状态。通过时间序列演算,发现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且从2002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并在2007年土地城镇化指数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空间分析的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具有水平总体偏低、阶段差距大、区域分异明显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水平测定的核心是界定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界定标准经历了多次变化,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不同时期城镇地域和城镇人口的界定标准,并进行了评述。基于城镇化的内涵,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不打破行政区划、分政区层次、按照人口密度界定城镇地域的研究理念,其中,\"区级\"政区人口密度应超过2000人/km2,\"镇街级\"政区人口密度应超过3000人/km2,\"村居级\"政区人口密度应超过1000人/km2。在曲阜市、嘉祥县的应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测定的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ce of a bony bridge in the (bridging trait) hypoglossal canal, with five different modes, was investigated in 25 adult male Byzantine (13th century) skulls. First, we re‐evaluated the viability of proposed classification schemes, then for the first time,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is part of the occipital bone in a population of Asia Minor.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ed minor differences in the Byzantine population compared to those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Diverse geographical sources may be beneficial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develop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in bridging trait.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5.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人文地理》2021,36(1):125-134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多维度的市民化评估指标体系,测算和探究二代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总体偏低,并且不同维度发展各异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②二代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是由个体市民化能力与流入城市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就业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因素集中在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城镇化分解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4部分,且认为这4部分应处在协调耦合状态,用TOPSIS法对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进行评价,之后对评价结果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以对城镇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常州和扬州在优质协调区;南京、镇江、苏州和无锡在良好协调区,且土地城镇化相对滞后,说明城镇土地高效集约利用;徐州、淮安和南通在基本协调区,徐州与淮安土地城镇化过快,社会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同时忽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南通土地城镇化滞后,表明城镇扩张缓慢,城镇化的土地代价水平较低;泰州和盐城在轻度失调区,盐城经济城镇化滞后,泰州土地城镇化滞后,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大,城镇发展选择的是一种精明增长路径;连云港和宿迁在中度失调区,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其它城镇化,城镇发展土地代价水平高,具有相当过渡性损失。  相似文献   

17.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和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CNKI中(1999-2019年)收录的CSSCI期刊中有关“城镇化质量”的文献进行图谱分析,对近20年来城镇化质量研究领域的发文数量与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关系、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从发文数量来看,21世纪以来关于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文献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作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较弱;②有关城镇化质量的研究经历了缓慢发展阶段、迅速增长阶段以及平稳发展阶段;③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人口城镇化等方面。未来有关城镇化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注重对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模糊综合评价——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制定城乡发展规划时需评估区域内不同乡镇城镇化水平差异,而单一人口城镇化指标不能满足城镇化水平差异分析的要求,特别难于评价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小城镇之间城镇化水平的真实差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针对人口、产值、产业发展和交通设施等指标及其相应的二级指标进行城镇化水平差异综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利用相关统计数据,来比较西安市临潼区内各乡镇城镇化水平的差异。通过结果划分得到具有相对比较意义的核心城区、中心城镇、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四级的城镇体系。为临潼区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等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e following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some spatial aspects of the 10th Five-Year Plan, originally prepared for oral delivery at the 1976 St. Louis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lavic Studies, is published here in response to widespread requests for reprints. It comments briefly on what are perceived to be some new locational prior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so-called East-West issue, the proposed shift to greater use of coal compared with oil, a pro-European bias in steel location, the impact of joint development projects with Comecon countries and with the West, and an apparent movement to seaboard loca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increased foreign-trad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world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