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7~2011年,河南省许昌市文物工作队于河南省禹州市新峰村发掘了505座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其中出土了41面铜镜。这批铜镜可分为14大类,分别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的不同期段,为战国秦汉时期铜镜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龙白虎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物》1979,(7)
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发掘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根据出土铜鎛的铭文,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的墓葬。在墓的东室一件漆箱盖的面上,环绕中心的大"斗"字,有一圈二十八宿的古代名称,盖面两端绘有青龙、白虎的图象。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一件重要文物,本文试作一初步介绍和探讨。一漆箱盖及图象漆箱盖出土时位于东椁室的西南角,靠近主棺。因椁室早年积水,箱子已与箱身分  相似文献   

3.
2010年是战国秦汉出土文字资料研究和海外学术交流取得世界性飞速发展的一年。首先,中国继因红外线图版而使战国楚简释文面目一新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下文均省略中国出版著作的编者名)之后,又出版了全十册的《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楚简研究呈现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4.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等大量遗物。这批墓葬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明确,部分墓葬出土陶器上还多戳印“杜亭”陶文,为完善关中地区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秦汉时期杜县周边丧葬习俗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正1985年1月,在寿县至淮南市公路拓宽工程中,于东津渡大桥西寿蔡路南侧的寿春镇东关村柏家坟地发现了一座小型战国土坑单棺单椁墓,出土了一件错金铭文铜戈,同出的还有褐陶彩绘鼎、豆、钫等仿铜陶礼器。铜戈和仿铜陶礼器出土时放置于椁室头箱内,现藏于安  相似文献   

6.
2013~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队联合对卧虎湾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清理出战国、秦、汉、北周、宋、清等墓葬257座,以早期的战国秦汉墓葬数量最多,共239座,出土随葬品1258件,时代具有一定延续性,对了解北方长城沿线地带战国秦汉时期的墓葬形制、葬俗及其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其中M103出土玉覆面及玉鞋,显示了墓主具有较高的身份等级。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以及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决定了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发展道路的独特性。简帛、墓志等新考古资料的陆续出土,不仅丰富了学者对战国秦汉社会的具体认识,而且迫使学界对以往认识进行再思考。为了进一步探索战国秦汉社会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员大野裕司近著《战国秦汉出土术数文献基础的研究》(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014年),以战国秦汉出土数术文献为研究对象,着力探析此类文献的构造特征与思想内涵,并注重从思想史角度考察相关数术的承继关系及历史演变,视角新颖,创见颇多。全书共四部分。第一部分"序论",概述了出土数术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价值;第二部分以"解题"形式,介绍了天文、五行、蓍龟、杂占、形法五类出土数术文献  相似文献   

9.
余杭七里亭墓地发掘了19座战国两汉时期的墓葬,本文报道其中具有叠压打破关系的9座墓葬。M27墓道一侧设耳室的现象较为少见,M27出土的鍪形罐和M29出土的角形器较为少见。七里亭战国汉墓的发掘丰富了江浙地区战国汉墓的资料,为研究江浙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陕西省千阳县冯家堡村发现的两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是一处始建于战国晚期的秦的离宫别馆遗址,沿用至西汉中期。遗址出土了大量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材料,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建筑提供了新资料。该遗址位于古汧水道,应是位于关陇交通要道的一处兼具驿站或军事功能的建筑。该遗址的发现,使我们对秦汉离宫别馆的布局与功用又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1997年5—9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为配合建设工程,在向称“无卧牛之地”的邙山脚下发掘了210座战国、西汉墓葬,出土陶器、铜器等300多件。这批墓葬的多种形制、不同葬式以及随葬品组合为研究洛阳地区战国、秦汉之际的丧葬习俗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战国秦汉时期巴蜀地区漆器制作工艺十分发达,本文着眼于本地区出土的考古实物资料,对该地区漆器出土情况、制作工艺进行概述,从工艺角度探讨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从而提出若干可供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贵州秦汉时期的铜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考古工作者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不仅填补了贵州青铜文化的空白,也为夜郎问题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从五十年代起,就在赫章、盘县、清镇、贵阳等地陆续征集、出土了一批秦汉时期遗物。到七、八十年代,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发掘战国至西汉晚期墓葬两百多座,普安铜鼓山发掘一千多平方米战国秦汉遗址,获得秦汉时期遗物约一千多件,其中铜器约600余件,陶器230多件,石器200多件。它们包括单耳陶罐、刻划符陶脱、无胡两穿铜戈、铜柄铁剑、带有“■”符号的铜钺、鎏金铜鍪、鼓形铜釜、鼓改装的釜、铜鼓和…  相似文献   

14.
战国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的发端与形成期,制铁耐火材料为发达的生铁与生铁制钢技术体系提供了结构、化学、热性能上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制铁耐火材料的研究较少,影响了对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全面认识。本研究对战国秦汉时期出土的制铁耐火材料开展了文献、田野考察和矿相分析,科学认知其微观结构,认为战国秦汉时期制铁耐火材料以黏土质材料为主,使用了砂质材料,但尚未出现砂泥混合质材料。同时,炉壁、铸铁范、鼓风管之间的矿物显微组织和含量差异较大,表明战国秦汉时期工匠已能根据性能需求的不同制作不同的耐火材料用于不同的制铁生产环节。  相似文献   

15.
战国秦汉时期的巴蜀髹漆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古代巴蜀髹漆工艺,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根据巴蜀地域内出土的战国至汉时期的漆器特点,结合异地出土有关材料,展示了从“成亭”→“成市”→“工官”,从战国到秦汉,巴蜀髹漆工艺一脉相承。并经由了原始、发展、成熟等阶段。到汉代已是行销天下的繁荣时期了。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校址的27座秦汉墓葬,年代跨度从战国到西汉晚期。其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体现了秦文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为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以及中原地区丧葬习俗的演变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7.
西安市文物中心藏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安市文物中心藏战国秦汉时期的青铜器王长启西安曾是秦汉京都地区,地下遗存丰富,近几年随着农田水利和基本工程建设出土很多文物,西安市文管会在文物保护中做了大量工作,收集了许多文物,现将西安市文物中心所藏的部分春秋战国秦汉青铜器介绍如下:梁山宫薰炉高14...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掘的曾侯乙墓,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漆木器等外,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因此墓下葬年代清楚,为公元前433年或稍后,即战国早期,因而这批玉器就具有明确的年代界标作用。加之这批玉器数量大,品类多,有的制作又特别讲究,意义更非同一般。出土的玉器共323件(含璞料,不含石质的璧等),绝大多数出自墓主内棺内即墓主尸骨的周身,极少数出自陪葬棺内和墓主内棺的盖上,个别出于椁室很可能是因有的陪葬棺翻复所致。墓主棺出土时已向西倾斜,棺内随葬品也偏于西侧。然除  相似文献   

19.
战国秦汉墓葬及汉代砖石画像所见古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扇不但器类繁多,而且历史悠久,笔者在《秦汉以前古扇的探讨》(《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对此作了介绍和探讨。本文主要介绍战国秦汉墓葬中出土的和汉代砖石画像中发现的古扇。  相似文献   

20.
论楚国神秘器物镇墓兽的文化涵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楚文化考古过程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造型精美、彩绘富丽的漆木器,而尤令学者们感兴趣的,就是镇墓兽.据实地发掘与研究,凡出镇墓兽的墓葬皆为随葬有成组仿铜陶礼器或铜礼器的有椁室的墓,镇墓兽的大小与椁室的大小往往成正比例.另根据凡随葬有镇墓兽的墓皆伴随有兵器出土这一点来分析,镇墓兽当属于楚国男性贵族特有的随葬物.镇墓兽的基本特征是,凸眼、吐舌、头戴鹿角,它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人面吐舌,一种是龙面吐舌,这两种镇墓兽又有两种基本造型样式,一种是单体单头型,一种是双头联体型(图一).楚国镇墓兽始出现于春秋晚期,消失于楚国衰亡之际.“战国早期的‘镇墓兽’形状简单,面部无五官;战国中期的‘镇墓兽’形状则趋向完整、复杂;战国晚期‘镇墓兽’又呈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